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3啮指痛心 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4百里负米 仲由,孔子的得意弟子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5芦衣顺母 闵损,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8卖身葬父 董永,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12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13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14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15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
周振逆子变驴
明朝正德年间,平阳有个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几分才气,狂妄骄横,常常只为家中的小事就辱骂父亲.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
有一天,周振无缘无故打骂儿子.他父亲看不过意,就来劝阻.他竟然发怒说:"我打我的儿子,关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气的老父亲含泪无语.
这天晚上,周振在梦中被抓到阴间,阎王罚他变毛驴.周振忙忙申辩无罪.阎王斥责说:"你常常辱骂父亲,忤逆不孝,应该坠入畜生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无人,所以还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
周振醒来后,自己说要作驴去就死了.
孝者存逆者亡
杨璞,杨富兄弟俩与母亲在一块儿居住,俩兄弟都个有妻儿.杨璞忠厚孝顺,杨富却天性凉薄.
有一天涨大水,洪水将到.杨富不管老母兄长死活,先用船载着妻儿往北山逃命去了.杨璞无可奈何,危急之中急忙背着老母登上一座小土坡.刚到坡顶,四面洪水滔滔而来,许多房屋都被冲毁.杨璞正为来不及照顾妻儿痛心,忽然看见有个妇女抱着孩子,乘在一根大木头上漂了下来,他赶快尽力救上土坡,一看却正是自己的妻儿.
第二天水退了,他四处查问兄弟一家人,才知道他们的船刚到北下坡,被一棵大树倒下压翻,全家都被水淹死了.
逆子食鱼化骨
长溪人陈元,被女方招郎上门后,靠捕鱼为生.有一天父母来探望他,他见父母来了就满肚子不高兴.母亲觉察到了他的心思,怕他干出令人难堪的事丢人现眼,坐了一会就要告辞回家.媳妇心眼较好,苦苦劝父母留下.
第二天陈元仍去打鱼,捕到了一条大鱼.他得意之极,忽然想到有父母在家,一定会同吃他的鱼,就找个托词,打发老婆送父母回家.老婆,父母前脚刚走,他就急忙把鱼烹熟,大嚼起来,不想刚吃完,他骨肉就全部化成血水,惨痛而死.
原来这鱼叫化骨鱼,逆子吃了它也是恶报,可称得上大快人心.
兄弟弃亲不养
杭州人陈子岳,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陈桐阙.因为父母年纪渐大,眼看着就只能吃饭不能干活了,老大对老二说:"我们不如分了家好."老二说:"我早就想分了."于是两兄弟分开产业,各自开伙,谁都不管老父母的饥饿寒冷.邻居们看不过,但怎么劝说都不管用.老父母生活无着,只得乞讨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个儿子,没耳朵没鼻子,其丑无比,老二也生下个儿子,浑身是毛,象是猴子.兄弟俩还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认为自己没做坏事,怎么生的儿子会这样?怨恨的话还没说完,晴天一声霹雳,把老大打死在地.又过几天,老二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分尸,血骨遍地.远近的人都说,这是不孝养父母的恶报.
厚妻子薄父母
恩平县有个人叫伦芬,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成人,后来,伦芬到佛山做小生意发了,买了房子,娶了老婆.他一直拼命赚钱,生怕饿着老婆,冻着儿子,却从没想到老母一人在家辛苦过日子.有朋友劝他:"你疼爱老婆孩子,可说是无微不至,但你老母亲一人在家,不知过的如何,你能放得下心吗?"伦芬竟然回答说:"我母亲虽老,身体还好.家中有两亩田,她可以自耕自食.老年人不用吃多少,穿多少,用不着我照顾."朋友后来在背后感慨叹息说:"父母是树根树干,妻儿是树枝树叶.不顾老母只顾老婆儿子,就如毁坏了树根,还妄想开花结果呢!"果然,伦芬的老婆很早就死去了.他的两个儿子既无出息又不孝顺.到他年老的时候,以至冻饿而死.正是"忤逆还生忤逆儿",这话说得确切.
第一个故事——墙壁上的洞 有一个老汉,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那个时候娶了老婆,后来生了五个儿子,还有女儿(记不得几个了),为了能给儿子盖上房子、娶上媳妇,老汉打锅饼(有的地方叫锅盔)卖,年轻的时候沿街 叫卖,后来年龄大了,便自己在家里做,让老伴在村里摆地摊卖。
我小的时候经常去我们村制作锅饼的人家拿了麦子去换,知道这件手艺很费力气。辛苦了大半生,给一个个儿子盖上一座座房子,娶上了媳妇,子孙兴旺,人口一大家。
后来老汉与老伴老了。有一天,老伴先老汉而去。
终于有一天,80岁左右的老汉也去世了,只是走的时候很惨。俱外婆说,老汉的满堂子孙并不是那么孝顺,他咽气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痛苦得把床依靠的墙抓了一个大洞…… 第二个故事——咬断的几根手指 这也是一个老汉的故事。
老汉很早就没了老伴(记不得是离婚了还是过逝了),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着几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有一天,这个老汉也去世了了。
去世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在夜里。第二天,有人知道了老汉去世了,据目击者称,老汉死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指头咬下来两个。
人们众说纷纭,议论老汉是饿死的。后来我想,饿,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老汉痛苦…… 第三个故事——一丝不挂地走 这是一个老妇的故事。
老妇的伴过世没有几年,老妇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妇年龄大了,不能自己一个人生活了,于是大哥决定轮流供养母亲。
大哥说,我是老大,又是儿子,轮流一次负责四个月;老二也是儿子,轮流一次负责两个月;两个妹妹是女儿,每次轮流一个月。老妇在大儿子家、两个妹妹家都相安无事。
轮到小儿子,正好在春节前,去了一个星期,小儿子就数落上了:在别人家花钱那么少,怎么来到我家就花费这么厉害?后来就把老太太一个人锁在老宅子里,每天给点吃的。再后来,可能吃得也不给了……老太太最后死掉了,据最早发现的人说,老太太死的时候,什么也没穿,不知道是否真假。
后来想想也有可能,不是说冻死的人往往会高觉到自己热,会脱衣服吗? 第四个故事——你不孝顺我奶奶,我以后就不孝顺你 这是关于我一个老乡的故事,我在写上述三个故事时猛然想到的,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故事。老乡兄弟两个,他妈妈对奶奶不是很孝顺,动辄给奶奶气吃。
老乡是读书人,对此很看不惯。有一天,老乡和弟弟串通好,要教育一下自己的妈妈。
他们直接和妈妈谈判:妈,你现在不孝顺我奶奶,到时候你年龄大了,你怎么对待我奶奶我们就怎么对待你!我们哥俩会找个箩筐把你抬出去,再也不问你的事。后来老乡的妈妈想想也后怕,就逐渐对婆母孝顺了起来。
没有父母,我们哪里来?对父母不孝,我们还能叫人吗?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崇尚“孝”,我们的教育一直很重视德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剧?这是我们的悲哀。
在中国封建法律中,不孝是一种独立罪名。
《唐律·名例》规定,不孝罪包括:“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供 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 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就是:检举告发祖父母、父母犯罪行 为的;骂祖父母、父母的;背地里诅骂祖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 母生存期间自己另立户口、私攒钱财的;对祖父母、父母不尽最大能 力奉养,使其得不到生活满足的;父母丧事期间自己娶妻或出嫁的,父母丧事期间听音乐、看戏的;父母丧事期间脱掉丧服穿红挂绿的;隐匿祖父母、父母死亡消息,不发讣告、不举办丧事的;祖父母父母 未死谎报死亡的,这十种情况,都属于不孝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严 厉的惩罚。
先从告言和诅詈说起。告言,是揭发检举的意思。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祖父母、父母犯了罪子女必须设法包庇隐瞒,是法律赋 予的权利,也是孝亲应尽的义务。如果祖父母、父母犯了罪,子孙不 但不设法包庇隐匿,反而揭发检举,便被视为不孝行为,科以刑事责 任。
《唐律·斗讼》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诅,是诅咒,指用迷信方法祈祷鬼神加害于自己所仇恨的人。
按 《唐律疏议》解释,背地里祈求鬼神加害祖父母、父母的行为,“以 谋杀论”。就是比照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规定处罪,要判斩刑。
詈,是辱骂,历代法律对于普通人的骂人行为并不认为是犯罪,唯独明律规定“凡骂人者,笞一十”。唐律本来不认为骂人行为是犯 罪,却在《唐律·斗讼》中规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绞。”
骂一句就 判死刑,可见对不孝犯罪的惩办严厉到了极点。 所谓“别籍异财”,不仅指另立户籍、私攒钱财,也包括“吃小 锅饭”在内。
《唐律·户婚》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 异财者,徒三年。”“诸居父母丧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
自唐 以后直至清代,都把子孙别籍异财视为犯罪行为。明律对别籍异财的 惩罚较唐律稍轻。
《明律·户役》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 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 异财产者,杖八十。”
清律与明律完全相同,只是在律后增注里说:“或奉遗命,不在此律”。“其父母许令分异者,听。”
看来,不仅 父祖临死前留下遗嘱许可分异的可以分异,就是父祖还活着许可子女 分家的,也不认为是犯罪,显然比唐、宋时代宽容一些。 供养有缺,依《唐律·斗讼》规定:“诸子孙违反教令及供养有 缺者,徒三年。”
明、清律稍轻,均杖一百。什么叫供养有缺?《唐 律疏议》解释说:“谓可从而违,堪供而缺者。
须祖父母、父母告者 乃论。”就是说,按照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本来可以供养父祖吃穿 得好一些,而供给了较次的衣着和食物的,就算是供养有缺,不一定 达到挨饿受冻的程度。
供养有缺的罪名,属于亲告罪,不告者不理,祖父母、父母告发时才追究刑事责任。 重视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把父祖丧事看作天塌大事,家庭和国 家都对之十分重视。
官员家发生了父祖丧事,皇帝即给长假准许回家 守丧,叫作“丁忧”。正因为把父母丧事看得很重,所以在父母丧期 内发生的一些轻微的违反礼制的行为,都被视为不孝的犯罪。
父母的 丧期是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做子女的应当全然与世隔绝,必须排除 一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欲念。
按照礼制的要求:父母死亡,子女 在头三天不能吃饭,第四天起一直到下葬为止,每天早晚只能各喝一 遍粥,送葬结束后也只能吃粗茶淡饭,一直到丧期终了方能饮酒食肉。因此,在父母丧期内,子女一切享受和娱乐行为都被视为不孝的行为。
“法出于礼而入于刑”,礼制的要求渗透入法律之中就把父母丧期内 子女的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加以惩罚。《唐律·户婚》规定:“诸居 父母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
知而共为婚姻者,各 减五等。”可见丧期嫁娶,不仅限于家有丧事一方当事人犯罪,对方 当事人也要受到惩罚。
在法律上把丧期嫁娶叫“违律嫁娶”,违律嫁 娶是无效的婚姻,必须解除婚姻关系,“各离之”。明律与清律沿袭 唐律精神,将丧期嫁娶列为十恶重罪的不孝之中,仅是刑事责任轻一 些,婚姻关系也必须解除。
与丧期嫁娶有关联的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诸居祖父 母、父母丧生子,徒一年。”
第二种情况是“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 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减一等,徒罪杖一百”(《唐律·户 婚》)。就是说,在为祖父母、父母守丧期间生孩子的要受惩罚;祖 父母、父母犯罪在押期间娶妻或出嫁的,都比照丧期嫁娶给予刑事制 裁。
丧期生子要判徒刑,在没有避孕措施的当时来说,就等于在父母 三年丧期中不许夫妻间发生性交关系,实在违反自然规律,不近情理。在实际生活中,丧期三年不许男女过性生活,人们往往不能遵守,丧 期生子在所难免,生了孩子怕受法律制裁,只好偷偷溺死。
明太祖朱 元璋鉴于社会上溺婴事件太多,而且三年不许生育不利于人口繁殖,影响丁税收入,发布诏书废除了这条禁律。在朱元璋主编的《孝慈录》序言中说:“古不近人情而太过者有之,禁令服内勿生子,朕览书度 意实非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云云。
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
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所谓过继,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长久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过继到他家作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没有,就到外族过继。
目的就是保证他家不断后。所以,中国的家族沿绵几十世,这个血脉链上,有多少次的过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而且,越是体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后,所以过继产生的几率也越大。 与过继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维持血脉流传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种。
这两种情况,读者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看出其含义。而尤其要一提的是,关于借种,在中国古代的不少地区,曾经有一种集体的借种行为,是每年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有大量的长久无子的妇人聚集到一起,而那里还会聚集一群准备与那些妇人交合为她们提供“种”的男人。
这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可以说是极其愚昧的行为,催使这种行为的就只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
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孟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夫子,并非不知变通的老道学。相似的例子还有“男女授受不亲”一句。
其实在《孟子》里有人问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该不该给予援手,孟子说当然要给予援手。这里就不引原文了,建议求知的读者自己翻看原文。
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
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要旨。
呜呼!难怪有人说:“和尚是佛门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书生是儒家的罪人。”若问“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没有故事典故,这句话出自《颜氏家训·治家》。
原文是: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白话文释义:因此父亲不抚爱儿子,对儿子不慈祥,儿子就不会孝顺父亲。兄长不友好的对待弟弟,弟弟就不会对兄长恭敬。丈夫做不道德的事情,妻子也不会对丈夫顺从。
扩展资料:
这则家训体现了古代的“礼”,“礼”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礼”代表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不慈则子不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
子女赡养父母,那是无可争议的事,但在淄博就有这么两位老人,虽说是儿女不少,可真是尽孝道的却没有一个,万般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告上了法庭。考虑到两位老人年迈行动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还特意将法庭开进了当事人的村头。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
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
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大儿子向希福却提出了这样的推脱理由:我从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劳损,脚部骨折,多发部位骨折,现在更加严重,一直治疗不好,就这样为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现在不是不想养老人,但是我实在是没能力了。
话是这样说,但大儿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历证据,于是法庭对他提出的理由不予采纳,合议庭当庭宣判,结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贵、向希荣、向希涛、向希胜、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给两原告赡养费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应的赡养费外,法庭还就六个子女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向老人缴纳小麦、生活用煤、医疗费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
对于这样的判决,大儿子向希福现在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没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两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两位老人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还有一件事
《湖南茶陵6个不孝子女竟叫母亲住猪圈》,居住在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的共和国将军谭家述的嫡亲侄媳妇,虽有六个儿女,但却常年居住在猪圈。几个儿女都有闲置的房屋,而谭奶奶却被儿女们安置在猪圈改造的小屋内,靠捡垃圾独居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费,可大儿子向希福一直少给甚至不给,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跟着学。眼看岁数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可儿子们丝毫没有悔悟的意思,两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状告自己的亲生骨肉。
山西永济八旬老人王秀英儿孙满堂却孤苦离世,死前6天老人被7名儿女扔在医院,无人过问。2006年12月8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7子女仍没人到医院。此事,村传乡、乡传县,引起当地舆论的一致谴责。2007年1月17日,山西永济纪委对老人4个有党籍和公职的子女分别给予处分
第一个故事——墙壁上的洞 有一个老汉,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那个时候娶了老婆,后来生了五个儿子,还有女儿(记不得几个了),为了能给儿子盖上房子、娶上媳妇,老汉打锅饼(有的地方叫锅盔)卖,年轻的时候沿街 叫卖,后来年龄大了,便自己在家里做,让老伴在村里摆地摊卖。
我小的时候经常去我们村制作锅饼的人家拿了麦子去换,知道这件手艺很费力气。辛苦了大半生,给一个个儿子盖上一座座房子,娶上了媳妇,子孙兴旺,人口一大家。
后来老汉与老伴老了。有一天,老伴先老汉而去。
终于有一天,80岁左右的老汉也去世了,只是走的时候很惨。俱外婆说,老汉的满堂子孙并不是那么孝顺,他咽气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痛苦得把床依靠的墙抓了一个大洞…… 第二个故事——咬断的几根手指 这也是一个老汉的故事。
老汉很早就没了老伴(记不得是离婚了还是过逝了),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着几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有一天,这个老汉也去世了了。
去世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在夜里。第二天,有人知道了老汉去世了,据目击者称,老汉死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指头咬下来两个。
人们众说纷纭,议论老汉是饿死的。后来我想,饿,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老汉痛苦…… 第三个故事——一丝不挂地走 这是一个老妇的故事。
老妇的伴过世没有几年,老妇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妇年龄大了,不能自己一个人生活了,于是大哥决定轮流供养母亲。
大哥说,我是老大,又是儿子,轮流一次负责四个月;老二也是儿子,轮流一次负责两个月;两个妹妹是女儿,每次轮流一个月。老妇在大儿子家、两个妹妹家都相安无事。
轮到小儿子,正好在春节前,去了一个星期,小儿子就数落上了:在别人家花钱那么少,怎么来到我家就花费这么厉害?后来就把老太太一个人锁在老宅子里,每天给点吃的。再后来,可能吃得也不给了……老太太最后死掉了,据最早发现的人说,老太太死的时候,什么也没穿,不知道是否真假。
后来想想也有可能,不是说冻死的人往往会高觉到自己热,会脱衣服吗? 第四个故事——你不孝顺我奶奶,我以后就不孝顺你 这是关于我一个老乡的故事,我在写上述三个故事时猛然想到的,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故事。老乡兄弟两个,他妈妈对奶奶不是很孝顺,动辄给奶奶气吃。
老乡是读书人,对此很看不惯。有一天,老乡和弟弟串通好,要教育一下自己的妈妈。
他们直接和妈妈谈判:妈,你现在不孝顺我奶奶,到时候你年龄大了,你怎么对待我奶奶我们就怎么对待你!我们哥俩会找个箩筐把你抬出去,再也不问你的事。后来老乡的妈妈想想也后怕,就逐渐对婆母孝顺了起来。
没有父母,我们哪里来?对父母不孝,我们还能叫人吗?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崇尚“孝”,我们的教育一直很重视德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剧?这是我们的悲哀。
关于“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很少再说了,但有人提起来,还真不知道是哪三不孝。查查资料,才明白它来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有人解释孟子的意思是,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传子嗣为最严重的事。
汉朝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他说的三不孝大意是:
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或: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⑵ 父母年老,家境贫寒,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而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⑶ 不娶媳生子,无法传宗接代,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以上解释很明白,也流行于报纸、网络等,其中不乏批判的意见,例如说孟子散布了重男轻女思想。但看了刘英民教授的“‘不孝有三’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P113-116),觉得更有道理。从文章摘要中基本可以了解他研究的结果:
文章对“不孝有三”赵岐注提出质疑。指出赵岐注既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认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语,是原始宗法制时代人们的孝的观念。赵岐注没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区别,没有搞清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人们伦理观念的区别,错把秦汉时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等同于原始宗法制时代的伦理观念。该文在对赵岐注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看来学历史、听典故,都要多读点书,多了解不同的观点。其实,无论如何解释,它原意肯定含有封建糟粕,我们不妨汲取它现实积极的一面,赋予它符合时代的新意。不难理解,这些说法里有我国的传统美德要求,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合理安排故去长辈的丧葬和祭奠活动,这与目前提倡践行“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的现代精神文明要求并无矛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