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失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至十五节)每当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和使命感所浸染、所感动。幸福感和使命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对世界有价值的人,才会是一个体验到幸福的人。
“作盐”和“作光”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其中也略微有所差别。前辈学者王元化在《近思札记》中写道,小时候一位作基督教牧师的长辈曾经对他说,《圣经》上说的“你要做世上的盐”比“你要做世上的光”更好,因为光还为自己留下了行迹,而盐却将自己消融到人们的幸福中去了。
这里是两个关于火的神话:
满洲族人的火神话
文/申国志
满洲族简称满族。
在满族人的传说中,石和火是他们祖先的第一生命。在神话中,石是孕育宇宙第一生命的母体。这第一生命被称做石神或火神,世界就是由这个初始宇宙神创造的。石作为火的生源和依托,被视为宇宙之母或宇宙生命力的象征。所以,在满族神话中,有许多石神观念与火神话和火信仰密切相连的故事。虽然许多神话故事都是火和石,而且是火的初始,但故事内容却不同。
有一个神话故事是通过石和火来揭示大自然是如何形成的,故事不长,但很悲壮。故事讲的是在天地未分的时候,有一位古老的女神,叫多阔霍,她是住在石头里的,是孕育着光与热的宇宙大神,日夜操劳。有一天,天母阿布卡赫赫被恶魔耶鲁里骗进了大雪山,并被巨大的雪山压着,使天母阿布卡赫赫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她也处在无助无援的地步。她不仅逃脱不了困境,而且冻饿难忍。当她发现了雪山底下的石头和石头里的多阔霍女神的时候,冻饿难忍的阿布卡赫赫便吞下了石头和石头里的多阔霍女神。可是,多阔霍的热火又烧得阿布卡赫赫浑身发热,坐卧不安,一下子竟撞出了大雪山。后来,热火烧得阿布卡赫赫的肢体渐渐开始融化,眼睛变成了日月,头发变成森林,汗水变成了溪水河流。
满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但是,他们对鸟的喜爱和崇拜是满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在满族的鸟崇拜中,对乌鸦和喜鹊的崇拜尤为突出。满族民间的神话传说中存在着丰富的鸦鹊形象。满族有一则《打画墨儿》的故事,说一次树林失火了,满族的猎神班达玛发派乌鸦去叫醒人们来救火。救完火,树木已烧去一半。为此,班达玛发决定惩罚那些不去救火的人,又派乌鸦,叼着珠串,给救火的人作为标志,没有标志的人将遭到惩罚。满族著名的三仙女神话中,三仙女佛库伦就是吞下了神鹊衔来的红果,感而有孕。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布库里雍顺。这个布库里雍顺,就是爱新觉罗氏的祖先。这个神话说明,满族也是经过“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
关于鹰和火的神话故事:在天地初开的时候,大地像一包冰块,一只母鹰从太阳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头,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冰雪才开始融化,变成了一个人类和生灵可以生存的世界。当人和生灵有了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母鹰却飞得太累了,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了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神鹰忙用巨膀搬土盖火,烈火烧毁她的翅膀。最后,她为了扑灭烈火而捐躯,成了善良无私的人类守护神。由于满族先民信仰萨满教,母鹰的灵魂化为女萨满,是对萨满起源的一种神圣解说。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萨满教萌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萨满为女性;二是萨满的起源和鹰紧密相连,鹰魂是萨满之魂。鹰崇拜成为萨满教萌生时期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初民对萨满教的情感。在洪荒初开的氏族部落时代,原始宗教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初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主要的文化形态。
火神是一位舍己救人的品质崇高的女神,是满族萨满教崇拜的重要神祗,是自然神之首,祭祀仪式都离不开火,因而满族的火祭十分壮观。这反映了生活于严冬北方的满族先民对火的祟拜。他们熟食、照明、取暖、制造工具都离不开火。火对生存如此重要,被视为万物本原。火中产生一切东西,便是原始哲学观的反映。火神最初是初民对火本身的神化,她与太阳、星辰、天空相联系,被称为火母神、火奶奶、奶奶火神。
满族关于火神神话的故事,有的还带有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痕迹。阿布卡恩都里额上的红瘤变成的美女拖亚拉哈是个盗火英雄,在与天母阿布卡赫赫勇于献身方面有一致性。她是雷神的妻子,被风神盗走。这也透露出对偶婚初期出现抢婚的习俗。拖亚哈拉是男天神育化的晚辈女神,是男神生育的又一例子。她与父神却是对立的。阿布卡恩都里心中有神火,却高卧在九层天之上整天酣睡,造成北方天寒地冻、万物不生。尽管如此,他照旧整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管。拖亚拉哈虽然是他的女儿,却和他大不相同,她十分关心人间生活的大事。她盗走父神的神火,因为怕火种熄灭,便把火种吞在肚里,手足兼用爬行来到人间。由于火种在她的身体里燃烧,她被烧成虎目、虎耳、豹头、豹须、猩身、人心、鹰爪、猞猁尾巴,成了一个半人半兽神。她形似丑陋,实则壮美。满族人把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正是为了歌颂火神的巨大神力、形体与精神的美。
混俗和光 (hùn sú hé guāng)
解释: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典册高文,不晓是翰墨林中大手;淫词艳曲,多认作繁华队里当家。只得混俗和光,偷闲寄傲。见作开封监税,权为吏隐金门。”
示例:贫道~,常於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翫。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一折
丹道之混俗和光
混俗,即混迹于世间人群中,使人不识也;和光,即与人们生活一起,而不染尘埃,内心光明彻照,不失本性。故有混俗和光之称。这是告诉修道者,一切修行不离于世间,离世即非道。正如禅宗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混俗和光,是外圆而能应物,内方而有主宰,依世法而修道法,显晦逆顺,无阻无挡,行道至易。愚人不知,或疑混俗和光是日间应事,夜间修静者,非也。果如是言,谓之从俗则可,谓之混俗则不可;谓之蔽光则可,谓之和光则不可。盖混俗和光之道,有夺天地造化之能,窃阴阳生杀之诀,岂容易而知,容易而行哉?
典出《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天性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少时家境贫寒,夜读无烛照明。见邻舍有烛光,便於壁上凿洞,使光经洞以夜读。同县有大户藏书颇多,匡衡愿为其佣而不领薪。主人怪而问之,匡衡曰:“吾愿遍读主人书。”主人感其求学精神,允其所求。汉元帝时,匡衡以博学多才,任太子少傅,后为丞相。
亦作“凿壁透光”或“穿壁引光”。
常用喻人刻苦勤学。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扩展资料:
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
典出《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天性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少时家境贫寒,夜读无烛照明。见邻舍有烛光,便於壁上凿洞,使光经洞以夜读。同县有大户藏书颇多,匡衡愿为其佣而不领薪。主人怪而问之,匡衡曰:“吾愿遍读主人书。”主人感其求学精神,允其所求。汉元帝时,匡衡以博学多才,任太子少傅,后为丞相。
亦作“凿壁透光”或“穿壁引光”。
常用喻人刻苦勤学。
夸父追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人, 他的名字叫夸父。夸父的两条腿可长了, 一步可以跨过一条大河。 夸父看见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来,又从 西方落下去,他想:“如果总是白天就好 了。我要想办法把太阳抓住,让它永远 照亮大地。 ” 夸父拿起一根手杖,迈开两条长腿去追 太阳。他用坚强的毅力去追赶光明的太 阳。他跑啊跑啊,一直跑到太阳要下山 的地方,夸父真高兴啊,他真想一下子 就把太阳抓住 太阳是个大火球,夸父被太阳烤得浑身 是汗,快要渴死了。他跑到黄河边,一 口气喝干了黄河的水,又跑到渭河边, 喝干了渭河的水,但是他还是渴得要命, 于是,他又迈开两条长腿向北方的大湖 跑去。还没跑到大湖边,夸父就渴死了。 临死前,他把手杖向前一掷,就永远合 上了眼睛。 夸父虽然死了,但他用自己的身体滋润 着那根巨大的手杖。后来,那手杖变成 了好大好大的一片桃林,结出了又甜又 解渴的大桃子。 夸父将一片桃林留给了那些热爱光 明又很勇敢的人。人们路过这里的时 候,可以在树荫下歇歇脚,还能摘个 桃子解解渴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