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魏国被秦国打败后,魏惠王看到魏国内外交困,国势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和齐国人孙膑是同学,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军事,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庞涓听说魏王招贤就去应召,担任了大将,兼任军师,帮助魏惠王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后来庞涓也来到了魏国,魏惠王让他担任客卿。庞涓其实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知道孙膑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过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让魏惠王认为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果然中计,挖去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刻字,从此孙膑就成了一个残废人。
时间长了,孙膑终于知道自己原来是被庞涓给害的。为了逃离魏国,将来报仇,他就装起疯来。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孙膑接到齐国去了,并且拜他为齐国的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国君派人到齐国去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去救援赵国。当时如果直接去救赵国,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孙膑假装要去攻打魏国的重要城镇襄陵。庞涓听到这个消息,赶忙从邯郸撤兵,去救援襄陵。没想到孙膑早已在魏军回来的路上设下了埋伏,魏军正好钻进包围圈,被打得大败,庞涓狼狈不堪地逃回魏国。历史上把这次战役叫“围魏救赵”。
1.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2. 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3. 胜战计·声东击西全屏作者:佚名,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4. 《宋史·列传·卷二百一十一》,敏言怀德善用人,战必胜,当略其小过,且蕃官难强以汉法,复圭乃止。羌人声言将出鄜延,敏屡白复圭曰:"兵家之事,声东击西,环庆尝破白豹、金汤,结衅已深,不可不备。"已而果以兵三十万来寇。总管杨遂驻兵大义,以敏为先锋将。
成语典故 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
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
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
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
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
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
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解析】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
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
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
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
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故事】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
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
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
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
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
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
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
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
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暗度陈仓 开放分类: 成语、语文、词汇 【成语】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度:通渡。越过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6回:“臣以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之计。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 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 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 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 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 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 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 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声东击西【故事】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
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
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
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
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
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
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
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
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没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