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2、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
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3、鲁迅教子顺其自然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4、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5、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家训小故事:丰子恺,让孩子享受应有的快乐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赛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什么是家规呢?带着疑问,我从爸爸那找到了答案。
家规、家训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也就是家风。体现着家人的价值追求和传承。
家风也是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而我家的家规又体现在哪呢?下面就随着我细细体会吧。
例一、一天放学回家,妈妈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我放下书包抢先拿了筷子,准备向美食发动强势攻击,这时爸爸看见了,邹邹眉头说:“爷爷、奶奶还没上桌呢,怎么可以自己先吃呢?”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家规啊。
我赶紧放下筷子,到厨房帮妈妈把最后一道菜端上来。等爷爷、奶奶上桌后,爸爸拍拍我说:“对嘛,这才是懂礼貌的孩子嘛。”
你瞧,这就是我家的家规之一,要做文明礼貌的人。 例二、有一天,我家的水管漏了,于是我们打电话叫人明天上午来修水管。
第二天,我和妈妈两个健忘虫早就把昨天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一大早妈妈就领着我奔姥姥家去了。
在路上我突然想起昨天修水管的事,连忙对妈妈说:“妈妈不好了,今天上午不是有人要到家去修水管吗?万一他们来了找不到人怎么办?”“呀,我怎么忘了,快回家。”妈妈二话没说,连忙把自行车掉头就骑。
我对妈妈说“算了吧,都骑这么远了,还回去?”妈妈教育我说:“傻孩子,我们约好了人家,怎么能不讲信用呢?”我顿时哑口无言。诚实守信自然也是我的家规之一,因为诚实守信会成为你一生享不尽的财富。
例三、“我回来了”。听到说话声,我从房间走出来,凝望着刚下班的妈妈。
她拖着疲惫的身子,有气无力地坐在沙发上,我赶紧拿上拖鞋,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换下鞋子,让脚舒服点吧。”妈妈抬头微笑着说:“聪聪长大了,懂事了。”
我又帮妈妈捶捶背说:“我都是跟你学的,每次奶奶到我们家,你都会这样做的。”为父母递上一杯热茶,为劳累的父母倒上一盆洗脚水。
往往一件小事就会让家充满温馨。“百善孝为先”行孝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做儿女的义务责任。
孝敬父母这不仅是我家的家规,也是我们一生的责任。 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规的载体。
在生活点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相信我们在这种良好家规的教育下,未来一定是辉煌的、灿烂的。
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百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度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问,于是挨了打。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答”,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内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容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内容如下: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 为弘扬良好家训家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深刻领悟家风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积极开展“传家训 立家规 牵手父母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训
1、虽然生活贫困,但绝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子女;
3、越是伟人,越要自我学习与自我感悟;
4、失败也绝不气馁,用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自己;
5、通过长途旅行考验和锻炼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亲自教授子女,只监督和考察其学习情况;
9、人性的弱点有时反而会成就一代伟人;
10、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
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内容如下: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
为弘扬良好家训家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深刻领悟家风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积极开展“传家训 立家规 牵手父母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训1、虽然生活贫困,但绝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子女;3、越是伟人,越要自我学习与自我感悟;4、失败也绝不气馁,用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自己;5、通过长途旅行考验和锻炼自己;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8、不亲自教授子女,只监督和考察其学习情况;9、人性的弱点有时反而会成就一代伟人;10、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家风家训小故事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
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好的家风需要传承,也需要总结,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这两天,央视推出家风、家规的系列采访节目。
不少上点年纪的受访者除怀念以前家风的淳朴,更多在批评当代家庭在家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刚巧,春节期间在老家走亲戚,也见闻了类似的现象: 一个已经读初中的男孩子,父母安排他随车去走亲戚,这个孩子忙著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拒不理会父母的话。
即便关闭了他的电脑,也照样不去;给他压岁钱,忙著打游戏的他,手也懒得接一下„„ 一个已经读初中的女孩子,也是痴迷电脑游戏,除了吃饭和讨要压岁钱,其它时候并不合群。 至於见到的那些年岁小的孩子,娇惯得更加成性的比比皆是,当父母的唯命是从,孩子成了家里的主宰。
孩子的一些劣习,在父母那边可能变成了个性。 我们在指责这些孩子的同时,也该反思成年人的责任。
的时候,还向成年男士提出了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样的提问,今天似乎更有现实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离开法规,社会的秩序很难正常。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担负著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和终身学校,其质量的合格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现在,不少孩子自私、孤僻、不懂礼节,也没有协作精神,与家庭规则的缺失有很大联系。
家庭是个小社会,要维系家庭的正常运转,家庭要同外部社会发生联系,必须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有什麽样的家庭规则,就有什麽样的家庭风貌。
所以,当代中国家庭的家风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好坏的问题。有人把家风不好归咎於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说法有其道理,却未必凖确。
换句话说,即便二胎政策推行若干年后,假若我们,新生一代身上的坏毛病可能更多,,他们就越可能是名副其实的「垮掉的一代」,而不仅仅个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家规首先要给成年人立规矩,才谈得上约束孩子。
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实际上是成年家庭成员没有自律精神的写照。就一个家庭来说,孩子一次能看多长时间的动画片,孩子的礼貌问题,孩子的玩具数量,孩子的自私问题,关键是需要家长们把握好度的问题。
无限制地迎合孩子,唯恐孩子不高兴。这种赎罪式的家庭教育,最终会把孩子的欲望给无限制地膨胀起来。
孩子的欲望没有穷尽,家庭的供给则有限度。这样,难免让一些孩子为满足个人的欲望而危害社会。
在历史上,中国的家庭文化也颇有建树。至少,近现代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就是例证。
现在不少父母在科学哺育孩子父母用心多,对孩子言行的限制方面用力不足,导致走门串户的时候, 央视在春节期间推出家风的采访,只是外围的同题发问。这样的话题,涉及了问题的皮毛,远未触及问题的要害。
希望家规建设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搞了个调查,主要就是问采访对象的家风家规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选题非常接地气,有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节日期间播出这样的节目可谓是从小处着眼挖掘 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家风家规的角度来传播、传承 我们的文化,对年轻一代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
谈起家风家规, 我们家也有很好的传承 。 我们老家地处苏北徐州地区的农村,从民国时期起就从山东曹县境内迁居至此,一直以来几代人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 。
我因为是 家族中的所谓“长子长孙”,所以从小时候起就没少听过爷爷和父亲的教诲,他们总是告诉我说:“做人要有责任心,要勤劳致富,忠厚传家 。”或许是耳濡目染吧,我从小学习就刻苦努力,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也兢兢业业,到如今已经在北京生活近20年,事业算是小有成就;特别是平时为人处世,我一向真诚、直爽,与人为善,人际关系一直很好 。
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我也一直牢记家人的教诲,不遗余力的帮助弟地、堂弟、堂妹们,现如今他们的生活、工作都越来越好,让我这个做大哥也挺有成就感 。实际上不光我自己如此,家里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有这样的观念,我想这和 我们家的家风、家规的熏陶不无关系,和整个大家庭的教育分离不开 。
昨天晚上我到弟弟家吃饭,不经意间和弟媳妇也聊了这个话题 。 弟妹说在她们老家,家风也是很鲜明的 。
弟妹老家在安徽岳西,她们家在当地也是望族,人数不少,年轻一辈或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或是在当地做生意,整个 家族的生活也是红红火火 。 弟妹说,她父亲经常告诉她,她们家的家风家规是“穷莫忘读书,富莫忘养猪”,意思是家里的人都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
我觉得这个家训也挺有意思,反应了这么多年来她们家的一种文化传承 。说实话, 弟妹嫁给我弟弟也有好几年了,从她身上的确能看到他们 家族文化的影响 。
一个人成长,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这里面家风家规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如今 我们家也有了下一代--弟弟家的小宝宝出生两个月了—我觉得她长大的过程中,也肯定会受到 我们家和 弟妹家家风的影响—能让下一代健康成长成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心愿吧 。
家风也好,家规也好,我觉得都是一个 家族、一个家庭生活经验的总结,是 家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这里面大。
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压有才华的官员,很多有识志士被关进牢里。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有一位少年名叫陈藩,从小立有大志,决心长大后为国效力,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他独自住在一个小院里,每天闭门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连自己的庭院和房间都懒得收拾。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看他。见陈藩住的房间乱七八糟的,薛勤不禁皱起眉头问:“年轻人,为什么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再接待客人?”陈藩昂起头,不以为然地回答:“男子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的小事?”薛勤虽然为陈藩年少就有澄清天下之志感到敬佩,但他很不赞同不爱整洁的理由,反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藩一时无言以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他明白了凡事要从小处做起,懂得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后来,陈藩在朝廷做了官,历任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被世人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