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
典故一: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入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产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1 爱屋及乌 《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2 暗渡陈仓 章邯败兵因为是他错误地估计了敌情,认为汉军要等修好了栈道才能发兵。后人因而常把韩信的这一计谋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并进而把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而达到目的的行为叫做“暗渡陈仓”。
3 百发百中 《虎国策·西周策》春秋战国时代,楚共王有两个非常擅长射箭的弓箭手,一个叫养由基,一个叫潘党。有一天,养由基看到潘党连射三箭,箭箭都射中前面箭牌的红心,很不服气,就想与潘党一比高低,于是,他们站在百步之外,若谁能够射中,就算谁本领高强。
结果两人都射中了。他们又选了三片柳叶,不但在柳叶中心涂上黑色,而且注明一、二、三等符号。
养由基描准柳叶上的墨道和符号,然后搭弓上箭,依着一、二、三的顺序,箭箭命中,观看者都拍手称赞他“百发百中”的本领。 后来,人们用“百发百中”比喻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现在也用“百发百中”比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把握,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4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
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贤慧的女子。 有一年,乐羊子离开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
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 ,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问:“你的学业这么快就完成了?”乐羊子说 :“学业还没完成,可我在外面,天天想你,所以回来看看。”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了两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对他说:“这布,是一丝丝地累积成尺、成丈、成匹的,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
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立刻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才返乡回家看望妻子。
他的妻子高兴地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5 不求甚解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自小家境贫寒,全家靠一点微薄的田产维持生计。
他不贪求荣华富贵,乐于过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耕作之余,勤奋读书。
陶渊明读书,重点在于把握文章要旨,不刻意于咬文嚼字,自称为“好读书,不求甚解”。他的人品和诗文为后人所传颂。
不求甚解 指读书只重精神,不在字句上多花功夫。亦形容只求懂个大慨,不求深入理解。
6 班门弄斧 古代有一个人,名叫鲁班,木匠行里尊称他为祖师。传说他曾用木头制作了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能够在空中飞翔三天不掉下来。
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当然显得有些自不量力了。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7 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里说,有一个人饮酒时,看见酒杯里有一条蛇,吓得生了病。后来知道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影子照在杯子里,他的病也就好了。
比喻疑神疑鬼,虚惊一场。 9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0 杯水车薪 《孟子·告子上》:“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草。
比喻效力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11 按部就班 晋朝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选择、使用词句。后用“按部就班”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步骤。
12 兵不血刃 《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兵不血刃”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13 沉鱼落雁 春秋时代,有一个女子长的很美丽。她常到溪边娩纱,溪中的鱼而看见她的美貌,都羞愧的沉入河底。
汉元帝的时候,匈奴王听说元帝的妃子王昭君貌美,就向汉朝提出和亲的要求,昭君出塞的时候,空中的燕子惊讶于她的美丽,竟最如树林中。后来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14 不可救药 有位卿士叫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后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就事情是萧何,破坏事情也是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开始向刘邦推荐韩信,不被重用,韩信逃走,萧何把他追回来,让刘邦拜他为大将。
后来韩信企图兵变,也是萧何设计将韩信骗来,在长乐宫被吕后杀死。所以,宋时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
后用。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扩展资料:
一字千金,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文章或字写得好
结构:主谓式
一、语义说明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褒义。使用类别用在“文辞精妙”的表述上。
例句:这篇文章写得极好,情采并茂,真可说是一字千金。李白《静夜思》诗,虽只二十字,但意境圆满,无可增损,真可谓为一字千金之作。
二、语义说明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价值极高”的表述上。
例句: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代。
三、语义说明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使用类别用在“价值极高”的表述上。
例句:这是颜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价值非凡。今天在古董拍卖会场上,某些名人的书法作品,以高价卖出,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字千金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多多指教!
乐不思蜀
1+1=2意思是墨守成规,不懂变通。其实,1+1在很多时候不等于2。
讲个故事吧,一个商人,要教他的孩子学习经商。走到小巷里,大风把广告牌吹到了地上。商人问孩子:“你把这些废铁卖掉能赚多少钱?”,孩子说,一斤1元,大概能卖50多吧。商人感叹了一声,继续问:“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吗?”孩子摇了摇头。商人说:“你把他们加工成门把手能卖多少钱呢?”孩子恍然大悟,一个5元,大概能买800多吧!商人又说:“你还能赚得更多吗?”孩子笑了笑,说,如果把他们加工成精致的奥运福娃,一定还能卖得更多。
这个故事就是说,1+1≠2,一堆废铁加上一堆废铁不等于两堆废铁,我们要善于想像,大胆创造,才能打破1+1=2的常规,打破禁锢的思想束缚,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取得成功,历史上不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和典故吗?
一蹴而就 一丝不苟 一马当先 一劳永逸 一心一意 一筹莫展 一言九鼎 一本正经 一暴十寒 一丘之貉 一如既往 一鸣惊人 一泻千里 一帆风顺 一文不名 一衣带水 一见如故 一鼓作气 一视同仁 一挥而就 一曝十寒 一诺千金 一石二鸟 一气呵成 一叶知秋 一张一弛 一碧万顷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尘不染 一反既往 一览无余 一举两得 一无是处 一往无前 一五一十 一箭双雕 一孔之见 一马平川 一元复始 一叶障目 一日三秋 一以贯之 一念之差 一叶障目,不见泰。 一拍即合 一毛不拔 一语中的 一成不变 一龙一猪 一望无际 一蹶不振 一针见血 一见钟情 一夫当关,万夫莫。 一目了然 一意孤行 一语双关 一知半解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一团和气 一牛吼地 一枕黄粱 一落千丈 一傅众咻 一无所有 一唱一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以蔽之 一应俱全 一字千金 一拥而上 一败涂地 一日千里 一脉相承 一事无成 一塌糊涂 一触即发 一目十行 一抔黄土 一厢情愿
一不做,二不休 一窍不通 一刻千金 一鳞半爪 一哄而散 一无所获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往情深 一览无遗 一佛出世,二佛升。 一贫如洗 一模一样 一掷千金 一穷二白 一见倾心 一人飞升,仙及鸡。 一语破的 一夫当关 一言难尽 一吐为快 一步登天 一望无垠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清二白 一着不慎,满盘皆。 一牛九锁 一苇可航 一文不值 一饭千金 一报还一报 一波三折 一颦一笑 一物降一物 一言为定 一干二净 一举成名 一本万利 一表人才 一刀两断 一柱擎天 一饭三吐哺 一唱三叹 一手遮天 一字之师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锤定音 一发千钧 一瓣心香 一佛出世,二佛涅。 一板三眼 一片冰心 一而再,再而三 一言不发 一飞冲天 一斑窥豹 一概而论 一笔勾销 一人得道,鸡犬升。 一朝一夕 一扫而光 一秉虔诚 一把死拿 一佛出世,二佛涅。 一人向隅,满坐不。 一不压众,百不随。 一拥而入 一分为二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网打尽 一路顺风 一了百了 一蹴而成 一板一眼 一年一度 一反常态 一日不见,如隔三。 一梦华胥 一琴一鹤 一清二楚 一分耕耘,一分收。 一相情愿 一时三刻 一人传虚,万人传。 一席之地 一退六二五 一木难支 一日三省 一呼百应 一决雌雄 一床两好 一锤子买卖 一年半载 一狐之腋 一无所知 一去不复返 一生一世 一草一木 一病不起 一笑置之 一家之言 一牛鸣地 一差二错 一波未平,一波又。 一丝不挂 一年被蛇咬,十年。 一命呜呼 一蟹不如一蟹 一技之长 一来二去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纸空文 一笑倾城 一臂之力 一步一趋 一哄而上 一语道破 一败如水 一点一滴 一得之见 一尺水十丈波 一山不藏二虎 一泻万里 一犬吠形,百犬吠。 一谦四益 一场春梦 一室生春 一举一动 一觞一咏 一朝权在手,便把。 一息尚存 一钱不落虚空地 一夔一契 一表非凡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人善射,百夫决。 一介书生 一则以喜,一则以。 一箭之遥 一钱不值 一龙一蛇 一扫而空 一时半晌 一点灵犀 一动不如一静 一佛出世,二佛生。 一字千钧 一言千金 一笔抹煞 一笔抹杀 一鼻孔出气 一画开天 一言半语 一无可取 一年被蛇咬,十年。 一笑一颦 一言堂 一寸丹心 一而二,二而三 一脉相传 一隅三反 一匡天下 一夔已足 一客不烦二主 一得之愚 一是一,二是二 一面之词 一人得道,鸡犬飞。 一股脑儿 一箭之地 一饮一啄 一路平安 一寒如此 一笔勾消 一无所得 一般见识 一问三不知 一百二十行 一日之雅 一邱之貉 一盘散沙 一身是胆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 一顾倾城 一子悟道,九族生。 一枕槐安 一叶报秋 一哄而起 一国三公 一无所长 一面之交 一榻横陈 一传十,十传百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表人材 一窝蜂 一日之长 一言一行 一隅之见 一言兴邦 一岁九迁 一索得男 一朝权在手,便把。 一而二,二而一 一顾千金 一面之缘 一品白衫 一枕邯郸 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唱百和 一手独拍,虽疾无。 一人之下,万人之。 一笑千金 一掷乾坤 一无所能 一丘一壑 一齐众楚 一路风清 一缘一会 一清如水 一曲阳关 一馈十起 一丝一毫 一世龙门 一呼百诺 一隅之地 一心一德 一倡百和 一鞭先著 一雷二闪 一路福星 一言两语 一叶迷山 一匡九合 一世之雄 一刀两段 一牛鸣 一字千秋 一无长物 一彻万融 一树百获
凿壁借光
záo bì jiè guāng
【解释】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结构】连动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反义词】不学无术
【成语故事】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为藏书很多的文不识家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 杯弓蛇影 南辕北辙
愚公移山 老马识途 亡羊补牢 拔苗助长
投鞭断流 掩耳盗铃 削足适履 凿壁借光
退避三舍 不耻下问 投笔从戎 望梅止渴
一鼓作气 三顾茅庐 怒发冲冠 对牛弹琴
纸上谈兵 高山流水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毛遂自荐 惊弓之鸟 一窍不通 卧薪尝胆
如鱼得水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逼上梁山
围魏救赵 草木皆兵 守株待兔 覆水难收
自相矛盾 鞠躬尽瘁 黄粱美梦 杞人忧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个故事是和氏璧的故事 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一天, 他跑到荆山上游览, 发现一块不同寻常的石头, 表面发出白色亮光, 击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他凭着几十年的经验, 认定这块不寻常的大石头的里面蕴藏着一块非常珍贵的白玉, 如果打开以后, 请能工巧匠取出来, 再加以精心雕琢, 肯定是一件”国宝”. 当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回家以后, 心中盘算着, 这样的稀世之宝只有献给当今的国王才是上策.主意既定, 他就离开家门, 带着”璞玉”奔向国都而去. 当时楚厉王当政, 听到这个好消息要亲自接见他.先听卞和进述了一遍”璞玉”发现的经过以及”璞玉”的珍贵道理.厉王听后, 将信将疑, 反复察看这块”璞玉”, 终究看不出玉的样子来.於是, 喊来王宫里的玉匠, 玉匠们也查看了一遍, 皱皱眉头, 毫不在意地对厉王说: ”这有什么稀奇! 不像玉, 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厉王大怒, 再不让卞和分辩, 立即下令: ”卞和犯了欺君之罪, 给他处以刖刑! ”武士们立刻将卞和推出宫外, 一刀砍掉他的左脚. 楚厉王去世后,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玉的心思, 他想, 也许武王是位英明的君主, 能够识宝, 不妨再去试试.於是抱着”璞玉”一跛一跛地走向王宫, 将宝玉献给楚武王. 谁知楚武王与楚厉王一样, 都是不识玉的君王, 於是又找来玉匠来鉴别, 没想到, 这个玉匠就是上次楚厉王找过的.这个玉匠自然又是漫不经心地说; ”这不是玉, 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上次企图以此来欺骗厉王没有成功, 如今又想故伎重演, 再骗一次武王, 你存什么心思?” 不等卞和开口申辩, 就喝令武士将卞和推出宫门, 把右脚砍掉了. 楚武王去世后, 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宝的决心.怀着一线希望, 又抱起”璞玉”爬向王宫.他一面爬, 一面哭, 一连3 天, 几乎血都哭出来了, 终於来到王宫. 文王十分感动, 决定亲自接见.同时, 文王还召来好几名熟悉玉石加工的巧匠, 一起来”会诊”, 经过他们再三察看, 终於得出共同的结论: ”表面虽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 里边确实埋藏着一块玉, 一块很珍贵的宝玉”. 文王命令玉匠当场打开验看, 果然是一块颇大的白色无瑕、微微透明、放射着珍珠般光芒的玉石.在场的君臣与工匠们都傻了眼, 无不交口称赞卞和的耿耿忠心和他识玉的特殊本领. 随后, 楚文王又命工匠们加工雕琢成一块白壁, 为了纪念和表彰卞和的功劳, 命名为”和氏璧”, 存放在国库内妥为保管, 作为传世之宝. 又过了很多年月, 不知为什么原因, 这块传世之宝的和氏璧竟流落到中原地区的赵国, 当时赵惠文王在位, 掌握了这件国宝, 自然十分自豪. 谁料当时赵国的西边是秦国, 当政者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 很想得到和氏璧, 凭他自己的强大, 想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威胁赵惠文王. 公元前283 年, 秦昭襄王派遣使臣, 带着国书来到赵国, 求见赵惠文王, 说秦王愿意拿出与赵国相邻的15 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听后, 心情非常矛盾--如果不同意交换, 得罪了秦王, 秦国出兵来攻打, 肯定受不了; 如果同意交换, 又怕受骗上当, 不仅和氏璧取走, 恐怕15 座城池也不一定能归属给赵国. 有人建议, 请蔺相如过来想想办法, 赵王召见了蔺相如, 蔺相如愿意担此重任, 决定亲自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 於是选了几位机警的随从出发了. 蔺相如一行到了秦国首都咸阳, 秦昭襄王很高兴地在朝廷上接见了他, 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 看了看, 笑逐颜开, 顺手把璧递给左右侍女, 让大伙传看, 大臣们也都异常高兴, 纷纷向秦王祝贺道喜.蔺相如在朝堂上等了很久, 却不见秦王提交换城池的事, 他暗自思忖: ”莫非秦王不拿城池来交换?这块和氏璧已经落到秦王手中, 怎么办?”他急中生智, 上前对秦昭襄王说: ”这块璧虽然说挺名贵, 可是也有一点小毛病, 不容易瞧出来, 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 就吩咐身边的大臣将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以后, 向后退了几步, 靠在大柱子上怒目圆睁地说: ”大王派使者来到赵国, 说好愿以15 座城池交换赵国的璧, 赵王诚心诚意地派我把璧送来, 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 如今璧在我的手中, 如大王一定要逼我的话, 我宁将我的脑袋与璧一起碰碎! ”说完, 他装着要向大柱碰撞的样子.秦王见此情景, 怕碎了璧, 连忙道歉说: ”先生! 别误会了, 我哪能说话不算数呢! ” 他就命令臣子铺开地图, 准备划地给赵国. 蔺相如想, 可别再上当了.就说: ”赵王托我送璧到秦国来之前, 斋戒5 天, 举行了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如果真要璧, 也得斋戒5 天.然后举行受璧的隆重典礼, 我方能将璧交给大王.” 秦王一想, 反正你已到咸阳, 一时也跑不了, 就让蔺相如回宾馆休息. 蔺相如暗地里将和氏璧让随员带着, 从山间小路日夜兼程潜回赵国. 5 天的时光很快过去了, 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其他国家驻在咸阳的使节, 隆重地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 传蔺相如上朝,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堂, 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 ”我已经戒斋5 天了, 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 蔺相如说: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 先后几十位君主, 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此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