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景德镇的瓷器有名的故事,我觉得郑和下西洋所携带的陶器全部出自景德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龙床》景德镇陶瓷民间故事生长在昌江两岸的景德镇人民,世世代代用清澈的昌江水和拌着自己血泪揉成瓷土,做出"声如磬、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的瓷器,誉满全国各地,就连当时远在北京城里的皇帝,也在景德镇瓷器上打主意。
有一年,刚过年不久,京里传来一道圣旨,并派来督使,要景德镇做一张举世无双的龙床,这张瓷做的床,要求一条金龙绕床柱,两对凤凰朝阳,四周灵芝簇牡丹,万紫千红朵朵香。限一年造好,误期不交,就要把景德镇所有的瓷匠统统斩尽杀绝。
本来正是新正年头,人们强颜为欢,现在大家去变得心事重重了。有的人说:" 我们镇里祖祖辈辈吃瓷器饭,要烧就烧,皇上难不到我们!"有的人说:"难!皇上贪得无厌,烧得好也没个底······"可是这年景德镇到底提前开了工,不得不家家作坊动手做龙床。
座座瓷窑动手烧龙床。但是烧过来烧过去,不是裂就是塌,一连几个月,这张又大又精细得出格的龙床,始终没能烧成。
当时,有个陈德厚的师傅,是烧窑的老把桩,烧窑的本事在全镇要算一把手,经他手烧的瓷器个个白光光,当当响。陈老师傅看到满城瓷匠兄弟面带愁容,惟恐烧不好龙床脱不得身,活不成命,心里比刀割还难受。
他悄悄在自己作坊里先后做了四张龙床,可是也是一张也没烧成。陈老师傅有个女儿,名叫翠芳,生得聪明伶俐,学得一手画红好手艺。
据说她画的花卉放在窗口,会招惹得蝴蝶蜜蜂团团旋转,她画的桃李,人们见到口里会发酸。陈老师傅疼爱女儿,女儿也很体贴父亲。
父女俩相依为命,一向是你烧我画,我画你烧,现在日不休夜不歇,一心要把龙床烧好。 转眼已到十一月初头,离交龙床期限只有两个月了,真是心里愈急日子过得愈快。
京里派来督使和浮梁县县衙一些爪牙,也愈逼愈紧,他们走东窑,逛西窑,喝老头,骂小孩,亲临窑前监工。每到一窑,人们都要宰猪杀鸡敬奉他们,稍有款待不周,就会给戴上个"违抗圣上"的罪名,活活把人捉去弄死。
陈老师傅一天比一天消瘦了,人也昏昏懂懂,老是抚摸着烧塌烧坏的龙床唉声叹气,出神凝思。翠芳看到父亲这样,就像有无数无形的花针扎在心上隐隐作痛。
一天昼饭后,翠芳坐在椅上歇一会,很快困着了。忽然,眼前闪出万道金光,一个手持佛帚的白胡子老倌,飘飘然从天而降,站在翠芳面前,说:"你父女烧龙床很诚心,感动了上苍玉皇大帝,玉皇派我来告诉你们烧龙床的法诀:一是按女人身型重建新窑;二是等龙床放进窑里,你就乘火烧得正旺跳将进去,龙床方能烧成。
" 说完,佛帚一扬,金光消失了。翠芳醒来,对梦中的话半信半疑,但心里想:"不管怎样,为救全镇瓷匠,我死也要把龙床烧好!"她就把改窑的事告诉了父亲,要父亲重建新窑烧龙床。
可是不管翠芳怎么说,父亲还是没同意,他说几百年来祖辈相传就是烧的这种窑,改了窑就更没把握烧成。 日子象跑马,只有一个来月就要交龙床了。
京里督使和县衙官吏,过去满望龙床烧好送进京,拍上这次马屁,会得到皇帝的封赏,现在不但封赏得不到,他们的前程都要断送了。他们一急,人也就露出了豺狼相,整天到晚,撞见瓷匠就骂就打;可光打骂不会打骂出一张龙床来。
因此,他们就象苍蝇一样,满镇乱奔,到处打听哪里有高明的烧窑师傅。 香花长在角落里,也是清香四溢。
他们很快打听到陈德厚是个烧窑老把桩。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吏爪牙,不闻则可,一知道就直奔陈老师傅作坊而来。
那个领头的小官儿一见面就横眼喝到:"老头!龙床烧好没有?"陈老师傅摇摇头,拖着声音回答说: "没--有。" "没有?!烧不好要你们全部窑匠的狗命!" 陈老师傅正想把命豁出去了:"要命就要命,那有什么百办法!" "哦!你敢违抗圣命。
来人啦,把这老头捆走!" 一班打手正要捆陈老师傅,翠芳从后面跑出来,大喝一声:"你们不能带走我的父亲,龙床我们能按期烧好!"那班人看到突然出来一个秀丽鲜嫩的少女,不觉一惊。尤其是一个闺中少女,竟敢出此大言,更使官吏和爪牙惊奇。
一个头目走上前来,以贪婪的目光对翠芳上下一打量,眉头一皱,说:"好!反正你们这个月底要烧好,误期格杀勿论!" 一群虎狼走后,陈老师傅埋怨女儿:"我是阎王快点名的人,抓去算了,你何必再钻进网里来,日后也不得脱身。"翠芳两眼噙着泪花,靠在父亲身边,又一再要求父亲按女人身型改窑,说神仙的话不可不信,而且这样改造看去很有道理;左说右说,花了许多口舌,父亲给说的一时没了主张。
"好吧,试试看,烧成了就好。反正不烧也脱不了身!"同意了女儿的意见。
陈老师傅父女又忙着动手开工了。第一步是根据翠芳意见,请了几个师兄师弟,按女人身型造了一座新窑。
到现在我们景德镇的老柴窑还是保留着这种形状。窑面很象个站着的女人,中上部一对窑眼,烧窑时红彤彤的,说这是女人的一对玉奶。
瓷坯做好以后,翠芳花尽心血在坯上画龙凤和百花;陈老师傅挑了最干和最富有松脂的柴准备烧龙床。龙床瓷坯放进窑里,点火前后,陈老师傅聚精会神,把全部烧窑技能都用上了。
使瓷窑周身火力均匀,哄哄哄哄,烧得好炽烈。这时,翠芳跑到后面厢房,把头。
陶瓷的传说故事 相传,宁封出生于距今2600多年前的河南修武县云台山当阳峪一个部落。
当时先祖们居住房子都在是山洞里。周代以前,云台山所在地称“宁”,所有人的姓都冠姓“宁”家人给他取字号“封”,因此宁封的名字便由此而成。
宁封少年时跟着长辈上山打猎、采摘野果、下河捕鱼捞虾,他凭着聪明好学的本能很快就学成了生存养家的本领。宁封常常组织带领部落的伙伴们一同打猎、摘野果、下河捞捕鱼、虾,将食物分送给部落里行动不便丧失自食其力的老弱人群,有时还会将多余的赠送周边其他几个部落里需要帮助的人群。
宁封对伙伴们讲:“帮助他们,就是顺天意,行大德。也许以后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需要他人的帮助。”
宁封的聪明好学、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作风自然得到了伙伴们点赞,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拥戴。 黄帝在征战炎帝并将炎帝击败后,欲意整治疆域内的秩序,下旨建立联盟部落。
由于宁封平常勤于好学,勇于实践,甘于奉献,宁封部落及周边远近几个部落的人都一致推举他为联盟部落首领。黄帝在听说了宁封为人做事的情况后,对宁封大加称赞,并专程遣人到云台山宣旨任命宁封为联盟部落首领,掌执联盟部落的一切事宜。
在宁封所处的年代,虽说百姓们都吃住不愁,山洞可以避风躲雨、抵御严寒,猎物、野果、鱼虾等可以饱腹充饥,特别是在有了钻木取火术以后,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但是,饮水却是非常困难,而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可用盛水的器皿,像锅、碗、瓢、盘之类的用具。
如没有锅,人们只能将兽肉、鱼虾架在火上烧,或者埋进火堆烤,往往不是烤焦就是不熟;没有盛水的碗、盘,喝水就成了大问题,一旦渴了人们只能到河边、湖畔伏地双手掬水而饮。更令人忧心的是由于没有储水工具,遇到旱天时,人们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喝水,饮饱之后还没有跑回到山洞人又渴了。
不仅如此,由于没有大型器具,人们缺乏储粮物具,每到冬天,就出现粮食等食物短缺现象,使人们生活多有不便。据说,有一次,一个老人带着他孙子到远处喝水在返回途中遭受野兽袭击,等宁封带人们赶到时,老人和孙子已成为一堆血肉模糊的残骸。
宁封见状心痛刀割,他暗自寻思:燧人氏能发明钻木取火,难道我就不能解决双手掬水而饮水吗?就不能找到储存食物办法,让大家四季有饭吃吗?。
1、“祭红”的传说
相传明代宣德年间,一批祭红御用瓷器即将交货,但瓷工屡烧不成。当时圣上御用瓷有规定,若延误日期,所有制瓷工匠将要被投入窑火烧死。
下在人们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熊熊窑火中,以血染瓷方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纵身入窑,只见一团烈焰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整窑瓷器皆成红色。
2、“知四”肉
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 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像皮猴子。
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
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说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
3、“风火仙师”
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
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
4、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
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
5、釉里红
瓷器中的釉里红,是釉下的珍贵颜色。这种颜色亮堂润泽,看上去就象宝石镶嵌在瓷器里一样。这样珍贵的釉里红颜色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传说是这样的:元朝,景德镇有个叫赵子聪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对烧瓷有一手独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发明创造,全坯房的窑工都称他叫“赵全能”。
那时候瓷器上的花纹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费功夫。赵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绘画一样,用毛笔描花纹。可是,他费尽心血,也没找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赵慨,东晋时人,传说他是景德镇制瓷师主,历代享受祭供。詹珊有文《佑陶师主》记其事。全文曰:“吾浮景德镇,宜陶取以上供,宋赋之民,元掌之郡制史,而收以权官,至我朝洪武未,始设御器厂,督以中官。洪熙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建口厂内,曰:“师主者,姓赵名慨,字叔明,尝任晋朝,道通仙秘法济生灵,故秧封万硕爵,祝侯王,以其神圣,足以显赫今古也。
成化间,太监即原贤而知书,谓镇民岁陶,悉资神佑,乃徒庙东门外通衢东北百步许,以便祈祀,口口所也。
天地间,生育万民,惟五行,五行之运名有神口,陶司于火,取成于烈焰煅炼之。中人奚容之力,非神之功,其曷能济是,虽器以供上朝廷之福贶,宜无口于他然,百神效顺报功以祀,国典所不废也。”(选自詹珊《重建敕封万硕师主佑陶庙碑记》,载康熙《浮梁县志》。
陶器起源的传说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瓷制品就是养一盆花也需要有一个陶制的花盆。那么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是谁呢?据古籍载他名叫 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爬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
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出外办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
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现象。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史书记载中的官窑瓷器检察官。
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陶瓷之一钧瓷的故事:关于钧瓷的由来,某个小镇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领着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一天出窑时, 他们发现烧出了几件带红紫色花斑的瓷品,非常好看。 而在过去烧的彩瓷中,这种色彩并未出现过。他们兴奋之余, 母亲就领着儿子连烧数窑,想再烧出同样的瓷品,结果再也没有出现。
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 母亲忽然发现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铜屑,就问儿子这些铜屑是从哪里来的。 儿子说,前几天有一个路过的铜匠, 曾在这里借宿过了夜, 想必是他留下的吧。 母亲心里猜想,莫非就是这些铜屑混入了釉中,才烧出了带红紫色斑的瓷品? 于是她试着把铜屑配入釉中, 果然烧出了如玫瑰紫、海棠红那样美丽的彩釉瓷品。
这家烧出了彩釉瓷品的消息,在小镇里被迅速地传开了,了,引得远近的窑场都争相效仿。 后来, 有些能工巧匠试着又把铜矿石也配在釉里, 就烧出了色彩更丰富的瓷器。于是,钧瓷诞生了。
【来历】: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读音】:táo cí【释义】:陶、瓷器的总称;陶器和瓷器的制品。
【造句】:1、产品集中国陶瓷工艺之精华,博采众长,独领风骚。2、这个花瓶色彩鲜艳,质感优良,是不同凡响的陶瓷制品。
3、一排排架子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的陶瓷,我小心翼翼的走上前,一个栩栩如生的花瓶吸引了我的目光。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在高淳陶瓷的走势上再合适不过。
5、这件陶瓷品的造型很美观。
北京十三陵的定陵,是明朝万历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陵墓。
现在,当我们走进这个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时,一眼就能看到三口作为长明灯使用的青花瓷器——大龙缸,这三口大龙缸,直径有七十公分,上面绘画着青花云龙,白里透青,色译鲜艳,是瓷器中最大的名贵珍品。 大龙缸的底上印着“大明嘉靖年制”的字样。
朱翊钧为什么不用自己年号“万历年”制的瓷缸,而要使用比他早两个朝代的嘉靖年制造的龙缸殉葬呢?这里面有一个悲愤而壮烈的故事哩! 朱翊钧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个有名的酒色之徒,而且还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帝王。生前他奴役了千万个劳工为他修建地下陵墓,同时,为了死后殉葬需要的特大排场,朱翊钧还异想天开地要制造前所未有的特大青花龙缸,作为棺梓前的长明灯。
就在公元一五九九年,朱翊钧派了他的心腹太监潘相来到景德镇,督造大龙缸。 这潘相本是地痞无赖出身,是个坏透了的家伙。
这回,他领着皇帝的“圣旨”,带领了一大批官兵,前呼后拥地出了京城。当他到景德镇的第一天,就派人将全镇技术最好的窑工召集起来,当众宣布了皇帝朱翊钧的旨意说:这次皇上要造的龙缸口径要有三尺,缸身厚三寸,底厚五寸高要二尺八寸,而且,每只烧造出来的龙缸,都要达到“万里无云”的标准。
“万里无云”是瓷器行当中的一句术语,意思就是造出来的瓷器上不能有一点儿毛病,那怕是芝麻粒大小的疵点也不行。潘相还恶狠狠地说:要是在限期内烧造不出大龙缸来,全体窑工都得杀头。
窑工们一听,知道这是大祸临头了。瓷器是用泥巴做成的,可这么大的东西怎么做呢?做好了坯,又怎样放进窑里去烧呢?烧了又怎么烧好呢?实在是太难了。
可是违抗圣旨,马上就活不成。窑工们万般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豁出性命去升火烧窑造龙缸。
在这些窑工当中,有一位看火的老师傅,名叫童宾。他父母死得早,从小就到窑上来学徒,烧了几十年的瓷器。
不仅技术上数一数二,而且为人正直义气。因此,窑工们都十分敬重他,大伙一致推举他当这次烧造大龙缸的领头人。
童宾深知这次烧造的龙缸由于件头特大,要求特高,火候这一关极难掌握得好。烧低了,瓷器烧不熟透,烧高了呢?瓷器又容易裂塌。
但是,烧不成这大龙缸,不光自己要送命,全窑的工人一个活不成。童宾想:大家这样信赖我,为了不辜负大家,就是豁上老命,也一定要把大龙缸烧出来。
带着这种心情,童宾领着窑工们开始了第一次试烧。他们小心翼翼,几天几夜,不敢眨一下眼皮。
就在这窑快要歇火的时刻,突然间,一阵白光从窑门内闪出,童宾眼看不妙,“哎呀……”一声惊叫,只听得轰的一声响,窑就倒塌了。 这时,潘相正在府衙内饮酒作乐,听说倒了龙缸窑,连忙赶刭窑上,不分青红皂白,喝叫把童宾按倒在地,重重打了八十大板,其他窑工也都受到一顿毒打。
临走,潘相还吊起他那三角眼,大声喝到:“童宾,下次再烧不成功,可要小心你的脑袋。” 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残暴凶恶。
童宾和窑工们烧了一次又一次,但都没有一件达到潘相挑选的标准,全体窑工都被潘相折磨得脱了人形。 眼看限期逼近,龙缸还没烧出来,真把童宾和窑工们急疯了。
这一天,大伙正紧张地烧造限期中的最后一窑,如果这一次再烧不出龙缸来,大家都要遭殃。童宾在窑前劳累得满头大汗,他提心吊胆地望着窑前两个火眼,这火眼就活象猛兽的两只大眼,火辣辣直盯着他,那窑门也活象猛兽的血盆大口,仿佛就要一口把他吞噬进去。
大家也都神情紧张地怀着最后的一线希望,祈求着这次龙缸能烧成。 突然,窑中传出了一阵阵轰轰巨响。
烈焰象一条巨大的火龙,张牙舞爪地向着龙缸猛扑过去,眼看这次希望又要成泡影,大家都难以活命,童宾思忖着: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跳进窑去与那毒龙般的烈焰斗一斗,才 时间不等人哪!童宾把窑上的工人都叫到身旁,指着窑中快要倒塌的龙缸,悲惨地对大伙说:“兄弟朋友们,这龙缸,我们无法烧成,大家是死定了。我看与其大家都避殃,不如让我拼着老命去碰碰吧!” 窑工们一听童宾要跳窑拼命,哪里肯答应,大伙一齐嚷道:“要死大家死,要活大家活,决不能让你一个人去受罪呀!” 大家正阻拦着,这时,御窑厂外又传来了潘相的促命帖子。
原来潘相这个坏蛋又派了差役,传言说:“潘爷有令,这次再烧不成龙缸,统统要问死罪。” 再也不能迟疑了,时间就是大伙的生命!童宾奋力挣脱扶着他的窑工,对大家说:“你们听听,不要再等了。”
说着,纵身往烈焰翻滚的窑门口一跃,“扑通”一声,跳进窑里去了。窑工们哪里还来得及拉他呢。
只见窑门中一股混浊的火光冲了出来,什么也看不见了•••••• “童师傅!童师傅!”窑工们哭喊着,大伙赶紧歇火开窑。说也奇怪,这次龙缸居然烧成了。
窑工们把它抬到窑前,只见这龙缸晶莹洁白,玉泽生辉,釉面如镜的缸身上画着那条青龙,睁着血红血红的眼睛。 看着这只大龙缸,人人落泪,个个悲愤。
大家都说:这龙缸就是童宾老师傅的身躯,那血缸血红的青龙眼睛,就是他的鲜血凝结而成。 潘相听说龙缸烧成了,就神气活现地带领着一伙差役来到御窑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