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简”,木片称“扎”或“牍”。这种竹片或木片,通称为“简”。一块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块“简”。为了查找方便,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册”。“册”字很像几片竹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后来,书写的材料逐渐用纸代替,印出的文章装订成书仍沿用了“册”这个名称。现在“册”已演变为量词。
删
会意。从刀从册。册是简册,把若干竹简编穿在一起叫“册”。简册的内容有问题,就用刀除掉,所以从“刀”。本义:削除
仓颉造字 【概述】 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
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
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
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
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
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
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
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
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
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
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
这几个。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
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参考资料:?wtp=tt 汉字的起源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
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结绳记事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
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契刻记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
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它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
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
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
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 的图片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
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着,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的文字。参考资料:/z/q658614642.htm。
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 只吃一吨 男青年决定到农村老家举行婚礼。
男方的父亲给市里的亲家来电报 问:“能来多少人?好作准备。” 亲家回电说:“去不了多少人,只准备一吨饭就行了。”
他把“顿”写 成“吨”。 很快又接到农村的电报:“婚期推迟一月,因一吨饭的米一时难以凑 齐。”
阿皮蛋正传 贾主任兴冲冲他说:“今天工会发票看电影《阿皮蛋正传》。” 一个青年笑了:“贾主任,你读错了,那是《阿Q正传》。”
“啥?我 读错了!?老子打牌打了几十年,难道还不认识皮蛋,走开?” 老人掉齿 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 “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
“是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屈原医生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同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 “是医生。”学生回答。
“胡说!” “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 书法艺术 打扮时髦的一对男女青年手挽手,走进一家报刊门市部。 男青年指着一本《大众花卉》对营业员说:“买一本《大众花开》。”
营 业员冲他一笑,递给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镜,拿过来一看刊名便 问;“这个开字怎么上面多了竖?” 男青年答:“这是书法艺术?” “哦。”
女青年点点头。 别字 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现在另售”四个字。
旁边一顾客说:“同志,零售的‘零’,你写的是别字。” 售货员瞪了顾客一眼说:“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儿呢!” 何必在乎 胡主任总是写错字,念错音,笑话百出,却从不虚心学习。
一次,单位开表彰大会,他把冯建国读成马建国,引起哄堂大笑,他 估计又是念错了什么。 秘书提醒道:“还有两点呢!” 胡主任想纠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说:“大家不要笑了,少 两点也没什么关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这一点两点的?” 彼此 周先生接过陈先生递过来的名片,看了一下说:“东先生,久仰,久 仰。”
陈先生接过周先生的名片说:“你是吉先生?” 周先生听了不高兴:“我姓周,怎么扒了我的皮,我哪里得罪你了。” 陈先生说:“我姓陈,兴你割我耳朵,就不兴我扒你的皮?” 打赌 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甲队准输。
否则,把我的姓横写!” “你贵姓?” “姓田,你呢?” “姓王” 唇枪舌剑 姚某与李某在茶亭相遇,交谈颇融洽。李问姚曰:“请教贵姓?” 姚曰:“姓姚。”
李曰:“可是不祥之兆字,旁边是一男盗女猖的女字?” 姚听其语,亦转问之,答以姓李。 姚应声曰:“可是棺木之木字头,下头绝子绝孙之子字耶?” 官话 南人说官话,往往勉强,俗语所谓蓝青官话即是。
民国时有某甲,非常羡慕做官,就终日里摆官架,装官样,走官步, 说官话。 一天早餐时候对家人道:“你到我的稀饭箱子里去取我的绿脑袋来。”
家人不懂,瞪眼下视。 某甲大怒,喝道:“王八蛋!不能办事的东西!你不晓官话粥叫稀饭, 竹与粥同音,竹箱子不是稀饭箱子吗?官话头喊脑袋,头与豆同音,我那 箱中有绿豆一包,岂不是绿脑袋么?” 先生 甲:你可知道,人类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乙:先有男人呗。
甲:根据什么? 乙:这都不知道,我们的男人称先生,不就是一个铁证吗? 亡羊补牢 某师解书,颇有新见。一日讲“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二句曰:“亡, 死也,羊,畜名,补,供也,牢,太牢也,合起来说,就是羊死了,再去 供太牢,也不算迟。
意即世人不必将活羊宰了去供祭祀。” 众寡悬殊 有个人,不学无术,可总爱在孩子们面前逞能。
一天,他儿子放学回来在家做语文作业,当写到“众寡悬殊”时,不 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爸爸。 他爸爸一看,以教训的口吻训斥道:“怎么搞的,都上中学了,这个 词还不懂?那是形容旧社会穷人苦,许多寡妇活不下去了,只好悬梁自尽, 这就叫‘众寡悬殊’,以后呀,学习要多动脑筋。”
作文用老秤 语文老师:“哪有‘半斤五两’这句成语?” 学生:“考数学时,我答半斤等于八两得了零分。” 语文老师:“记住,作文时不能用老秤。”
女上男下 余曾列市一饶有趣味的辩论会,参加者一面为巾帼英雄,一面为须眉 丈夫,辩论为男女之地位,究竟孰上孰下,双方皆穷思极虑,以争一日之 长短。内容之精彩,确未曾有,笔者不敢自私,特走笔记之以飨读者焉。
评判员宣布开始辨论后,首由男方某君发言,曰:“乾字代表男性,而 坤字代表女性,今人只言乾坤而不言坤乾是表示男上女下也。” 女方即有人发言曰:“阴阳二字,阴在上而阳在下,是表示女在上而 男在下也。”
男方又有人曰:“若翁姑、公母、牝牡等字皆阳在上阴在下,当可 代表男上而女下。” 女郎应之曰:“雌雄,娼优、水火等字,皆阴性上而阳性下也。”
又一男子曰,“红绿二字,所以表示红男绿女;刚柔两字,所以表示 男子刚强而女子柔弱,故男上而女下,实毋庸异议。” 女方发言曰:“酸甜两。
聚 assemble; gather;聚 jù (1) (形声。
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2) 同本义 [village] 聚,会也。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记·五帝纪》聚曰序。
――《史记·平帝纪》所止聚落化其德。――《后汉书·王扶传》。
注:“小于乡曰聚。” 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刘向《说苑》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枚乘《上书谏吴王》 (3) 又如:聚落(村落里邑,人群聚居的地方) (4) 众;集团;一伙 [group] 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左传·成公十三年》陈人恃其聚。――《左传·哀公十七年》 (5) 又如:聚观(群聚观看);聚口(犹齐声) (6) 地名 [Ju city]。
在今山西省绛县东南聚 jù (1) 会合;聚集 [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 而发于众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聚室而谋日。
――《列子·汤问》以王命聚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鸣锣聚众。
――《广东军务记》聚至百有余乡。 (2) 又如:聚散浮生(指人生聚散无定。
浮生:人活着的时候是虚浮无定的);聚麀之诮(比喻和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在一起,遭人耻笑。麀:母鹿,泛指母兽);聚寇(聚集起来的盗寇) (3) 积蓄,累积 [accumulate] 聚菽粟。
――《墨子·尚贤中》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荀子·王制》 (4) 又如:聚沙成塔;聚米(堆积米粒做成模型以说明军事形势,运筹决策;米堆。
形容矮小);聚货(聚集货物) (5) 征集 [collect] 太医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说》 (6) 使民众聚居 [assemble;dwell in groups] 大叔完聚。
(完;修好城墙。)――《左传》聚宝盆 jùbǎopén [treasure bowl] 民间传说中装有金银珠宝而且取之不尽的盆儿,比喻资源丰富的地方聚变 jùbiàn [fusion] 某些轻元素结合时形成较重核并导致大量能量释放的原子核的结合聚餐 jùcān [luncheon] 通常在公共食堂为集体而供应的一种比较正规的便餐(如遇到俱乐部的聚会或业务上的会议) 聚餐 jùcān [dine together] 聚在一起在公共食堂吃比较正规的便餐聚赌 jùdǔ [operate] 多人聚集在一起赌博聚光 jùguāng (1) [condensation]∶光的聚焦式准直 (2) [spotlight]∶对一个物体的小面积进行照明的强光束聚光灯 jùguāngdēng [spotlight] 类似小探照灯的一种设备,有一个可调反光镜,通常装有白炽灯或弧光灯,用于在室内将一窄束强光射在一个选定的小区域内(如舞台或待照相的对象等) 聚合 jùhé (1) [get together]∶分散的聚集到一起 (2) [polymerize]∶化学结合 [小分子] 成为大分子,尤其非常大的分子;使受到聚合作用聚会 jùhuì [get together] 聚集会合几个老同学聚会聚伙 jùhuǒ [gather a crowd] 多人合成一伙聚伙抢劫聚积 jùjī (1) [build up]∶聚蓄;积蓄聚积革命力量 (2) [accumulate]∶累积,经年累月,一点一滴地累积他由于工作努力和投资适当,聚积了大量财富聚集 jùjí [gather;assemble;collect] 集合机场上聚集着数千人聚歼 jùjiān [round up and annihilate] 把敌人包围起来全部消灭聚焦 jùjiāo [focus] 使光线或电子束等集中于一点聚居 jùjū [inhabit a region] 集中居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聚敛 jùliǎn [amass wealth by heavy taxation] 课重税来搜刮(民财)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论语·先进》聚拢 jùlǒng [gather together] 会聚合拢起来聚齐 jùqí [call together] [在约定地点] 全体集合参观的人八时在展览馆对面聚齐聚散 jùsàn [meeting and parting] 会聚与分散人生聚散无常聚谈 jùtán [get together and talk over] 聚在一起交谈好久不得如此聚谈快意了! 聚头 jùtóu [get together; meet] 聚首;会面;人碰在一起不是冤家不聚头聚晤 jùwù [meet] 会晤聚晤一堂,谈笑风生聚议 jùyì [get together and discuss] 聚集在一起商议聚议大事聚义 jùyì [get together and uprise] 旧指为正义事业而聚集在一起聚义英雄聚饮 jùyǐn [get together and drink] 聚集在一起喝酒取乐聚众 jùzhòng [mob;gather a crowd] 聚集群众;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聚众闹事聚 jù ㄐㄩˋ 会合,集合:~合。~会。
~积。~集。
~谈。~拢。
~齐。~餐。
欢~一堂。物以类~。
凝~。~沙成塔。
郑码:CEXG,U:805A,GBK:BEDB 笔画数:14,部首:耳,笔顺编号:12211154323334 assemble;gather;散;聚变聚变FAQ。
1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
2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宫里无聊看书,看到了一个“色难”便相对对子。 想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对,正好这时纪晓岚来了。 皇帝就问纪晓岚“色难”该怎么对。 纪晓岚说“诶,容易!”皇帝急了“什么?”纪晓岚又说“容易!” 皇帝生气了,便骂道“什么容易,容易的话你对啊!” 纪晓岚说“色难不是对容易么?”
3第一则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4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
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
另外传说,西方《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汉字里早有反映,说汉字的“船”字,左边的“舟”就是诺亚方舟,而右边的“八”与“口”,正是诺亚的一家八口。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