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读书高
明.柯丹邱《荆钗记.会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古人极端重视读书,认为只此一条路才是进取之途,才是高尚的行径;同时对于其他的行道都持轻视的态度。后用为重视读书求学问之语。
明.范受益《寻亲记.劝勉》:“有人来就学,不肯好相交,只把家私来比并,不思量惟有读书高。”
其他 只有读书以求进取,才是高尚的行为。明·柯丹邱《荆钗记·会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褒义。多用于描写读书高尚。
高尚的境界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儿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临行前,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之后,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老大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过世,我就将金币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他的父亲评价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诚实是你应有的品德,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的村落,见到一个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里,我立即跳下马,奋不顾身的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他的父亲称赞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应尽的责任,这件事也称不上是高尚的事。”三儿子迟疑了一下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的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下,我只要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悬崖;但我没这么做,我叫醒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他的父亲却正色回答:“我的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办到了。来,我所有的产业将都是你的。”
是啊,专行善事虽然也可称为好人,但还算不上是世间最高尚的事。以德报怨而不以恶制恶,以善心感化仇人,这才是世间最高尚的事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读淮阴侯韩信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壮士须防恶犬欺”是说韩信韬晦能忍胯下之辱,“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韩信在被封齐王之时,已注定了他的结局。三齐是指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韩信在破赵平齐后,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正要大骂被张良踩脚提示,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寄言世俗休轻鄙”是指不要小瞧落魄时的韩信,“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韩信封王时曾赠千金以报答老妇当年的“一饭之恩”。 大家都听说过韩信知恩图报,曾千金回报老妇当年“一饭之恩”,但是否有人听说起过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夫,列位不妨想一下,要是换成你会如何呢? 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此记载,确超乎常人想象。 韩信封(楚)王后: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翻成白话就是:韩信召见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任其为楚中尉。并对将相们说,这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如果杀了他并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就忍让了他,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汉高祖与淮阴侯韩信某次论兵,高祖问韩信:“象我这样能率领多少兵?”,韩信道:“陛下不过能率领10万。”高祖问“那你能率领多少?”韩信回“我多多益善。”是故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说。高祖笑道:“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被我抓住?”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话可翻译如下:“陛下不善于率兵但善于驾驭将领,此我韩信被擒原因。况陛下权利天授,非人力可达。” 韩信在刘邦拜将后论天下大势和策略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有以下论述:项王发怒时,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他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此不过是匹夫之勇。平时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能为别人的痛疾同情地流下眼泪,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但到了别人有了功劳应加赏封爵时,他却将商封爵的印信玩弄的棱角都磨没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此即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韩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哙、曹参一类的攻城略地的猛将,也非孙膑、庞涓一辈的军事家,而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在登坛拜将时,有段精彩的议论。他详细,深刻地分析了项羽、刘邦各自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而刘邦则是“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预见性地提出:“今天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是故,后人认为这段话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 史记中部分原文以及感慨淮阴侯诗句欣赏: 蒯通劝韩信时说:“。。。,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也。” 楚王韩信被汉高祖擒时,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亨!” 读史--文天祥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 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书淮阴侯传」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韩信庙」罗隐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漂母冢」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猛虎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兴高采烈、
天高云淡、
步步登高、
高枕无忧、
秋高气爽、
劳苦功高、
德高望重、
曲高和寡、
趾高气扬、
天高地厚、
高视阔步、
引吭高歌、
居高临下、
至高无上、
好高骛远、
高屋建瓴、
高风亮节、
故作高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牛高马大、
不敢高攀、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天高皇帝远、
棋高一着、
另请高明、
不知天高地厚、
自命清高、
年事已高
yǎng zhī mí gāo
成语:仰之弥高
--------------------------------------------------------------------------------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出处】《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
【近义词】高插云霄、高不可攀、高山仰止
【反义词】如履平地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史记中部分原文以及感慨淮阴侯诗句欣赏:
蒯通劝韩信时说:“。。。,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也。”
楚王韩信被汉高祖擒时,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亨!”
读史--文天祥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
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书淮阴侯传」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韩信庙」罗隐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漂母冢」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猛虎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读淮阴侯韩信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壮士须防恶犬欺”是说韩信韬晦能忍胯下之辱,“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韩信在被封齐王之时,已注定了他的结局。三齐是指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韩信在破赵平齐后,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正要大骂被张良踩脚提示,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寄言世俗休轻鄙”是指不要小瞧落魄时的韩信,“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韩信封王时曾赠千金以报答老妇当年的“一饭之恩”。
大家都听说过韩信知恩图报,曾千金回报老妇当年“一饭之恩”,但是否有人听说起过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夫,列位不妨想一下,要是换成你会如何呢? 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此记载,确超乎常人想象。
韩信封(楚)王后: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翻成白话就是:韩信召见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任其为楚中尉。并对将相们说,这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如果杀了他并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就忍让了他,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汉高祖与淮阴侯韩信某次论兵,高祖问韩信:“象我这样能率领多少兵?”,韩信道:“陛下不过能率领10万。”高祖问“那你能率领多少?”韩信回“我多多益善。”是故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说。高祖笑道:“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被我抓住?”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话可翻译如下:“陛下不善于率兵但善于驾驭将领,此我韩信被擒原因。况陛下权利天授,非人力可达。”
韩信在刘邦拜将后论天下大势和策略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有以下论述:项王发怒时,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他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此不过是匹夫之勇。平时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能为别人的痛疾同情地流下眼泪,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但到了别人有了功劳应加赏封爵时,他却将商封爵的印信玩弄的棱角都磨没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此即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韩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哙、曹参一类的攻城略地的猛将,也非孙膑、庞涓一辈的军事家,而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在登坛拜将时,有段精彩的议论。他详细,深刻地分析了项羽、刘邦各自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而刘邦则是“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预见性地提出:“今天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是故,后人认为这段话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
“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意思是, 一个人如果有理,那么他说话就能理直气 壮;一个人如果有冤屈,由于心理不平 衡,又急于申冤,那么他说话的声音必然 很高。
这句话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 婢酬秀童》。有个叫金满的令史负责管理县里的库 房。
一次他通宵值勤,不曾离开库房,却 丢了四锭银子。知县责令他十日内补库。
金令史找遍房间也没有找到银子,他忽然 想到那天只有他身边的小厮秀童进来过几 次,于是让捕快拷问秀童。捕快对秀童严 刑拷打,秀童就是不招,连声喊冤,直到 昏厥过去。
自古道:“有理言自壮,负屈 声必高。”金令史心下惨然。
后来,有人 告知银子是胡美偷的。金令史去搜捕,果 然人赃并获。
金令史委屈了秀童,就收他 为子,并把美婢金杏许配给他。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两位声名煊赫、风格迥异的人物相遇于大唐首都长安宫苑。一个是权重四海的冠军大将军渤海郡开国公内侍监首领高力士(690-762),一个是落笔摇五岳、啸傲凌王侯,独领风骚的天才诗人李白(701-762)。他们相聚在唐明皇李隆基身边,周旋于沉香亭上和白莲池畔的清歌曼舞、美酒香花中。这其中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和巧妙的过招吸引人的目光、引发人的遐想,事实也果然如此。
公元742年,李白酒醉应唐皇召集前去皇宫为杨玉环作诗。因衣着破烂,唐皇赐李白衣物。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自视尊贵但因唐皇在前,遂应之。此后怀恨在心,导致李白的贬谪。
出处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白脱靴事》:“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力士脱靴指狂傲不羁、蔑视权贵。
出自《神童诗》,作者为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
《神童诗》一卷,旧传宋代汪洙撰。 汪洙,字德温,鄞县人。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
其幼。后人以汪洙的部分诗为基础,再加进其他人的诗,而编成《神童诗》。
全书辑诗34首,皆为五言绝句。
作为人生启蒙的《神童诗》,集中体现在以14首《劝学》以及《状元》《言忠》《帝都》等诗中。这些诗的核心是鼓励儿童刻苦读书,以便长大当官。
把获取功名、光宗耀祖作为人生最大追求,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普遍的思想形态、认识上的偏见与庸俗的人生态度,已很难得到今天读者的共鸣。
不过,对出生于古代的诗人,似也不必用今天的观点过分加以苛求。至于诗中强调的“少小须勤学”“平生志气高”,以及“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至今亦不乏借鉴价值。
这类诗出于教化的目的,较少形象的画面,而以议论为主,诗味较为寡淡。但是说理显豁,语气诚恳,易为儿童所接受,则是其长处。
《神童诗》对后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也主要在这部分诗中。
作为诗的启蒙的《神童诗》,主要表现在后半部分由《早春》到《除夜》的16首诗中。这些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景物的变异,以及人们面临自然景物变化时心态的变化。
与前边的《劝学》诗不同,诗人不再充当说教者,而是自然的朋友,他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一般人尚未觉察的自然景物的微细变化,并且寥寥几笔,即把这个季节的特点勾画出来。
如,用“一枝梅破腊”暗示冬去春来,用“柳色侵衣绿,桃花映酒红”渲染盎然的春意,用“莺花已半稀”点明暮春季节,均抓住了诗善于通过客观景物的变化展示时间流动的特点。
古老的中国文明的国粹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应该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
古今的名言并不矛盾,因为,古人的“唯有读书高”,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下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做官的。读书而未做官,是算不得“读书高”的。
科举制度与封建社会一道解体了,现代社会出现了专职的“革命家”,他们才是现代官僚的来源。读书人成为专家、学者、文化人,想当官并不容易了,两者也没有科举制度下的必然联系了。
因此,“与时俱进”,“唯有读书高”应该改为“唯有做官高”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