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建于652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又称慈恩寺塔。关于“雁塔”这个名字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在玄奘法师西天拜佛求经的路上,有一天,玄奘法师走到大漠,遇上了风沙,迷失了方向。此时,玄奘法师的粮食和水所剩无几,眼看就要陷入绝境。面对这种危机,玄奘法师依然淡然盘膝而坐,念经呼法号。
这时,从远方飞来一只大雁,在玄奘面前抖翅低鸣,频频将脖颈伸向远方。玄奘法师领会其意,就跟随这只大雁走出了荒漠,找到了水源。
玄奘法师对大雁充满了感激之情。回国后,在修建大慈恩寺的时候,他就将塔命名为“雁塔”。
关于塔名的另一种说法来自古印度迦蓝佛,据说他曾穿凿石山做五层高塔,最下面一层是大雁的形状,称为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故名“雁塔”。
还有一种说法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一只鸽子,解救天下苍生。唐代人习惯上崇尚大雁,通常都以大雁泛指鸟类,因此把塔取名为“雁塔”。
关于雁塔之名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建塔的地点过去常有大雁落脚,在为塔取名时,正好有大雁飞过,玄奘一指大雁,就给此塔定名为“雁塔”。
当然,不管“雁塔”2字究竟来自哪里,雁塔之名是确定了。
泉州林轩鹤 到西安便急匆匆前往一睹大雁塔的风采。
眼前所见的大雁塔比我想象中的要小些,但整个建筑造型简洁美观,庄严古朴。 站在慈恩寺里,听着塔檐四角悬挂着的铃铛在风中轻轻摇响。
铃铛声中,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痕,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 雁塔题名是唐代中叶的风俗。
当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象征从此步步高升。据说这种风俗起初出现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致之所至,将名字题在大雁塔壁。
其他进士从此纷纷仿效,进而被皇家推崇,演绎为“雁塔题名”。“曲江赴宴”和“雁塔题名”成为当时士子炫耀功名之莫上荣光。
他们呼朋唤友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以后如果有人晋升为卿相,还要把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想当年,新科进士题名时,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来了,手持纸扇轻摇,27岁的他高中进士,自然洋洋自得,便在塔里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也来了,他踌躇满志写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的诗句,竟把雁塔题名与登仙相提并论了。到了后来,大雁塔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
题名者大概想名留青史,可惜事与愿违。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大雁塔发生一场火灾,塔内楼梯全部烧毁,这些唐代进士的题壁也因之消失。
明代时,陕西的乡试举人追慕唐代进士们“雁塔题名”之韵事,也相携到塔下题诗留名。这些字迹至今仍保留在塔门门楣和石框上,给古城西安留下历史的余晖。
名题雁塔在当时被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 其实,大雁塔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是因为“雁塔题名”,而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唐代名僧玄奘。
玄奘是慈恩寺第一任住持,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独自从长安西行,穿越沙漠,翻过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印度。他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达17年之久。
他谢绝师友的挽留,满载佛教经典657部,辗转跋涉5万余公里,历尽千辛万苦,于贞观十九年回到祖国,后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10万字,留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雁塔形状礅方四正,沉稳凝重,而名字却含有一种飘逸之意。
我感到奇怪的是,大雁塔为什么不取名藏经塔,而取名大雁塔?是不是取意大雁衔秋而去衔春而归,作为唐玄奘西去取经归来的纪念? 青灯黄卷寂寞中,暮鼓晨钟小憩时。唐玄奘在人世的嘈杂中,留守一方净土。
他没有“雁塔题名”,但后人将他永恒地刻进了历史。而许多题名者,历史并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
登上大雁塔,看长空雁尽,望断长安之外的天涯路。 看着眼前一片人间烟火的繁华和喧嚣,再看看墙上的题名,不由感慨万千。
在名利的诱惑下,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
大雁塔建于652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又称慈恩寺塔。
关于“雁塔”这个名字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相传在玄奘法师西天拜佛求经的路上,有一天,玄奘法师走到大漠,遇上了风沙,迷失了方向。
此时,玄奘法师的粮食和水所剩无几,眼看就要陷入绝境。面对这种危机,玄奘法师依然淡然盘膝而坐,念经呼法号。
这时,从远方飞来一只大雁,在玄奘面前抖翅低鸣,频频将脖颈伸向远方。玄奘法师领会其意,就跟随这只大雁走出了荒漠,找到了水源。
玄奘法师对大雁充满了感激之情。回国后,在修建大慈恩寺的时候,他就将塔命名为“雁塔”。
关于塔名的另一种说法来自古印度迦蓝佛,据说他曾穿凿石山做五层高塔,最下面一层是大雁的形状,称为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故名“雁塔”。
还有一种说法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一只鸽子,解救天下苍生。唐代人习惯上崇尚大雁,通常都以大雁泛指鸟类,因此把塔取名为“雁塔”。
关于雁塔之名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建塔的地点过去常有大雁落脚,在为塔取名时,正好有大雁飞过,玄奘一指大雁,就给此塔定名为“雁塔”。当然,不管“雁塔”2字究竟来自哪里,雁塔之名是确定了。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
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
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体朝代又各有两种说法。
以数量多少为序,主要有下列说法: * 10朝—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10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 11朝—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 12朝—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 * 13朝—在12朝的基础上加上东汉(献帝6年)。
* 14朝—有两种情形: 1.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大夏王朝; 2. 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 * 16朝—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
* 17朝—分两种情形: 1. 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 2.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
西安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
从此,中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使节客商往来络绎不绝,中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友好往来不断加深。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全省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4 处,其中陕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9 处,陵墓 8822 处,古遗址 5700 余处,文物点 2 万 1 千 1 百余个。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边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唐大明宫遗址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而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大雁塔与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兴建大雁塔,用于收藏从天竺带回的舍利、佛像和经卷,并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
泉州林轩鹤 到西安便急匆匆前往一睹大雁塔的风采。
眼前所见的大雁塔比我想象中的要小些,但整个建筑造型简洁美观,庄严古朴。 站在慈恩寺里,听着塔檐四角悬挂着的铃铛在风中轻轻摇响。
铃铛声中,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痕,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 雁塔题名是唐代中叶的风俗。
当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象征从此步步高升。据说这种风俗起初出现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致之所至,将名字题在大雁塔壁。
其他进士从此纷纷仿效,进而被皇家推崇,演绎为“雁塔题名”。“曲江赴宴”和“雁塔题名”成为当时士子炫耀功名之莫上荣光。
他们呼朋唤友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以后如果有人晋升为卿相,还要把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想当年,新科进士题名时,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来了,手持纸扇轻摇,27岁的他高中进士,自然洋洋自得,便在塔里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也来了,他踌躇满志写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的诗句,竟把雁塔题名与登仙相提并论了。到了后来,大雁塔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
题名者大概想名留青史,可惜事与愿违。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大雁塔发生一场火灾,塔内楼梯全部烧毁,这些唐代进士的题壁也因之消失。
明代时,陕西的乡试举人追慕唐代进士们“雁塔题名”之韵事,也相携到塔下题诗留名。这些字迹至今仍保留在塔门门楣和石框上,给古城西安留下历史的余晖。
名题雁塔在当时被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 其实,大雁塔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是因为“雁塔题名”,而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唐代名僧玄奘。
玄奘是慈恩寺第一任住持,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独自从长安西行,穿越沙漠,翻过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印度。他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达17年之久。
他谢绝师友的挽留,满载佛教经典657部,辗转跋涉5万余公里,历尽千辛万苦,于贞观十九年回到祖国,后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10万字,留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雁塔形状礅方四正,沉稳凝重,而名字却含有一种飘逸之意。
我感到奇怪的是,大雁塔为什么不取名藏经塔,而取名大雁塔?是不是取意大雁衔秋而去衔春而归,作为唐玄奘西去取经归来的纪念? 青灯黄卷寂寞中,暮鼓晨钟小憩时。唐玄奘在人世的嘈杂中,留守一方净土。
他没有“雁塔题名”,但后人将他永恒地刻进了历史。而许多题名者,历史并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
登上大雁塔,看长空雁尽,望断长安之外的天涯路。 看着眼前一片人间烟火的繁华和喧嚣,再看看墙上的题名,不由感慨万千。
在名利的诱惑下,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
雁塔全国同名的有很多,不清楚你问的是哪个,如:大雁塔 (西安大慈恩寺佛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雁塔·大慈恩寺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地。登上塔顶,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介 绍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塔高64米,共七层,塔身用砖砌成,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相传出自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底层南门两边立有碑石,左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边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雁塔东南侧有和尚墓塔群。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内供奉有三身佛、菩萨和罗汉泥塑像,是礼佛诵经之所。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多是清代建筑。
大慈恩寺的历史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报答生母文德皇后的慈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称为“大慈恩寺”。由于高僧玄奘主持该寺,故此寺地位、名声大大提高。加之寺内多植名贵花草,如牡丹、芍药等,因而常有不少王公贵族到寺院进香赏花,甚是热闹。唐末战乱时,寺院损毁。今天的大慈恩寺是当时寺院的西园,为明末清初所重建。
大雁塔的历史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奏请建造雁塔,到十月建成。初时塔为五层,砖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一直保存至今。该塔是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而建的,并葬有舍利子万余颗。据说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雁塔题名”的典故
“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