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见“刘阮”条。
唐 •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树入天 台石路新,细云和雨动无尘。”又《仙子送刘阮出洞 “殷勤相送出天台, 仙境那能却再来。”
唐•高骈《访隐 者不遇》:“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闭吟独自来。”清•袁枚《桐江作》:“久 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天孙 据《史记•天官书》 载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 女,天女孙也。”
(索引》曰:“织女,天 孙也。”后因以天孙指织女星,唐• 错溶《霓裳羽衣歌》:“人言天孙机上亲手迹,有时怨别无所惜。”
宋•陆 游《露坐》:“天孙君抱河梁恨,岂独 人生事可悲。唐•唐彦谦《七夕》:“而子愿乞天孙巧,五色纫针补衰 衣。”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一哼起这首广为人知的《济公》连续剧主题歌,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那个鞋破帽破、疯疯癫癫的济公活佛。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分布于以浙江省天台县为中心的区域,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2006年5月,浙江天台济公传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属于民间文学。
南宋早期,济公出生在天台城北永宁村的一个官宦之家,俗姓李,名修元(或修缘)。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
他幼读诗书,聪明颖慧,疾恶如仇;皈依佛门后,又不循常规,假装癫狂,锄恶扶善,人称“济颠”。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就有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乐道。
通过口耳相传,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对于天台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现存于天台民间的济公传说有数百种。
这些传说以济公生平经历为主线,以惩恶扬善为中心,以风趣诙谐为基调,内容广泛涉及济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济困、戏佞降魔、民俗风物等方面。 1、济公身世传说。
有《永宁村的传说》、《陇西花园的传说》、降龙罗汉投胎》等。讲述济公父辈的李氏家庭从北方南迁,居住在天台城北永宁村,所建花园名为“陇西园”,寄寓怀乡之情。
济公祖辈礼佛,父母念佛尤笃,乐善好施,因年老无子,去天台国清寺罗汉前求子,得降龙罗汉感应,投胎而生。这一类传说往往称道济公的不凡身世,寓意日后必大有作为。
2、童年生活传说。有《周岁乞巧》、《济公读书赤城山》、《拜师羞学台》、《修元出家》等。
述说济公幼年聪颖,才思敏捷,攻读诗书,废寝忘食。少年济公在赭溪边捕鱼捉蟹斗蟋蟀;在山野间放歌牛背,捉迷藏,翻跟头;去国清寺听经、礼佛;进赤城山瑞霞洞读经,手不释卷。
这一类传说充满亦顽亦庄的童真稚气。 3、扶危济困传说。
述说济公扶持弱小,帮助穷人,如《芥菜叶泼水救净寺》、《蟋蟀还魂救小僧》、《竹篮打水》、《变牛谢老农》、《济公救少女》、《猪掉粪池》等。济公帮小长工设下计策,淹死恶棍殷司的母猪;为许得宝追讨工钱,打赢官司;替杨小牛献策,使恶棍出尽洋相;给不堪忍受后娘打骂欺凌的小女孩出谋,使后娘改变态度。
尤为神奇的是《芥菜叶泼水救净寺》的传说,讲述童年济公在天台赭溪洗菜,用一片芥菜叶泼水,浇灭杭州净慈寺大火。这类传说突出济公乐于助人、无我利他的精神。
4、戏佞降魔传说。颂扬济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如《济公惩恶棍》、《掷刀戏秦桧》、《该当何罪》、《计斗恶嫂》、《牛角喷火》、《棒打寿联飞》、《掉木鱼柄》、《难题规劝不肖徒》、《三难吹牛大王》、《智擒盗宝贼》、《赭溪打鬼救童》等。
《掉木鱼柄》讲述天台杜知县贪婪成性,抢走国清寺宝物,被济公用芭蕉扇扇进赭溪,丢官还宝。还有一些传说讲述济公设计让康王赤脚逃千里,秦桧死无葬身之地;棒打飞寿联,惩罚恶如县;智救朱寡妇,教训地痞恶棍;识破盗狗贼,砸碎挂羊头买狗肉的招牌。
通过一个个救民苦难,声张正义的故事,表达老百姓的心理愿望。 5、民俗风物传说。
有《利济桥的传说》、《书记岩的传说》、《济公帽的来历》、《破芭蕉扇破蒲鞋》、《破铜钿》、《“游走”的来历》、《五味粥》、《“卷饼筒”的来历》等,探究与济公有关的地名和物名来历,解释与济公有关的民俗事象的起源。《济公帽的来历》讲述济公喜欢穿破褴衫,戴破帽,手摇破芭蕉扇的缘由;描述小济公喜欢斗蟋蟀,衍生了《“游走”的来历》;济公首创的“卷饼筒”,已成为天台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济公发明的五味粥,成为天台人春节早餐必用的“美味佳肴”,寄寓五谷丰登之意。
发生在杭州等地的,还有《飞来峰》、《运木古井》等传说。 济公传说从不同角度,歌颂了济公的聪明睿智、不畏强暴、惩恶扬善、无我利他的精神,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济公传说依存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性;体现了历史上的禅宗思想和罗汉信仰,具有文化的继承性;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内容的多样性;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八百多年来,济公传说已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在小说、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都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济公传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深深印刻在广大民众的心里,对于弘扬传统道德、凝聚民族精神有着重大影响。
京剧《上天台》的戏剧情节跟历史史实是没有关系的。
也就是说戏剧中表现的事件经过和人物命运结局全部是虚构的。 《上天台》又名《打金砖》《斩姚期》,故事讲的是: 东汉刘秀为帝时期,刘秀因姚家父子战功显赫,为姚期之子姚刚封官,并颁旨夸官三日,在姚刚夸官时,太师郭荣因忌妒故意挑衅被姚刚打死,姚期因子姚刚打死太师郭荣,遂绑子上殿请罪。
刘秀念姚家父子有功,赦免姚刚死罪,将他发配到战争前线作战。 郭妃因父亲郭荣之死对姚家耿耿于怀,见刘秀未让姚刚尝命,心中不甘,使计灌醉刘秀,假传圣旨将姚期斩首。
丞相邓禹三道本章保奏姚期,惧被郭妃押下。马武直闯后宫,逼刘秀赦免姚期,惜来迟一步。
见姚期首级,刘秀大恸,怨恨老臣不来保奏,把一众老臣惧斩杀。 马武大闹宫廷,刘秀闭宫不出,气愤之下,马武用金砖击头而亡。
刘秀悔恨下斩杀郭妃,往太庙祭奠忠魂,终因心神不定,由太庙跳下身亡。 然而,历史上的刘秀重兴汉室,柔道治国,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因病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其子刘庄继位,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曰光武皇帝。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二位之铫期(戏剧中作姚期),于建武十年(公元34年)病故,刘秀亲临治丧,赐敛服,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封为忠侯。 铫期有两个儿子: 长子铫丹,继承安成侯爵位,后改封为葛陵侯。
次子铫统,铫期死后被封为建平侯。 并无京剧中打死太师的姚刚。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
扩展资料:
天台山历史沿革:
人文积淀深邃厚实,而且旅游的区位条件也相当优越。天台是中国最早产茶地之一。天台山盛产优质高山茶叶--云雾茶,还诞生了东方茶文化--中国茶道。"天台乌药"品质独特,是中医的"长生不老药"。
"石梁"牌高山蔬菜生长在千米高山,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已远销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及本省各城市,并出口到香港、澳门。 佛教的“天台宗”和道教的“南宗”都创于天台山。
隋代古刹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国内外天台宗信徒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汉末高道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
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有千年古刹的国清讲寺、天下奇观的石梁飞瀑、避暑胜地的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济公故里的赤城山、人间仙境的琼台仙谷、休闲天堂的天湖景区、楼台亭阁的济公故居、风韵独特的龙穿峡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台山
是《刘阮入天台》哦,又叫《刘阮遇仙》,原文如下: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
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
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
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
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
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⑾,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
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
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⒁,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
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注释: 永平五年;即公元六二年。
剡(shan扇)县:今浙江省嵊县西南。天台山:浙江省天台县北。
谷皮:楮(Chu楚,桑科,亦名构木)树的皮,它的纤维可以织布,也可以作纸浆。 绝岩邃涧:陡峭的山峰,幽深的涧水。
涧,山间流水的沟。 盥(guan贯):浇水洗手。
胡麻:芝麻。糁(san伞):饭粒。
捉:拿。向:刚才。
如似有旧:似曾相识。旧,旧识,旧时相识的人。
绛罗帐:红丝绸的帐子。绛,大红色。
山岨:山里险峻难行的地方。岨,戴土的石山。
琼实:精美的果实。这里指上文刘阮两人所吃的桃子。
虚弊:指身体虚弱疲惫。 脯(fu府):干肉。
宿福所牵:前生的福气把你牵引到这儿来的。 罪牵句:罪孽牵缠着你不放(指一定要回尘世),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晋太元八年:即公元三八三年。太元,晋武帝年号。
出自:刘晨、阮肇都是剡县人,故事的发生地在剡地。最早记载这个故事传说的应为晋干宝《搜神记》,还有南朝刘义庆《幽明录》。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录》载为永平十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
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
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
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
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
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
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
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
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经后人考证,刘晨其实就隐居在天姥山脚的刘门山(今属新昌县),未成仙而娶妻生子繁衍为刘门坞村;而阮肇则看破红尘,决意云游四方,最后不知所终,疑成仙而去矣。故他们的老家阮庙(在今嵊州市三江街道)所以称作“阮庙”,而不称作“刘阮庙”,理由即在于此。
现阮庙被定为嵊州市文物保护点。经后代不断加工整理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结为夫妇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
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
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又有:阮郎归.《神仙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归甚苦。
既归则乡邑飘零,经已十世。今宿五台山,似同感。
山风如水夜如霜,静闻犬吠狂。稀稀人语躲中藏,恍如在故乡。
溪冷响,影儿长,相思可忖量。肯将酣醉换悲凉,倾声莫断肠。
1、汉皋解佩
相传在周代一位男子名叫郑交甫於汉皋台下遇见了两位女子,女子身上均佩带二颗珠子。郑交甫便请二位女子赠予珠子,两名女子解佩交给郑氏后,郑氏藏入怀中,继续往前走十步,伸手想摸怀中的珠子,却发现珠子不见了。再次回头看时,二位女子也不见踪影。
2、巫峡神女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
3、刘阮上天台
东汉明帝年间,越地剡县(今浙江嵊县西南)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刘晨,一个叫阮肇,两人都长得十分英俊潇洒。
当时,天台山在剡县境内,山上有悬崖、峭壁、飞瀑等名胜,盛产杉木、柑桔、药材,尤其是山上有几种珍贵的药材——灵芝、何首乌、人参等,常常吸引一些人到深山探宝。
刘晨和阮肇便是上山探宝之人中的两个。一天,他俩结伴上山,经过一番东寻西找,果然采集到了珍贵的灵芝和人参。但是,他们在深山中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下山的路了。
他俩在山中转悠了很久,肚皮也饿得咕咕叫。突然,他们看到不远处的一座山头上有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诱人的桃子,便爬上那座山头,采摘桃子充饥。
他俩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桃子,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吃吃”的笑声。他俩回头一看,只见两位美丽非凡的仙女站在他们的身后,身旁还有几个丫环模样的女子。
二位仙女见了刘晨和阮肇,仿佛本来就认识的一样,笑着说:
“刘郎、阮郎,我俩等你俩到这儿来,已经等得很久了,你们今天终于来了。”
刘晨和阮肇早就听说天台山中有仙女的事,知道他们遇上仙女了,不由得十分高兴。于是,两位仙女把刘晨和阮肇邀入自己的仙居,命侍女整治了丰盛的酒宴,请他俩入席。席上的菜肴都是人间所没有看到过的,那酒也是味道醇美无比的仙酿。
酒席一直延续到深夜。两仙女各自请刘晨、阮肇入帐共眠。两人见自己能和仙女同床共枕,万分欣喜,从此便在仙女的家中住了下来。
一晃过了半年,两人虽然感到十分快乐,但不免想起自己的父母兄弟。两位仙女知道两人的心思,也知道缘分已尽,便问:
“刘郎、阮郎,你俩大概想家了吧?”
刘晨、阮肇承认了,便向两仙女依依不舍地告辞,两位仙女也并不挽留。于是,他俩找到原来上山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可是,两人的家中虽然房屋依旧,却已传了七代,没有人认得他们了。
后来,“刘阮上天台”这一典故,用来指凡人遇仙;有时也用来形容男子受到美女的青睐。
扩展资料:
汉皋台是一座充满神秘浪漫的山;一座泌着文化幽香的山;一座与古城襄阳历史同步,相映生辉,相互媲美的山。追溯历史与文化,它当属早在春秋时期就以“神女弄珠”而闻名华夏。
据襄阳学院魏平柱教授考证,弄珠的汉江二女神,可上溯到公元前977年陪周昭王南巡,乘“胶胶之船”过汉江时,“夹拥王身,同溺而亡”的延娟、延娱二位侍女,距今已近3000年了。
围绕万山0.5公里以内还有解佩渚、羊石庙、柳子关、万山潭、老龙堤等诸多文化遗址,可谓一步一故事,满山皆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汉皋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刘阮上天台
天台地处浙东中部,因天台山而得名。
东连三门、宁海,西邻磐安,南接临海、仙居,北届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
辖1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641个行政村,40个居委会,55.5万人口。天台县历史悠久,秦为东越地,属闽中郡,西汉为回浦县,属会稽郡,东汉为章安县,三国时设始平县,属临海郡,晋改称始丰县,隋唐至宋,曾改称唐兴、天台、台兴,北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县,至今沿袭不变,是立县近1800年的浙东名邑。
智者长老、济公和尚、寒山、拾得、丰干和来过天台的名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陆龟蒙、陆游、柳公权 还有平镇是个好地方 我是天台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