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举鼎
传说而已
楚霸王姓项名籍字羽,公元前232年生于相(今宿迁)城南梧桐巷。公元前206年项羽踏平咸阳,封刘邦为汉王,自己称西楚霸王,此后人们便尊称项羽为霸王。在宿迁民间关于“霸王举鼎”的典故流传着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一个是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另一个版本则是一个爱情故事。少年时代的项羽一次路过沭阳虞家沟,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群采摘菱角的女孩在打闹嬉戏。突然,“哎呀”一声,其中一人落入水中。项羽纵身跳入水中,将落水的姑娘救了起来,这个姑娘就是虞姬。 项羽走后,虞姬的心里一直挂念着这位不知姓名的救命恩人,她请求哥哥去打听。有一天虞姬的哥哥去赶宿迁的庙会,庙里有个千斤铜鼎,好多人上前去试,都没搬动半分。有一个青年竟然能将铜鼎举过头顶。虞姬的哥哥见这位举鼎人很像妹妹描述的救命恩人,就向别人打听。 后来,虞姬的哥哥到梧桐巷找到了项羽,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临别时,他邀请项羽到家中做客,虞姬发现哥哥领来的小伙子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恩人,四目相对,惊喜万分。虞姬父母见他俩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对,心下也就喜欢,便择了吉日让二人完了婚。 项羽举兵反秦后,虞姬的哥哥成了项羽手下的大将,虞姬也跟随项羽南征北战,二人形影不离,恩恩爱爱。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文举之对的典故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举一反三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本来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是由于自己的政见不被各国当政者所采用,处处碰壁,后来才退而编书讲学,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在讲学中,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和方法,例如,他说过:如果受教育者没有强烈而迫切的学习要求,那么,教的人纵然费尽心力,也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原话载《论语·述而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心里要求明白而弄不明白的着急神态;悱,是嘴上要说出而偏偏说不出来的难堪的情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求学的人自己并不急于要求弄明白的时候,且不必忙着开导他;他自己并不急于要说出道理的时候,也不必忙着启发他。
隅,就是一个角落,一个片面。我们认识事物,有时先了解它的局部,然后推知它的整体。好比计算一个正文形,算出了它的一个角,就能知道它的其余三个角,这叫做“举一隅而反三隅”(反,就是反复推知的意思)。孔子说:如果受教育的人了解了一隅,而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余相同的三隅,那么,不用枉费心机再教他什么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正确是值得研究的。不过,由于他的这段话而产生的成语“举一反三”,我们今天还需要用到它。譬如,有时举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让人能明白其它同样的问题,这便可以叫做“举一反三”,或“一隅反三”,也叫“隅反”,形容由此及彼,类推而知。
从一个小小角度提出的、很不全面的片面之见,就叫做“一隅之见”。形容偏僻狭小的地方,就叫做“一隅之地”。
1、阮籍与围棋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
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与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
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吐血几升。
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性命。2、青白眼 阮籍不但文武全才,还有个更牛的本事:翻白眼。
以前人称为青白眼。阮籍的母亲去世,先来的是嵇康的哥哥嵇喜。
嵇喜置身官场,被当时的名士轻视。阮籍看到嵇喜,直接给个大白眼,跟乒乓球似的,嵇喜差点没气吐血。
一会儿嵇康抱着琴来了,还带了酒,把阮籍高兴地,黑眼珠比什么时候都黑都亮。3、自在洒脱的嵇康 嵇康早年,曾当过曹魏政权的中散大夫,本人也娶了曹操的孙女为妻。
但后来,随着司马氏夺权野心的日益明显,朝中争斗厉害,不少人纷纷隐居,他也辞官不做,到山阳(河南修武)隐居起来,以打铁为业。他的打铁又很有特色,有生意上门,钱是不收的,如果带了酒菜,却很高兴地在一起享用,明摆着就是为了和朝廷不合作。
名书法家钟繇之子钟会是当时有名的公子,才能出众,积极上进,很得司马昭的赏识,一直也想结交名士嵇康。这天,钟会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众多随从,派头十足、神气活现的来了。
嵇康正在院子里大树下挥汗如雨的打铁,对钟会视而不见,旁若无人地只管挥锤锻打。钟会不知是出于对嵇康的尊敬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人物,进了门也没有任何表示。
当时谁也不说第一句话,场面很有趣但也很尴尬。钟会耐着性子等了一个时辰,仍不见嵇康答理,忍不住了,就转身想悄然离去。
这时嵇康开口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反应倒也不慢,接口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言罢,头也不回地上马而去。
不仅这一问一答成了文坛名句,更使钟会记恨终生。后来在嵇康被捕后他上书司马昭:“嵇康这个人,上不拿皇帝当回事,下也不把王侯放在眼里,平日里只是恃才傲物,留着没用,只能添乱,杀了倒可以教训一下那些不肯与我们合作的人。”
把嵇康朝断头台上轻轻的推了这么一下。4、嵇康与广陵散 公元262年的一个夏日,在都城洛阳的东市刑场上,嵇康悠然地席地而坐,刽子手持刀肃穆侧立,监斩官则在不远处的凉棚下于桌后端坐。
刑场周围,是把守的兵士,再远一点,则黑压压的围聚着三千太学生和众多的民众。天上无风,也无鸟叫蝉鸣;刑场上无声,大家呆呆侍立。
天地间一片静寂。嵇康抬头看了看天,离行刑的时间还早,说:“与其大家陪我干耗时间,不如我来弹一曲吧,拿琴来。”
监斩官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一张古雅的七弦琴被搬了过来。这是嵇康的琴,是他卖了田产购得的一把古琴,是曾陪他度过了无数岁月的知音。
嵇康接过琴来,凝视良久,想起伯牙子期的故事,这琴也终要离我而去了,再弹最后一曲吧。放在膝间,调和琴弦,弹奏起自己平生最喜欢的《广陵散》。
嵇康左手微扬,右手徘徊,清越的琴音,顿时刺空而起。时而迅疾,如黄河波涛,汹涌向前,千言万语、多少愤懑与不平,化做滚滚杀气,冲向云霄;时而舒缓,如春日田园,平和秀丽,人生儿多无奈,尽随雨打风吹去。
守场的兵丁,被悠扬的琴音吸引,三千太学生,更是闻声而泣涕。曲终之后,余韵久久不散。
嵇康抬起头来,对人世已再无留恋与牵挂,只是想到自己得之于高人传授的《广陵散》将要失传,不由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惜啊,《广陵散》从今天开始,就要绝迹人间了。”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家境贫寒,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
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典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出自:孟子[先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释义: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 · 逸民列传》的“梁鸿传” 。梁鸿(字伯鸾)少小家贫,只得去为人做活,但他为人处事的“诚”却受到人们称赞。在一些人知道了梁鸿“高节”之后,都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梁鸿却不愿娶。
“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梁鸿知道后便迎娶了孟光。孟光细细打扮一番,嫁了过去。不料梁鸿竟七天不对新婚妻子说一句话。逼得没法,“妻乃跪床下”问其原因。梁鸿说,你穿得这么好,如何与我过苦日子?孟光赶紧穿上粗布旧衣,重新按劳动时的衣着打扮一番。这时,梁鸿方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后来梁鸿因作诗,得罪了皇帝,便改名换姓与妻子逃往齐鲁一带。生活没有着落,梁鸿便去给人家干活。在外干活为下人,但是,“每归,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是夫妻恩爱、相亲相敬的代名词
知情不举 〖解释〗举:检举。
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时绌举盈 〖解释〗绌:不足、不够。
盈:有余、多余。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
盈,通“赢”。同“时绌举赢”。
高举远蹈 〖解释〗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风举云摇 〖解释〗凭借风云飞腾而上。亦比喻飞黄腾达。
风举云飞 〖解释〗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百举百捷 〖解释〗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
同“百举百全”。 百凡待举 〖解释〗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
百堕俱举 〖解释〗堕:荒废;废弃。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
同“百废俱兴”。 按兵不举 〖解释〗犹按兵不动。
以言举人 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一举万里 见“一举千里”。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两全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以党举官 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
言谈举止 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选贤举能 选举贤人,荐举能人。
轩然霞举 像云霞高高飘举。形容俊美潇洒。
兔死凫举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提纲举领 同“提纲挈领”。 束缊举火 同“束缊请火”。
时诎举赢 见“时绌举赢”。 时绌举赢 绌:不足;赢:有余。
在衰败的时强做奢侈的事。 轻徙鸟举 轻于去留,像鸟飞那样容易。
轻举绝俗 犹言避世隐居。 祁奚之举 祁奚举荐贤人,不避亲仇,公正无私。
祁奚举午 午:祁奚之子。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
指举贤不避亲,客观公正。亦作“祁奚举子”。
齐眉举案 同“举案齐眉”。 毛举缕析 毛举:琐碎列举。
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析:详细地分析。
琐细列举,详细地剖析。 龙兴凤举 喻王者兴起。
龙举云兴 同“龙兴云属”。 龙举云属 同“龙兴云属”。
举止自若 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
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举止大方 举动不俗气,不做作。
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举直错枉 举:选拔。
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
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
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举止不凡 举动不平凡。
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 举贤任能 举:推荐,选拔。
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举十知九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
比喻学识渊博。 举世皆知 举:全;皆:都。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举国一致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举措不当 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瞽言妄举 随便乱说,轻率行动。《晋书·挚虞传》:“臣生长筚门,不逮异物,虽有贤才,所未接识,不敢瞽言妄举,无以畴答圣问。”
高举深藏 指避世隐居。 道不举遗 同“道不拾遗”。
成败在此一举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
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超然远举 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
末·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亦作“超然远引”。
渭·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 不遑枚举 犹不胜枚举。 拔山举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百废咸举 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百废俱举 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百废具举 指许多被废置的事业都等着兴办。同“百废俱举”。
众擎易举 擎:往上托。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
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在此一举 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
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一举千里 一飞就是一千里。
比喻前程远大。 一举手之劳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言扬行举 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举成名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延颈举踵 踵:脚后跟。
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袖然举首 袖然:出众的样子;举:推举;首:第一。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
兔起凫举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
比喻行动迅速。 轻举远游 指避世隐居。
轻举妄动 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人存政举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毛举细务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 举鼎拔山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
比喻力大气壮。 举无遗策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
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举鼎绝膑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
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举步生风 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举善荐贤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举直措枉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足轻重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举手投足 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重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