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
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
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
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感叹。
说到“艺术”之初始,我总认为人类也是在懵懂中慢慢把自身的种种对应自然的行为归纳总结成各式各样的如今天我们所见到许多分类。
所以艺术一词也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慢慢的改变其内涵并随之变化着它相应于那个时期的定义。当我仔细的分析了艺术的古代含义时,我就发现艺术一词的时代变迁是相当巨大的。
也可以从这个变化中感受到人类精神情感的日益精细和朝着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看完许多资料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种植”这个词,这个最初与“艺术”结缘的行为,只要你记住“种植”那么你就能摸到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含义的大概轮廓了。
大家都知道艺术的艺字在古代是写为“兿”和“埶”,而这两个字在人类造词之始是为了表示“种植”行为的,所以其本义就是“技艺、艺术、种植”。古时有“六艺”,士大夫阶层必习之技,“周时六埶盖亦作埶,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埶也”在这里,艺术的艺字表种植,术(术)字表技术,那么艺术便是“种植技术”的意思了。
从清朝学者段玉裁的研究中也能看出古时艺术为种植之义,《说文解字注》曰:兿埶相通,“兿犹树也,树种义同。”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种植”的意思不仅仅是那么纯粹的单指这种农业行为,根据那句话而理解为“在人的精神内部埋下体验价值的种子并使其成长的技术”。
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艺术”的涵义在周时就有了一个从原始状态到有意识状态飞跃变更的过程,即从“种植”的本义发展到引申义。 艺术还泛指技艺,因为人类的初始只能意识到其行为的表面,还无法明确的感觉出其内在更深的东西,因此在懵懂中将艺术指称为技艺,但是随着人的认识慢慢的提高,隐藏在其下的丰富内涵必然逐渐的昭显出来,艺术之含义自然也就必须跟着变化了。
这就好比刚发现一件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先给它挂一个标签以作辨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并对这个标签先做一个暂时的诠释,而随着对之愈加的了解,这个标签的含义也愈加丰富和明晰了。 既然艺术被泛指为技艺,那么一切关于技艺的门类便都被归入了早期艺术的范围之内了。
比如乐伎,歌舞伎,或乐工,歌舞工。这里“伎”通“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就认为庖丁解牛之技艺为艺术。这点倒是很好理解,根据艺术的广义来看,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那么各行各业都能与艺术扯上关系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关于艺术狭义与广义之说下次再讨论。 当然因为古人对艺术的感知的表述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在字面上便有了相当大的模糊性,而这个模糊性也使得很多的后人在一知半解或者买弄的情况下,片面的认为艺术就是技术,许多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现技巧上,而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
也由此而来许多的社会偏见,认为学艺术的人只需要技巧好就可以,文化不需要重视,甚至因建国以来,社会长期对学艺的人忽视文化造成艺术系的人普遍文化程度下降,导致作品质量逐年衰退以至于无法涌现出真正的艺术大师之后,认为学艺术的人都是些书读不好的垃圾。这些人很大部分的确是垃圾,但是请记住:艺术不是垃圾!造成这个后果的社会环境才是真正的垃圾制造者,艺术在中国的某一个阶段被平白无辜的蒙上了一层羞辱。
“艺术”单词在古代西方 作为同样人类的早期状态,西方人对于艺术的初始界定也是含糊不清的,但是最明显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关于艺术的涵义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抓住了“宗教”这个词,你也能大致的了解到西方早期关于艺术的基本轮廓。在西方人的眼里,艺术是不同与其他的一些特殊技能,例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等等技艺。
在这里,西方人更明确的意识到艺术的特殊性和先天性的举足轻重。 “ART”是英语中的“艺术”的大致意思,而古拉丁语“ARS”为“艺术”的大致意思,但是那时的艺术指代的是任何形式的书本学问,比如语法,逻辑,巫术,占星术。
西方人将这些学问都笼统的指称为技巧。希腊人和罗马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艺术之一,但是他们却只不过把艺术当成一组技艺,比如作诗的技艺、逻辑技艺等等。
那时他们对艺术这个现象还是充满着疑虑的,这和任何早期的人类一样,对艺术的本质内涵都还没有明确和完全的表述。由此也可见,人类仅用天赋的直觉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更能纯粹而投入。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世界本简单”,“复杂”无非是人们在探索世界时的一个历程罢了。“复杂”是一片一片的碎片,拼起来后就还原成了“简单”了。
参考资料:/f?kz=178550913。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1.莫扎特的故事: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
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
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
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康熙年间,有个御用画师叫禹之鼎的,自小苦练丹青,又融汇各派之长,学识渊博,当时有“禹画圣”的称号,于是他自己颇为自负。
“禹画圣”供职内廷,常听众官称康熙帝天资聪颍,志趣高尚,艺事无一不精,且擅画工。“禹画圣”却不以为然,心想,康熙是皇帝,你们当然要捧他了,我就不信皇帝啥都懂,我“禹画圣”以自己才艺立身世界,岂能与阿谀奉承之辈合污。
话说清圣祖玄烨,听到有此心高气傲的画师,也有心去看看这人倒底有多大能耐。 一日微服来到内廷,见禹之鼎画的《王士桢幽坐篁啸图卷》颇具在野文人那种豪放不拘、精研细绘的画风,看后心自欢喜。
却说皇上骂到,早惊动了众官,都诚惶诚恐地跪拜于阶下,高呼:“吾皇万岁!” 康熙帝笑盈盈地摆手说道:“朕来此观画,不必多礼了。” “禹画圣”见皇上兴致很好,心想,何不趁此时机试试皇上对画艺修养,也可使自己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
于是出得列来,朗声奏道:“臣禹之鼎叩见圣上,愚臣才疏学浅,画工粗犷,请圣上指教!” 康熙帝一边说;“免礼平身。”一边端详着禹之鼎,心想,这分明是要看我有没有赏画水平啊!亏这老儿还有个性,于是高兴地说道:“你这画,章法严谨,行笔坚硬,用量圆润,浓淡相浑厚而滋润,一山一石,一竹一水,随意挥洒,虽受尺幅之限,却含‘拂云擎日之态’,王士桢独坐幽篁中,两眼迷离,虽有避世厌俗之意,却露孤芳自赏之情吧?” 禹之鼎听得目瞪口呆,微露羞赧之色,忙跪下说道:“在下之画技,与名人相差甚远。”
又双手呈上一幅画卷:“圣上精通画意,请万岁爷观赏此画之意境,小人聆教之!” 好个“聆教之”,原来禹之鼎听到康熙帝评画中暗讥他“孤芳自赏”,虽微赧于颜,但不甘就此罢了,便来个“以攻为守”。 禹之鼎呈上的是一幅很少为人所知的古画,他心想你皇帝如没点真才实学也难论此画了。
康熙帝一听,暗想,不知这“怪才”拿什么画来考朕,心中也很好奇,就说道:“你将画悬挂于壁,朕与尔等共赏之。” 内廷众官,见康熙帝赏画论艺,就攘挤一堂倾听受教,此时见“禹画圣”拿古画来考皇帝,都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画卷徐徐展开,只见一幅奇崛豪放的泼墨山水呈于眼前,章法实在出奇,突兀的山岩如铸铁所成,或云或泉,因其形似,犹如水自天而泻,自然天成,不见墨污之迹,这种磅礴灏翰的画面气势逼人,观者都惊得鸦雀无声。 康熙帝缓缓地端起茶呷了一口,寻思着,内廷秘藏无数历代名画,此画却第一次见得,就凭这“怪才”呈上的这张画,朕也该恕他无罪了。
“禹画圣”见皇帝端杯寻思,心里暗自高兴,在旁用踌躇满志的眼光扫了一眼冥思苦想的众官员,自负地用二根细细的手指捻着稀疏的胡子。 这时康熙帝轻轻放下茶杯说道:“朕纵观此画,由近及远,山石嶙峋有次,造型迥异,可谓鬼斧神工;涓涓细流统贯全画,有来有去,可逐流溯源,淡骨浓色的云霭推着苍郁的松涛,如闻其声,又添几分神秘的色彩,美也!” 众官员听到康熙帝生动的评画顿时活跃起来,用钦慕的眼光注视着皇帝。
“禹画圣”却在旁把嘴一撇,意思是,就章法、笔触、款式论画,只算程式化语言,说清画的出处才算“雅韵博古”呢! 康熙帝看在眼里,心想:“好啊!这才叫‘棋逢对手’。”于是兴致盎然地站起来踱了几步,说道:“自古画有六法三品之说,古人云,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渭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此乃三晶。”
“禹画圣”听到此,头也不晃了。双眼瞪着康熙帝。
只见康熙帝微笑着又说:“朕曾闻,唐末有王墨者,落魄不拘世故,多放遨于江湖间,善以泼墨作出山水松石,世人无不叹其精妙,朕观此画即王墨神品也!” 众官员都为康熙帝渊博的谈吐所折服,赞声哄然四起,禹之鼎却羞得满面通红,慌忙跪拜于地连连说道:“万岁爷天聪多能,臣等莫及也!” 这时康熙帝心想,现在待朕试他学识如何了!于是反问道:“禹学土见识深广,可知王墨奇特的画风如何作成?” 这一问,不少官员瞠目结舌,惊慌地望着禹之鼎,但见禹之鼎小心地说道:“圣上学识渊博,愚臣岂敢‘班门弄斧’!” 康熙帝哈哈笑道:“画艺切磋乃是乐事,说说不妨。” 禹之鼎才开言道:“臣闻,王墨嗜酒成性,每欲作画,必沉酣之后,用髻取墨抵绢上,泼墨作画,盖能脱去笔墨畦町自成一种意度,因兼移其神气,果然妙不可言。”
康熙帝高兴地听着,一边手扶案上用笔勾绘着什么,待禹之鼎讲完,康熙帝将他画的往上一举,众官一瞧,情不自禁地哎呀一声,原来康熙帝眨眼之间已将禹之鼎维妙维肖地画于纸上,画中禹之鼎虽然仍是自负地撅着两撇胡子,而那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神气已经没有了。康熙帝又一抖手腕,一行圆劲苍秀的行书留于纸上:“艺海无涯,虚怀若谷。”
从此就流传着一段康熙论画的佳话。
1、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是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画家,他在小的时候,有一天,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说:“请你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能做到吗?”说完就走了。达芬奇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这又有何难呢?达芬奇从这边看,那边看,鸡蛋还是鸡蛋,但他怎么也画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
于是,他去问老师,首先,老师表扬了他认真观察,并告诉他别小看这一个鸡蛋,其实他是千万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鸡蛋。达芬奇记住了这句话,不仅用手去画,而且用心灵去画,几十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
2、泽征尔的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级的大赛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的他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于是他叫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很快他发觉还是不对。
他认为一定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就问在场的评委,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遭到权威人士“否决”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发现乐谱错误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3、王羲之练字
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4、齐白石学艺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着。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5、毕加索
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他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
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他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 就连老师也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毕加索的母亲听了觉得无脸见人。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只有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既有天赋的。他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带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
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
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1、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塑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作坊以后,老师韦罗基奥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老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基督受洗》
达·芬奇:基督受洗关于《基督受洗》的创作,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来韦罗基奥受圣萨尔宾诺教堂的委托绘制《基督受洗》,全画的人物虽已画完,但是还剩下背景没有画,根据规定本应在一年前完成任务,因此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韦罗基奥心须在复活节前交画,否则受罚。这时离复活节仅七天了,可是韦罗基奥又不愿敷衍了事,他决定带着达·芬奇去希莫尼湖写生,然后再画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韦罗基奥受寒感冒,高烧不止。
由于任务紧迫,韦罗基奥只好命自己得意的门生达·芬奇来画背景。达·芬奇写生完毕,赶回佛罗伦萨,反复琢磨体会老师的创作意图,模仿老师的画风,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全画。第二天早晨,当达·芬奇揭开画布时,他惊呆了。
原来,老师以达·芬奇作模特儿画的那个手捧圣衣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师兄们刮掉了。他感到事态非常严重,时间又紧迫,他下定决心,不辜负老师的委托,为了维护老师的荣誉,他当机立断,自己动手来补画这个天使。他找出老师原来的画稿,以自己为模特儿,对着镜子,重画捧衣天使。韦罗基奥康复归来,看到《基督受洗》时,激动万分,他伸出双手紧紧抱住达·芬奇的肩膀兴奋地说:“它是如此的完美,看来我以后只能去拿雕刻刀了。”从此达·芬奇声名鹊起,成为佛罗伦萨有名的画家了。
1、达·芬奇从小喜欢大自然,他经常去画山、画水、画花草,忘记了回家。有一天,他找了一块木板,在上面画了许多动物,有蛇、蝙蝠、蚂蚱……爸爸看到他有绘画才能,就把他送到了一个大画家那里拜师。老师让学生画鸡蛋,开头达·芬奇还挺感兴趣。
第二天,老师还是教画鸡蛋。第三天,老师还是教画鸡蛋。达·芬奇不耐烦了,扔掉笔不想画了。老师让他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鸡蛋,看到的鸡蛋果然不一样。达·芬奇用心地画画,画了好多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鸡蛋。
渐渐地,达·芬奇的画越画越好,超过了老师,老师高兴地笑了。后来,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了全世界人民非常喜欢的名画。
2、宫津大辅是日本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1994年至今,他用打工的钱收藏了超过300件当代艺术作品,作品横跨录像、绘画、装置、行为、观念艺术等丰富类型,1999年他与多个艺术家共同建造自己的“梦想之屋”。
曾撰写出版《如何买现代艺术》以及《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两本著作,而他的藏品曾在多个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
他的眼光非常独到,“我收藏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喜欢和不喜欢而已。很多人会去考虑这个艺术家是否很出名,有没有做过双年展,或是有没有被大画廊代理。而忽略了考虑自己喜欢的感情,但喜欢这种感情就是最简单的收藏冲动因素。”
宫津大辅认为,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与艺术家做直接的交流,这是深入了解艺术作品深沉意义的捷径。如果艺术家已去世,即使你是他们的狂热爱好者,你也不可能和他交流了。
宫津大辅亦表示:“拥有好的收藏不是富人的权利,我是普通的上班族,我要告诉大家如何用有限的钱买更多的藏品。”宫津大辅对当代艺术的热情,始于安迪·沃霍尔。他第一次看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时,刚跨入青年行列,在此前他只熟悉日本的传统艺术。
日本传统艺术的主题通常都是美丽的女人,花或者是风景,它们都雅致非凡。但突然间看到了安迪·沃霍尔的罐头、电椅的图像。令他非常震撼。“它们与我所熟知的艺术大相径庭。”
3、英国著名剧作家肖伯纳到莫斯科旅游,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聪慧的小女孩,十分投缘,便站在街头天南地北的和她聊了很久,临分别时,肖伯纳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肖伯纳聊了很久。”
小女孩看了他一眼,也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漂亮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 小姑娘眼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别,让人忍俊不禁。
4、齐白石每一天都要作画。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样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日生日,客人多,没作画,这天追画几张,以补昨日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5、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明白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明白,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务必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十分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