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财主年过半百,才喜得贵子,取名为天宝,天宝长大后游手好闲,挥金如土,老财主怕儿子这样下去保不住家业,便请了个先生教他明白事理,轻易不让他出门,在先生的管教下,天宝渐渐地变得知书识礼了。不久,天宝的父母不幸双双下世,天宝的学业从此中断。 等天宝的先生一走,天宝小时候认识的狐朋狗友又找上门来。天宝故态萌发,整日花天酒地,不到两年,万贯家财花了个精光,最后落得靠乞讨为生。直到这时,天宝才后悔自己过去的生活,决定痛改前非,一天晚上,他借书回来,因地冻路滑,再加上一天粒米未进,一跤跌倒后,再也没有力气爬起来,不一会儿,就冻僵在路旁。 这时,王员外正好路过,见天宝拿着一本书,冻僵在路旁,不禁起了怜爱之心,便命家人救醒天宝。天宝被救醒后,王员外问清了他的家世,对他很同情,便把他留在身边,打算让天宝做女儿腊梅的先生,对此天宝求之不得,赶紧拜谢了王员外救命之恩,从此,天宝就留在王员外家勤勤恳恳地教腊梅读书识字。 腊梅长得如花似玉,而且温柔贤淑。天宝刚开始只管读书,时间一长,不禁犯了老毛病,对腊梅想入非非,动手动脚。腊梅气得找父亲哭诉一番,王员外听后不动声色。他怕这件事传到外面,对女儿的名声有影响,便写了一封信,把天宝叫来,对他说:"天宝,我有一件急事需要你帮忙。"天宝说:"员外对我恩重如山,无论什么事,我决不推辞!"王员外说:"我有一个表兄,住在苏州一孔桥边,烦你到苏州把这封信送给他。你这就起程吧!"说完,又给天宝二十两银子作为盘缠,天宝虽然不想离开腊梅,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怏怏地上路。 谁知到苏州,到处都是孔桥,天宝找了半个多月,也没找到王员外表兄的住处,眼看着盘缠快花完了,他打开信一瞧,不禁羞惭尤分,只见信上写着四句话:"当年路旁一冻丐,今日竟敢戏腊梅;一孔桥边无表兄,花尽银钱不用回!" 看完信后,天宝本想投河自尽,但他转念一想:王员外非但救了我的命,还保住了我的名声,我为什么不能挣二十两银子,还给王员外,当面向他请罪呢?于是,天宝振作精神,白天帮人家干活;晚上挑灯夜读。三年下来,他不但积攒了二十两银子,而且变成了一个博学的才子,这时,恰恰开科招考,天宝进京应试,一举中了举人,于是,他星夜兼程,回去向王员外请罪。 到了王员外家,天宝"扑通"一声跪倒,手捧一封信和二十两银子,对王员外说他有罪。王员外一见面前的举人是天宝,赶紧接过书信和银子,一看原来说是三年前他写的那封。不过,在他那四句话后又添了四句:"三年表兄未找成,恩人堂前还白银;浪子回头金不换,衣锦还乡做贤人。" 王员外惊喜交加,连忙扶起天宝,对他问寒问暖,又亲口把腊梅许给天宝。
最后再说一句,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不是“浪子回头加不还”!
早年有个秀才,来到酒肆,见到老板愁眉苦脸,正为一大堆欠条发愁,嘴里发着牢骚:没钱吃饭就别吃,吃了就欠钱。一些有钱人更缺德,吃饭不付现钱尽赊账,一向他要钱就恼。这样的小本经营怎能经得起长期赊欠。于是聪明的秀才就在墙上提了几句打油诗:
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
苏秦巧语言六国,徐庶无语你没辙。
赊账好比三结义,要账好比请诸葛。
不是本店无情理,只因本小利皮薄。
意思是说:进店来吃饭的客人你们都不是穷苦百姓,你们都像苏东坡那样文质彬彬、文明端正。坐下跟我们店家聊起来,就像韩信尊重萧何一样诚恳,甚至甜言蜜语为的是好赊账。你们好像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那样口若悬河,说来说去的目的还是要赊账。但是如果我们店主在那里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答应你也没辙,但是这样有伤脸面,既影响你们吃饭又影响酒店经营。你们赊账时答应到时给钱的形象就像桃园三结义一样中肯诚信,可是等到我们找你要账的时候店主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一样难办。您应该知道不是本店不通清理,只是薄利经营实在赊不起,敬请谅解吧。
秀才这首打油诗果然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吃饭赊账的人果然少了。这比起有的酒店“概不赊欠”之类硬邦邦词句顺耳得多、有效得多,关键还是秀才把想赊账者戏称比作名人雅士,利用了吃饭那些人装“高贵”、装“大雅”的心理先给他们戴了高帽,使他们不好意思赊欠达到了酒店经营目的。
成语:不到黄河心不死 拼音: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成语解释: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举例说明: 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
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 不 见 黄 河 心 不 死 」 是 从 「 不 得 横 祸 心 不 死 」 演 变 而 来 。
因 「 横 祸 」 与 「 黄 河 」 古 字 音 上 有 相 似 之 处 , 久 而 久 之 , 人 们 为 了 表 达 得 更 直 接 、形 象 , 并 避 开 贬 义 , 遂 把 「 不 得 横 祸 心 不 死 」 变 成 「 不 到 黄 河 心 不 死 」 。 原 来 如 此 , 但 「 不 到 黄 河 」 仍 含 有 昔 年 人 们 逐 水 草 而 居 , 向 往 肥 沃 土 地 , 改 善 生 活 的 心 志 。
查 各 辞 书 , 未 见 「 不 得 横 祸 心 不 死 」 句 , 料 此 语 已 湮 没 矣 。 从 「 黄 河 」 而 想 到 「 黄 泉 」 。
「 黄 泉 」 者 , 「 阴 间 」 也 ; 「 黄 泉 路 」 , 即 「 阴 间 路 」 。 为 甚 么 会 把 「 阴 间 」 叫 「 黄 泉 」 ? 原 来 「 黄 泉 」 一 词 , 原 指 「 地 下 水 」 。
「 地 下 水 」 从 土 里 渗 出 来 , 常 带 黄 色 , 遂 叫 「 黄 泉 」 。 而 「 阴 间 」 乃 在 地 下 , 自 然 将 之 呼 为 「 黄 泉 」 。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说刘备在借来的荆州城里驻军,招贤纳士,耕地练兵,看样子是要长期驻扎下去了。
东吴周瑜心里却不安了:这刘备一伙说是借荆州,其实就想一直霸占下去。周瑜把鲁肃叫来道:这刘关张一伙人借了荆州不还,你说有什么办法叫他们还呢? 鲁肃道:催人还债还钱还地,古今中外只有三个办法。
一是逞强,二是示弱,三是 周瑜沉思道:我现在心里也没数,咱们只好试一试,先逞强吧! 于是,鲁肃调集五万人的部队。三天之后便浩浩荡荡地向荆州进发,准备强行索回荆州。
刘备一听周瑜鲁肃带兵来讨要荆州,便慌了手脚,连忙找诸葛亮商量对策。诸葛亮摇着芭蕉扇道:我早就给你说过不要随便借人家的东西,你又不听。
现在人家来要了,你又不知道怎么办? 刘备道:我怎么知道周瑜是如此小气的人,区区一个荆州嘛——也值得那么兴师动众的?诸葛亮道:不过——别怕!我自有安排。 当晚,鲁肃带部队在荆州城外扎营。
鲁肃命令手下准备云梯火药等物品。第二天刘备如果不还荆州,便马上攻城。
第二天,鲁肃便到荆州城下,叫刘备出来。等了一盏茶的功夫,刘备和众文武出现在城楼上。
鲁肃大骂道:刘备你言而无信,借地不还,今天我代表东吴过来给你一个机会,赶快还了荆州,带着你的人消失,我也不为难你。否则—— 刘备笑道:否则怎样? 鲁肃往后一指:你看看我的部队,足足有五万人,有500架云梯,500石炸药,可以让你们死三次都有余! 诸葛亮也往鲁肃身后一指道:小鲁啊小鲁,你忘了一样关键的东西—— 鲁肃抠着头皮向后看道:我没忘什么啊! 诸葛亮道:你准备再多的人马,再多的云梯,再多的炸药,我只用准备两颗打火石就够了! 鲁肃不解道;为什么是两颗呢? 诸葛亮从袖子里掏出一颗打火石道:这一颗我自己留做纪念,另外一个嘛——我估计现在正在点你的炸药! 鲁肃张着嘴道:不——会——吧?你那么狠? 刘备诸葛亮等人都迅速地用手指堵住了耳朵,闭上了眼睛。
只听鲁肃后面的大营里“轰隆”一声巨响,顿时云梯架子满天乱飞,黑烟冲天而起,许多黑糊糊的士兵叫着爬着滚着跑了出来。 鲁肃双眼翻白昏倒在地。
诸葛亮撇嘴道:跟我比狠,再练个三五年吧! 周瑜见鲁肃带着一帮黑糊糊的残兵败将回来时,气得不停地打抖:鲁肃,你败了就败了,居然败得如此之黑,我完全没有想到啊! 鲁肃哭诉道:我们遭了诸葛亮的特种部队黑了!我们被黑了啊! 周瑜一口气上不来,一下子吐了口血,道:诸葛亮,你够黑!你有种! 鲁肃拍着周瑜的后背道:周都督,你就别吐血了,吐点其他东西吧。第一次讨债我虽然失败,但下次我会小心的! 周瑜又吐了口痰叹道:我吐血也没什么——只要你把荆州要回来就行了!再说我吐啊吐的,都习惯了。
又过了一个月,鲁肃再次准备去索要荆州。周瑜道:鲁肃,这次你一定要小心!虽然这次你用示弱的办法去讨债,但就是弱,也要弱得有板有眼,要弱得风度翩翩,要弱出我们东吴志在必得的信心来! 这次鲁肃骑着毛驴只带了一个书童就去了。
到了荆州城下,鲁肃把介绍信拿给叫守卫的士兵,叫士兵交给刘备。 刘备正在和诸葛亮下军旗,那士兵就把介绍信送来了。
只见鲁肃的介绍信上写道: 尊敬的刘备阁下及其部下: 兹有 东吴首席谈判代表(简称CTO)鲁肃 壹人,携 书童壹名、毛驴壹头 证件号 372147285735 来你处办理 有关荆州城的产权 事宜,请贵方予以接洽为荷! 此致 东吴 周瑜 签字手印(有效期 3 天) 刘备叹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城非借不能住也!借的永远都比自己的好。我真的不想还给他们啊!诸葛亮道:只要你不想还,那我就有办法! 于是刘备叫手下把鲁肃带进来。
鲁肃战战兢兢地在院子里把毛驴拴好,然后进来拱手道:下官叩见刘备阁下!刘备叫鲁肃坐下。 诸葛亮对刘备道:皇上,你不是还要去和爪洼国的救济大使谈领救济粮的事吗?刘备一下就开窍了,连忙点头道:对对,差点把这事给忘了!诸葛亮道:千万不能忘啊!要不今天中午就要饿肚子了。
刘备对鲁肃道:鲁肃先生远道而来,先休息一下,我去办点事。说完就赶忙出去了。
鲁肃奇道:刚才诸葛先生说中午饿肚子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叹道:哎呀,鲁先生不知道啊,我蜀国在荆州落脚后,粮食供应一直就处于朝不保夕的地步,为此我们才大力开垦荒地,限定一日吃两餐。但这样下来也是日渐消瘦。
上一个月,我们又出台了新的餐饮标准——平时一日一餐,周末节假日两日一餐。 鲁肃问道:那什么爪洼国又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抹泪道:实在是惭愧啊——上次爪洼国来我们蜀国访问,结果让他们的国王助理饿倒在谈判桌上,成了第一例因国事访问而饿倒的国王助理。
后来爪洼国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无偿支助我们蜀国。 诸葛亮喝了口凉水,道:皇上这是去谈救济粮的事! 鲁肃结巴道:这个,你们确实也很难啊! 诸葛亮抽泣道:我们其实很想早点把荆州还了!我,哎——只是现在,我们连走出城的力气都没有了! 鲁肃陪着掉了几颗眼泪,便把自己这个月领的银子放在了诸葛亮的桌上,讪笑几声便告辞回去。
周瑜见鲁肃面带菜色回来,就知道事情无望。顿时气得大叫道:手下,拿脸盆来!手下赶快端来脸盆,周瑜又开始对着脸盆。
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诗文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可想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坚定、深沉的誓言。
扩展资料:
这句诗句出自于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其四)》,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全诗如下: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边塞诗主要的特点便是塑造边关将士英雄的形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远离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因为久历战事而对和平的向往,而风格上也多以雄浑粗犷为主。
参考资料: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过惠山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 吴梅村龙山山下茱萸节,泉响琮琤流不竭,但洗铅华不洗愁,形影空谭照离别, 离别沉吟几回顾,游丝梦断花枝悟,翻笑行人怨落花,从前总被春风误。
金粟堆边鸟鹊桥,玉娘湖上糜芜路,油壁曾闻此地游,谁知即是西陵墓。 鸟桕霜来映夕曛,锦城如锦葬文君,红楼历乱燕支雨,绣岭迷离石镜云。
绛树草埋铜雀砚,绿翅泥涴郁金裙。居然设色迂倪画,点出生香苏小坟。
相逢说尽东风柳,燕子楼高人在否,枉抛心力付蛾眉。 身去相随复何有, 独有潇湘九畹兰,幽香妙结同心友,十色笺翻贝叶文,五条弦拂银钩手, 生死旃檀祗树林,青莲舌在知难朽。
良常高馆隔云山,记得斑骓嫁阿环, 薄命支应同入道,伤心少妇出肖关,紫台一去魂何在,青鸟独飞信不还, 莫唱当时渡江曲,桃根桃叶向谁攀。 吴梅村在临死时,对他的对段爱情不能释怀,还作了一首《临终诗》: 忍死偷生廿载余, 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债须填补, 总比鸿毛也不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