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移居长信宫,悄然隐退在淡柳丽花之中。每天天刚蒙蒙亮,长信宫门打开,她便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扫地,生活刻板而单调。听到远处昭阳宫里传来欢乐的喧哗声,而自己只有与身影为伴,孤寂中无人问津。她在诗中自比秋扇,
感叹道: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用洁白的细绢剪裁的团扇,天热时与主人形影相随;凉秋时节,则被弃置箱中。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
诗赏析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班婕妤自知如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宠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都与她毫不相干了。她心如止水,形同槁木,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间以涂涂写写,以抒发心中的感慨,再无任何所求。如此,班婕妤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写作,也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
班婕妤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诗从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自己爱惜羽毛,而摒绝繁华,效法古代贞女烈妇,甘愿幽居长信宫中,孤灯孑影,房寒风冷,想起旧日与汉成帝的恩爱之情,不觉珠泪滴零,令人肝肠寸断。一个接一个的白昼,一个接一个的夜晚,无情地把她的花样的年华吞掉了。最后她写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埋骨故乡的松柏树下,饱含无限的凄怆情怀,使人不忍卒读。又过了11年,即在绥和二年三月,汉成帝驾崩于未央宫。汉成帝死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伴着冢形碑影,又孤独地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时年约40余岁,葬于延陵。
苏东坡画扇断案的故事
苏东坡被贬到杭州作通判的第二年,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居士安顿好家眷,抽空在官邸后院亲自设计和布置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花园。院子左侧是一片秀竹,一泓清流环绕竹林,穿院而过。小桥旁,一个可览西湖全景的诗画亭,突兀假山石上……
初秋的一天,菊花初放,金风送爽,苏东坡身着鹤巾青衫,正在亭上宴请诗友。酒过三巡,有人提议大家作诗助兴,这主意正合东坡心意,等家人取来文房四宝,东坡趁着酒兴首先挽袖举笔挥诗一首:“团扇经秋似败落,一时用舍非吾子,丹青仿佛旧松萝,举世炎时奈尔何!”写至一半,突然传来一阵鼓声,家人禀报:外面有人击鼓告状。东坡和诗友深感扫兴。但东坡转念一想,老百姓是他的衣食父母,公事胜于私事,于是他向客人拱手致歉后,立即穿上官府开堂审案。
告状人叫吴小乙,在杭州城内开一家小店,以卖绸为生。状纸就上写着:“去年冬天,张二来我店租十丈白绢,合价二万,说好半年还清,到现在已近一年,分文未付,小人几次讨帐,他却一再推托,企图赖帐。”
东坡看过状纸,命差人传张二上堂,当面对质。一会儿,张二在女婿王新搀扶下,被带上了公堂。东坡问张二:“吴小乙告你赖帐不还,可是实情?”这张二面黄饥瘦,这几天正发着高烧,连讲话也十分困难,只好由他的女婿代言。
王新答道:“小人岳父家住西湖边,世代以制扇为生,岳父与吴家交往多年,制扇白绢都从吴家进货。过去一直讲信用,按期还钱,谁知今年做的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岳父生病多日,因无钱医治,只好在家等死,哪里有钱还债?”说罢泪如泉涌,听王新一番诉说,苏东坡又见张二翁婿衣衫破旧,言谈举止厚道老实,不像市侩奸猾之人,心中十分同情,他暗自思忖,借帐还钱,古之通理,可眼下张二贫病交加,不能再去逼他。
半晌,苏东坡对吴小乙说:“张二扇子卖不掉,无钱还帐,并非故意赖帐,你再宽容几日,待他有钱再还不迟。”一听这话,吴小乙急了,忙说:“大人,小人和张二相处甚好,这次讨债也是万般无奈啊!只因年前老父去世出殡花钱过多,店铺亏空,没有这两万块钱作周转金,只好关门。”苏东坡听了心情十分沉重,一个店铺面临倒闭,凭理要帐,一个一贫如洗,无钱还债。不知如何是好了,他双目微闭,无意中看到桌上那支从后院带来的毛笔,眼睛一亮,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他一边吩咐吴小乙在堂下等候,一边命王新速去家中取30把白绢扇来。听苏东坡这样吩咐,吴小乙、王新和差人都感到奇怪,苏东坡也不解释。等王新拿来扇子,他便带着扇子回到后花园。
院里的宾客一见主人来了,急切的打问刚才的案情,苏东坡将情况叙述一番,然后拱手到:“此案到现在还悬而未决,还得有劳各位帮忙。”说着把带来的扇子分发给大家。请宾客们在扇子上题诗作画,他先挥毫画了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并把前面提到的那首“扇”诗写在上面,客人们纷纷动笔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写(画)在扇面,不到一个时辰大功告层。苏东坡谢过大家,把扇子交给王新,要他立刻上街卖扇。只半个时辰,30把扇子被抢购一空,每柄买大钱一千,共计3万。苏东坡命王新,把其中2万还给吴小乙,剩下的1万给张二治病,王新和吴小乙再三向救命人叩头,一件难办的案子就这样被苏东坡轻易的了结。
“东坡画扇结案”的故事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杭城的大街小巷。由于张二膝下无子且只有一个女儿,张二死后王新继承岳父遗志,决心重振扇业。在苏东坡的帮助下,不断请社会名流在扇上写诗作画,开创了杭州在扇面作书画之风气。
中国扇子文化的演变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王星记扇业的前身杭州王星记扇庄,由王星斋夫妇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其时,杭州王星记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浙江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并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为此,记者采访了王星记扇业的制扇专家。
扇子的分类
据了解,扇子的种类很多,按照材质可以分为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按扇子的功能分类,则可分为檀香扇、团扇、挂扇、绸舞扇、广告扇等。
而黑纸扇是“雅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纸扇,它以柿汁涂抹扇面,色泽乌黑,制成这样的一把扇子从头到尾需要86道工序。
扇子的用途
专家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已经不是那种传统的用来煽风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在逐渐增多,比如说广告扇,厂家可以在扇面上画上自己的产品,写上产品的功能;同样的还有旅游扇,风景区的地图或者主要景点都可以被印在扇子上。这两种扇子都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另外,扇子目前正在逐渐向艺术品和收藏品转化。这正是因为它汇集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戏曲中的书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
扇子和名人
“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了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古到今很多制作扇子的厂家都可以订制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饰演《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时,手里拿的那把黑纸花扇,便是王星记为他特制的真金贴花扇。”由于扇子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追溯扇子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因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
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煽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
1、因为古代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低,只有父姓,出嫁后再冠夫姓,因此史料没有相关记载。
2、人物简介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楼烦人,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
3、原文
古兴
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白发沾黄泥,遗骸集乌鸱。
机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风吹钓竿折,鱼跃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陂。唯留扁舟影,系在长江湄。
突兀枯松枝,悠扬女萝丝。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遍观今时人,举世皆尔为。将军死重围,汉卒犹争驰。
百马同一衔,万轮同一规。名与身孰亲,君子宜固思。
团扇,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又称为纨扇、绢宫扇、合欢扇等,是汉代妃嫔仕女的装饰品。
到后来,团扇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和指代,如唐代王建说“团扇, 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樵悴三年,谁复商S 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班婕妤(约前48—2年),楼烦(今山西 宁武)人,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 班婕妤曾是 汉成帝最宠爱的王妃,赵飞燕姊妹入宫后,逐 渐受到冷落。
为了免遭赵飞燕姊妹的打压、排 挤,班婕妤主动请求到长信宫供奉太后,晨昏 诵经礼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寿,开始了刻板而 单调的生活。听到从昭阳宫里传来的欢声笑 语,而自己只有与孤灯寒食相伴,每次想到飞 过的乌鸦身上或许还带有昭阳殿的日影,不免 触景伤情。
她闲暇时作诗赋以自伤悼,借以消 磨时光。她在诗中自比秋扇,感叹道:“常恐 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 道绝。”用洁白的细绢剪裁而成的团扇,在炎热的夏季与主人形影相随。
凉秋时节,就被弃 置在箱中。班婕妤觉得自己仿佛秋天被弃的扇 子,孤寂中无人问津。
后世就以“秋凉团扇” 用作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班婕 妤晚年凄凉,汉成帝死后,她要求到成帝陵 守墓以终其生。
伴着冢形碑影,班婕妤又孤独 地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时年约四十多 岁,后葬于延陵。 唐诗中有吟咏班婕妤或团扇的诗句,如李 益《宫怨》诗云“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 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 —夜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云:“奉帚平明金殿 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也描绘了班婕妤当年 班婕妤 的苦闷心境。
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中国人用扇,包括所有的文字记载中只要提到扇子,都是指团扇。到了北宋之后,折扇被传入中国,并被国人加以改造,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折扇。
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截自“盛风苏扇”网《团扇的历史起源》
出自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诗《怨歌行》(《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此诗的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写纨扇素质之美就好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以喻中套喻的表现手法暗示了自己出身名门,具有大家闺秀的纯美品质和高尚气节,渴望美好的爱情和盼望团圆的热望。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可当凉风吹走了炎热,团扇也将被弃置在竹箱里。
团扇
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
圆形或近似圆形,柄不长,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中国团扇一般在扇面画上仕女图。日本通常用在艺伎表演时,古代日本有用其作为族徽。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 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时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 、盂兰盆节 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
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团扇与居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商人开始以团扇为商品在市场出售。这就更加促进了团扇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银制团扇,用丝绸制的团扇,团扇变得极为讲究。从而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众所周知,“江户之华”有火灾一项,为避免火灾的发生,过去人们迷信,在门口挂起一把团扇,便可免除火灾。
1、于两汉兴起。从历史考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西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进入宫中之前,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班婕妤摇扇时,每逢秋风起,都会使用团扇比作自己,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在这个历史阶段,团扇与女子之间多就开始产生紧密的联系,也为后续的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幽怨埋下了伏笔,在文人骚客笔下,团扇也逐步发展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艺术象征。
2、于两晋隋唐逐步演变。在晋朝,随着三国时期战乱的结束,士大夫阶层重新成为社会上的上流阶层,团扇作为身份的象征之一,开始重新兴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在晋朝,更是有权臣王珉使用团扇与嫂婢传情的故事,在东窗事发之后,嫂婢更是创作了《团扇郎歌》作为传情的诗词,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情歌之一,时至今日,该诗词也是象征美好爱情的经典诗词。可以看出,团扇在文学发展史上,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意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1、题扇桥
《晋书王羲之传》记有:“尝在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云: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将笔抛进笔飞弄,人躲进躲婆弄,现该二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从此该桥改名为“题扇桥”。
相传和晋代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有关。每次从宅第出来途经蕺山街走上小桥,王羲之总看见有位老婆婆在桥头摆小摊卖六角扇,但买的人却很少。有一天,王羲之又过小桥,见婆婆守着扇摊,一脸愁容,顿生恻隐之心,所以提笔在她的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
老婆婆看到了,脸上立刻露出了愤怒的神色。王羲之笑着对她说,你只要对人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子必能卖出百钱的好价格。老婆婆将信将疑,按照王羲之的嘱咐卖扇。
不一会儿,由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便被行人抢购一空了,有的甚至还多给了一些钱,老婆婆高兴得嘴巴也合不拢了。从此以后,这座桥就被称为题扇桥了。
2、班婕妤《团扇歌》
班婕妤名班姬,楼烦(今山西宁武)人。西汉女文学家。班固祖姑。少有才学,善辞赋,成帝时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故后人称为班婕妤(又作倢伃)。
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伤悼宫庭生活之郁郁之情。文辞哀怨动人。
《怨歌行》亦名《团扇歌》,是一首五言诗,以用则“出入怀君袖”,不用则“弃捐箧笥中”之合欢扇喻女子之凄惨命运。凄切感人。从字面看,本文似是一首题咏扇子的咏物诗。然否,虽句句不离扇,却字字不离人,寓情于物,委婉地写出了一位薄命女子的怨情。
3、朱念慈
朱念慈,(1922-2004)浙江嘉善人。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扇面书法家,擅长于真金扇面书法,醉心于甲骨、篆、正、草体的千字文、回体文等扇面创作。
1956年开始从事扇面书法工作至今。1984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1988年在中国工艺美术老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历任杭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会会员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代表作有《唐诗万字扇》等。
4、芭蕉扇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用品中,芭蕉扇曾是国人纳凉不可缺少的物品。很多绘画图书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中最经典的是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
一把蒲扇的神奇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和快乐。芭蕉扇在西游记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平顶山,太上老君用来扇火的宝物,被金、银二童盗来做法宝,第二次是在金兜山,太上老君用来降服青牛的,第三次是火焰山,铁扇公主的宝扇。
5、诸葛亮 羽扇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诸葛亮“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等记载。宋朝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军师诸葛亮善拿羽扇。
羽扇用鸟类羽毛作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麾众军之事。其初扇羽用十,扇柄刻木象鸟骨,东晋后羽减为八,改为长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扇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念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羽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芭蕉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团扇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