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3000多人,每个都有特殊的才能。
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
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 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
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秦王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
孟尝君听了燕妃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到哪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 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
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扮,趁着月黑风高,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不了他了。
可是当时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
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肯定会派人追赶他们。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公鸡叫:“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公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平安地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比喻低贱卑下的技能或行为,也指有这种技能或行为的人。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或琅琊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
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
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开封府题名碑上有多位三槐堂族人姓名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
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
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
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
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开封东郊大边村王旦墓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
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
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
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
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比如说在古代,槐树被认为代表“禄”,槐乃木中之鬼,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上说:“面三槐,三公位焉”。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东坡先生所著的《三槐堂铭》,讲的就是这个典故。 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佑文章写得极好,做官也很有政绩。
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所以在院子里种下三棵槐树,做为标志。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在开封建了一座三槐堂。
你看,种了三株,子孙当上了大官,这槐树的力量可真不小啊! 另一个典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柯一梦”,记载在唐朝人李公佐写的《南柯太守传》中。说是广陵人淳于棼,喝醉了酒,躺在院子里的槐树下面睡着了。
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到了大槐安国,并和公主成了亲,当了二十年的南柯太守,官做得非常荣耀显赫。可是后来因为作战失利,公主也死了,他被遣送回家。
然后一觉醒来,看见家人正在打扫庭院,太阳还没落山,酒壶也在身边。他四面一瞧,发现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他在梦中做官的大槐安国,原来就是这个蚂蚁洞。
槐树的最南一枝,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由此可见,槐树还有让人做梦的本事,难怪要称之为木鬼了。
所以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其中槐树就被列为异树贡献了六百多株,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上内容网络转载,如有不恰当本人不负任何责任,望君间谅。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63年《送徐无党之渑》诗中写到:“园林相映花百种,都邑四顾山千层。朝行绿槐听流水,夜饮翠幕张红灯。”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仰韶文化名酒耶!
宋代豪放词风的大词人苏轼,才华横溢,却嗜酒如命,他的诗文中多处提到酒。 就是这样一位诗酒狂人,与仰韶文化的发祥地----渑池有着非同寻常的关,苏轼曾写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尺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仰韶酒[1]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写诗和之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旧骑还循大梁陌,行人已废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舍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任鸣嘶。
至于二人是否曾为渑池“县吏”,无从查考,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断定,他们到过渑池,且印象颇深。嗜酒、爱酒的大文豪,何以对渑池情有独钟,写诗相互唱和呢?除了渑池的历史风物,青山秀水外,恐怕与渑池的仰韶美酒不无关系吧。
宋朝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由长安途经渑池时,因留恋渑池的美景陶醉于仰韶美酒,依依惜别,甚至流露出不想去九朝古都洛阳之意。他在《自渑至偃谷水行》诗里写到:
已烦谷水远相送,更得高峰遥见迎。山碧峰青看未足,确愁前到洛阳城。
明清时期渑池酿酒业已十分兴盛,城内手工酿酒作坊达百余家,品种数十。“凿池盛酒,可以撑船,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酒品之多,酒产量之巨,由此可见一斑。明代山东左布政使戴琪有诗《渑水清波》:
为余渑水泽青波,一派青流接涧河。
清浅正宜龟曝背,莹明犹称鲤抛梭。
白苹红蓼秋思苦,岸芷汀兰春意多。
何处忽来林下客,泊舟沽酒听渔歌。
吴刚伐桂,是中国神话故事之一,古时有一人叫吴刚,臂粗膀宽、声如洪钟,只要他一吆喝,顺手就可以拔出一棵半的小树,可以说是力大如牛,并且非常聪明,只是没有耐心,当木匠,只当三天就偷懒,当布店学徒,只当两天嫌烦,回家种田又没耐心,只干两三天就荒废田地。
他老想做轻松而不花时间的事,于是想当神仙,走了一百天的路,到了深山中,遇到一老仙,就下跪请求:“我走了老远的路,求您传授给我当神仙的本事是吧。”。
白胡子老仙说:“当神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必须要有耐心才行。”吴刚猛点头答应,老仙带他爬十天的山,想教他为人治病,吴刚就不耐烦了,说:“当神仙就是贪图享受的,怎么你让我跟你上山采药?” 老仙笑著说:"为人治病,是很快乐的事。
",吴刚不信,说:"当神仙能在天上飞才快乐呢。",老仙摇了摇头,认为吴刚不懂当神仙,于是给他一本天书,要交他当神仙。
学了几天,吴刚又开始不耐烦呢,老打瞌睡,还抱怨神仙,说神仙哪需要读书。神仙叹气,问吴刚到底要当神仙来干嘛,吴刚说要飞到月亮上去看看,神仙就带他到月亮上去,吴刚睁开眼一看,吓了一跳,发现那地方光秃秃的,老神仙才跟他说这里就是月亮上。
吴刚好奇下四处看看,发现一棵桂树,神仙说这棵树有五百丈高,吴刚说这里只有这颗树可以看看,现在玩够想回去了。神仙拒绝,不让他回地上去,说砍倒桂树即能成仙,自己就可以飞回去了,吴刚很高兴,说这颗树要砍倒还不简单,想不到砍了几刀,痕迹很快就不见了。
神仙大笑,说这颗树叫三百斧头,只要平心静气的砍三百下,树就会倒,没耐心的人砍了也是白砍,于是吴刚只好留在月亮上不断的砍树了。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
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是南柯一梦
释义: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载: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扬州驼岭巷大槐树
[2]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贾琏背着王熙凤在外面偷娶尤二姐,王熙凤知道了,但一直没有声张。
后来贾琏有事外出,王熙凤假装贤惠,禀明贾母,把尤二姐接回园内居住。尤二姐本来是订过婚的,王熙凤一面叫那家人上告官府,一面又让官府打压,把事情闹大,让贾母对尤二姐厌恶,在大家面前做足面子。
此时贾琏又娶了一个小妾秋桐,尤二姐怀孕了,王熙凤故意让丫头刁难尤二姐日常吃穿用度,同时自己不出面,让秋桐做先锋,对尤二姐指桑骂槐,并叫来一个庸医,导致尤二姐胎儿被打下。此时,王熙凤假作贤良,博取贾琏好感,并找来看风水的误导贾琏以为是秋桐和尤二姐八字不合,导致尤二姐流产。
秋桐不知是王熙凤毒计,大骂尤二姐。二姐伤心绝望,夜晚吞金子自尽身亡。
贾琏对秋桐也恨之入骨。
刘阮入天台。《幽明记》中的一个故事。类似的典故还有桃花源、烂柯等等。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⑾,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⒁,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