易.系辞上》:“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韩康伯注:“万物由之以化,故曰鼓万物也。”后以“鼓物”指使万物生长。晋 陆云《南征赋》:“振南箕以鼓物,冒庆云而崇荫。”
同“鼓盆”。宋 刘克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列子.汤问》:“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淮南子.说山训》:“昔者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高诱注:“瓠巴,楚人也,善鼓琴。淫鱼喜音,出头于水而听之。”后用为音乐高妙的典故。瓠巴,亦作瓠芭。汉 王充《论衡.感虚》:“瓠芭鼓瑟,渊鱼出听。”
相传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曾九战九不胜,后受元女之教,造“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里,以鼓声“象雷霆”大壮军威,终于擒杀了蚩尤。
在现存的文献中,关于鼓的传说很多,如《山海经·中山经》中有:“首山魁(神)也,其祠用徐……干舞,置鼓。”说明鼓是祀神“干舞”的伴奏乐器。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载:“……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这则神话中记述了鼓是皮面,用鼓棰擂它,声音远传,有威震天下之功能。
在乐器家族里,鼓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民族、部落都有本民族特色的鼓乐。
铜鼓、木鼓、架子鼓、石鼓等几乎可以敲出声来的,都可以当做鼓。远在上古时代,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会说话唱歌的同时,就开始用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据传说,我们的祖先发现枯树干和实心树干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空物里有音量增大的共鸣作用,于是便用空心树干蒙以兽皮和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到了汉朝,不仅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而且民间出现了舞鼓乐。
在古代,鼓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军中必备之物。《曹刿论战》中就有“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的名句。
汉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鼓,还有特殊作用:有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势力的象征,族长或酋长像保护身家性命那样保护这种铜鼓。
此外,在寺庙中,“晨中暮鼓”,鼓还可以作为报时的工具。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因为“晨钟暮鼓”这个词条,谐音:臣忠目古,很多人以为寺庙是早上敲钟晚上敲鼓。其实不然,不论早晚,寺庙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这是询问了寺庙的高僧后得知的。
晨钟暮鼓与晨鼓暮钟
敲钟击鼓,确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但是并不在除夕之夜作为除旧迎新之举,而是每天早晚撞击。在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既可用来报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传人,寺内也敲钟击鼓,则是集众(僧徒)参禅的寺规。两者性质是不同的。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李娃传》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不过,在汉魏时期,报时方式却是晨鼓暮钟,恰恰与唐代相反。汉蔡邕撰《独断》记:
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
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滴漏是古代计时器具,根据刻度分夜漏和昼漏。夜漏尽,乃夜时将尽,天将明;昼漏尽,则日时将尽,夜已临。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早在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记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蒙在鼓里 关公在麦城被围,向刘封、孟达求救,他们竟然见死不救。
结果,关公遇难。刘备得知这事后,哭得死去活来。
张飞在一旁怒气冲天,大吼道:“不把刘封这小子剐成肉泥,我就不姓张!”说罢,就往外冲,要去找刘封算账,刘备一把抓住他说:“刘封手下有十万兵马,万一走漏消息,刘封也象孟达一样,领兵谋反,那不更加坏事。”张飞一听这话有道理,便埋头动起心思来。
终于,他想出个高招,如此这般对刘备说出了他的妙计。 第二天,张飞带领护兵,到了刘封驻地营房前,刘封首先向张飞问道:“三叔今天亲自来我这里有何贵干?”张飞说:“汉中王因为你二叔的死,眼下已忧伤成病,卧床不起了。
他说你见二叔被围,故意见死不救,必定是想谋反,喊叫说要处死你。我说了几句抱不平的话,他竟忘了兄弟情分,就连我也要问斩。
我气愤不过,星夜启程赶到你这里,是想要你趁此机会杀了他,我推你为王,咋样?”刘封说:“要真能这样,我愿跟三叔平分天下,可是,怎样才能杀了刘备呢?”张飞说:“我在路上就计谋好了。你派人尽快做好一个丈把高、宽八尺的大军鼓,你就坐在鼓里。
我派兵把你抬到殿堂,假意是请罪,我暗里使人将鼓打开,你手持利剑刺死刘备!”刘封说:“万一有个意外呢?”张飞又说:“你可先将你的大印交给我,万一出事,我就领兵进宫,凭我的身份和本事,哪个敢阻拦!”刘封这才点头,表示同意。 不几天,大军鼓做好了。
张飞命十几个士兵抬着装着刘封的大鼓向西川走去。到了上庸(今天的竹山县),张飞令随从将大鼓抬到最高的那座蝎子山顶,随从们按张飞的吩咐,将几十把事先做好的锋快的刃子,钉进了鼓里。
刘封这时正在鼓里做着当皇帝的美梦哩,士兵将大鼓顺山坡滚了下去。刘封蒙在鼓里,等到一惊醒,还没来得及弄清是怎么回事,已被插进鼓内的刃子绞成肉泥了。
后来,民间流行的“蒙在鼓里”一句俗语,比喻人糊涂、愚蠢,不知真情,就是从这里来的。
蒙在鼓里 关公在麦城被围,向刘封、孟达求救,他们竟然见死不救。
结果,关公遇难。刘备得知这事后,哭得死去活来。
张飞在一旁怒气冲天,大吼道:“不把刘封这小子剐成肉泥,我就不姓张!”说罢,就往外冲,要去找刘封算账,刘备一把抓住他说:“刘封手下有十万兵马,万一走漏消息,刘封也象孟达一样,领兵谋反,那不更加坏事。”张飞一听这话有道理,便埋头动起心思来。
终于,他想出个高招,如此这般对刘备说出了他的妙计。 第二天,张飞带领护兵,到了刘封驻地营房前,刘封首先向张飞问道:“三叔今天亲自来我这里有何贵干?”张飞说:“汉中王因为你二叔的死,眼下已忧伤成病,卧床不起了。
他说你见二叔被围,故意见死不救,必定是想谋反,喊叫说要处死你。我说了几句抱不平的话,他竟忘了兄弟情分,就连我也要问斩。
我气愤不过,星夜启程赶到你这里,是想要你趁此机会杀了他,我推你为王,咋样?”刘封说:“要真能这样,我愿跟三叔平分天下,可是,怎样才能杀了刘备呢?”张飞说:“我在路上就计谋好了。你派人尽快做好一个丈把高、宽八尺的大军鼓,你就坐在鼓里。
我派兵把你抬到殿堂,假意是请罪,我暗里使人将鼓打开,你手持利剑刺死刘备!”刘封说:“万一有个意外呢?”张飞又说:“你可先将你的大印交给我,万一出事,我就领兵进宫,凭我的身份和本事,哪个敢阻拦!”刘封这才点头,表示同意。 不几天,大军鼓做好了。
张飞命十几个士兵抬着装着刘封的大鼓向西川走去。到了上庸(今天的竹山县),张飞令随从将大鼓抬到最高的那座蝎子山顶,随从们按张飞的吩咐,将几十把事先做好的锋快的刃子,钉进了鼓里。
刘封这时正在鼓里做着当皇帝的美梦哩,士兵将大鼓顺山坡滚了下去。刘封蒙在鼓里,等到一惊醒,还没来得及弄清是怎么回事,已被插进鼓内的刃子绞成肉泥了。
后来,民间流行的“蒙在鼓里”一句俗语,比喻人糊涂、愚蠢,不知真情,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关鼓的成语:
锣鼓喧天 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偃旗息鼓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开台锣鼓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事件的开头。
陶熔鼓铸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诗肠鼓吹 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筛锣擂鼓 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金鼓齐鸣 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蒙在鼓里 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密锣紧鼓 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
有关鼓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有关鼓的谜语:
桌上放着一面鼓,一根鼓缒,一只口琴,你俩用这三件乐器做一个动作,猜一条谜语------------------------------------------自吹自擂
有关鼓的绕口令:
老爷堂上一面鼓
老爷堂上一面鼓,鼓上一只皮老虎,皮老虎抓破了鼓,就拿块破布往上补,只见过破布补破裤,哪见过破布补破鼓
关于鼓的来历,在我国最古老的传说集 《山海经》里,有一个黄帝造鼓的故事。
公元前 约26世纪,黄帝和蚩尤作战,蚩尤借用风伯雨 神的威力,制造狂风暴雨,来袭击黄帝的兵将。 黄帝就利用“魃”,用强烈、持续的高温制伏了 风雨,战胜了蚩尤。
蚩尤虽然损兵折将,但仍 兵多将广,士气高昂;黄帝虽然打了胜仗,但却 担心寡不敌众,因此士气有些低落。 黄帝考虑 怎样才能振奋士气提高战斗力,想来想去,终 于想出一个妙法来了。
他要用一种特别的材 料,制造一面响声震天的大鼓,来振作士气,恫 吓敌人,从而战胜蚩尤。 东海中有一个流波岛,岛上有一种名叫 “夔”的野兽,形状像牛,但没有角,苍灰色的 皮,只有一只脚,能入海,能上岛,它进入海水 时,必有风暴雨伴随而来。
它两眼发光如闪 电,叫声响亮像霹雷。黄帝派人捉到了一条。
剥下它的皮,晾干以后,就制成了一面特大的 鼓。大鼓制成了,黄帝找了几个大力士,把鼓 抬到山头上,叫一个巨人来擂鼓,鼓声震天动 地,黄帝的兵将听了,个个威风凛凛,勇往直 前;蚩尤的兵将听了,人人胆战心惊。
黄帝的 军队乘着震耳的战鼓声,勇猛杀敌,打了胜仗。 从这一传说可以看出,最原始的鼓,并不是一 种乐器,而是振奋人们精神、恫吓敌人的工具。
随着歌舞的出现,鼓才逐渐发展成为敲击节奏 的乐器。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
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
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因为“晨钟暮鼓”这个词条,谐音:臣忠目古,很多人以为寺庙是早上敲钟晚上敲鼓。
其实不然,不论早晚,寺庙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
这是询问了寺庙的高僧后得知的。晨钟暮鼓与晨鼓暮钟敲钟击鼓,确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但是并不在除夕之夜作为除旧迎新之举,而是每天早晚撞击。
在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既可用来报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传人,寺内也敲钟击鼓,则是集众(僧徒)参禅的寺规。
两者性质是不同的。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李娃传》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
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不过,在汉魏时期,报时方式却是晨鼓暮钟,恰恰与唐代相反。
汉蔡邕撰《独断》记: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滴漏是古代计时器具,根据刻度分夜漏和昼漏。夜漏尽,乃夜时将尽,天将明;昼漏尽,则日时将尽,夜已临。
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早在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记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6.7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