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闾:乡里
平心率物:秉心公正,做人们的表率
晓譬曲直:清楚详细地说明对错 晓,明白的,清楚的 譬,详细说明 曲直,正确与错误
阴见:暗中看见
整拂:整理拂拭衣服
训:训诫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处地,表示极度悲痛或感谢。稽,磕头至地。颡:额头
宜:应该,应当
克己:克服个人不正当的欲想
反:通“返”
平:公正
短:指责 责备
岁:正值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遗(wèi):赠送
止:停留
是:这样
正:公正
梁 肃:安定(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
梁 颢:郓州须成(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 梁 楷: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
梁 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梁 储: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晚号郁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于顺德石垦堡(1950年后划入南海县平洲区)。
梁储自幼聪明过人,曾到大学者陈白沙门下求学。21岁中举,25岁上京应考得中会元,殿试被点为传卢(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
从政四十年,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一度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为官正派,敢于直谏。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朱厚照,受人怂恿,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命梁储起草《策封威武大将军敕》梁储认为自悖乱之举,拒不从命,在梁储冒死泣谏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
嘉靖六年(1527年)梁储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为太师,谥“文康”。
梁令瓒: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画家、文学家。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省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 梁红玉: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
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省)人,清代文学家。
梁诗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 梁章钜:福建省长乐人,清代文学家。
梁同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 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
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 梁士诒:广东省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梁启超: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 梁方仲:广东省人,历史学家。
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上海人,现代建筑学家。
梁姓起源 关于“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
“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 《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
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
地处河南黄河故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诗经》卷之二《邶·谷风》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的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之类的小鱼。孔子有个学生就叫“梁(鱼+亶)”。
“鳢”就是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韩非子·内储说》卷上《七术》云:“似蛇,蚕似蝎。”
所以,孔子的学生要把“梁”字和“鳢”字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姓名。 黄河故道上有捕鱼的矮堰,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夏阳就不可能有此物了。
嬴姓之后,在夏阳被封为梁伯,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座古今闻名的“梁山”。《禹贡》上有“治梁及岐”。
《诗经》卷之六《大雅·韩奕》则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梁山古属同州府,即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编辑本段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
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
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
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嬴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
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
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
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
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
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
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
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
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
“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嬴”。
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嬴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
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
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嬴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擅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
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
《琅琊榜》中的主要人物都集中在大梁,作者称此朝代是架空的,故事也是虚构的,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朝代,那么《琅琊榜》中的这个大梁就和南北朝的大梁最为相似。我们可以通过原著中的描述断定,《琅琊榜》中的大梁,应该是借鉴了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王朝南梁。在历史记载中,南梁皇帝的姓氏就姓萧,和小说中大梁皇帝的姓氏相吻合。
故事肯定是架空的没错,如果非要找到与历史的关联的话,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皇室姓萧,定都建康,建康古称金陵。故事就是参照这个为背景。
二,历史上谢姓是东晋时期南方的豪族。故事里的宁国侯谢玉,就参照此背景设定的。而宁国侯这个称号,说不定也是参照了《红楼梦》里面的宁国公。
三,历史上明清时期,云南沐王府是云南丽江势力很强的土司,对云南进行了有效统治。《鹿鼎记》里也对沐王府进行了大篇幅描写,我觉得这是很多年轻人知道沐王府的来源。故事中的穆姓云南王,就是参照此背景设定的,穆正是沐的谐音。《鹿鼎记》里有个沐王府郡主,这里也有个穆姓云南王府郡主。
苏秦是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
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这消息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对苏秦的态度不好。
听说苏秦要去赵国经过洛阳,全家人特地赶到洛阳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跪着迎接他。苏秦看到这情景,前后对比,百感交集。
1、《百发百中》:春秋时代,楚王手下有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 箭。有 一次,他 站在 离 柳树 百步 以外 的 地方,张 弓 搭 箭,连发 数 箭,都 射中了 柳树 的 叶子。大家 看了 赞叹 不绝。从此,辗转相传,就 把 他的 箭术 称为“百发百中”。
2、《不耻下问》: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yu3)死了,被 大家 称为 “文”,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 道:孔圉天资聪明而又勤奋好学,他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是件羞耻的事,所以他死后给他这个称号。”
3、《胆大如斗》三国 时期,蜀国的姜维胆量很大,也有 才干,得到军师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为征西将军,并且竭力培植他。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兵马就由他统率,任蜀国的大将军。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领兵攻打魏国,都没有取胜。后来魏国征伐蜀国,蜀国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后主刘禅投降。不久,魏国的钟会阴谋叛变魏王,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假意与钟会勾结,企图趁机恢复蜀。不料事机败露,姜维被魏兵所杀。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像斗一般大。
4、《得过且过》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 鸟 叫 寒号鸟,有 四只 脚,两扇 肉翅。每当 盛夏 季节,它的 身上 长满了 五彩灿烂的 羽毛,因此 自鸣得意地 叫:” 凤凰 不如 我,凤凰 不如 我!” 等到 深秋,它的 羽毛 全 脱落了,像 刚 出壳 的 幼鸟 一样,在 寒风 中 瑟索 发抖。它 无可奈 何地 叫道:”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天气 转暖,寒号鸟 又 继续 跳著 叫著,忘却了 冬天 的 威胁。
5、《点石成金》晋代,有个叫许逊的人,曾当过旌阳县令,时常 装鬼弄神,施符作法,如同 仙人 一般,老百姓 称 他 为“ 许真君”。 有 一次,他 看到 百姓 缴不上 租税,就 动了 恻隐之心,用 法术 把 石头 点化成 金子,替 百姓 上缴了 拖欠 的 租税。
1、缘起: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2、相关典故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
3、铜雀台名由来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里介绍铜雀台时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
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此说毫无根据,却提示了罗贯中在构思三国故事时,也思考过铜雀台名字的出处问题,只是不得其解,才虚拟出这段情节来。
悬梁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拼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孙敬悬梁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
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
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凿壁借光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
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
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
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
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
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
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