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三山"由来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无诸建冶城、严高建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历史悠久。首先,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已寓居于今平潭县壳丘头。随后,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青铜时期,原始民族部落在闽江下游沿岸的昙石山、黄土仑等地长期定居。其土著居民为"闽人"。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国所败,王族南奔,进入福建与闽族人结合,史称"闽越人"。又传七代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秦时将其降为君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助汉灭楚有功,复封为闽越王,建立闽越国,都东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带创"冶城",至今2200周年。经过晋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唐末五代"十八姓从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中原人与闽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城池不断扩大。晋代修"子城",唐末五代连续筑"罗城"和"夹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这前后6城,奠定了福州城区"三山鼎立、两塔对峙"的传统格局。其次,福州从秦代设闽中郡,而后一直是福建的政治中心。自晋代起屡作郡城、州城,至元朝确立了省城的地位。特别是先后5度建过帝王都,其中古代有闽越国都,闽王王审知王都和宋末、明末的两次临时京都;1933年"福建事变"中,又定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国都。第三,福州从汉代起即有海外贸易。三国吴开始建立造船基地。唐朝,这里与泉州并成为国际贸易港。宋代为全国造船中心。明朝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累次在这里候风、补给、增员,然后扬帆远航。戚继光抗倭,在这里创下光辉业迹。近代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成为中国东南的重要港口。
福州100条地名典故 1、西门­; 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2、双抛桥­; 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3、茶亭­; 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啦! 4、洋头口­; 原来的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5、达道­; 达道取的是“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二字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 6、三叉街­; 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
7、白湖亭­; 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白湖”,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结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8、温泉路­; 温泉路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温泉聚集区了,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 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属,南下进驻福州城。
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 10、道山路­; 道山路因乌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乌山是道教胜地,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
11、南街­; 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主干道,史称“南大街”,简称“南街”。 12、梅坞口­; 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绵延十里,因此得名。
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 13、麦园路­; 麦园路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当然现在也没有了。
14、排尾­; 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附近派兵组成“竹排营”,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思。排尾就是“竹排营”最远的地方。
15、鳌峰洲­; 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后来在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因此得名。
16、高湖­; 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称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17、螺洲­; 因为这里的地形很像一个青螺,加上有一座“螺女庙”,因此得名。
18、浦东­; 前面“洋头口”的解释已经提到了,是“十八洋”中的一洋。 19、洪山桥­; 洪山桥在洪山附近,因此得名。
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洪山古桥历经几次重修,虽已荒废但尚存有桥墩。因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旧时的洪山桥光饼号称全福州最正宗的光饼。
20、高峰桥­; 因附近的高峰桥而得名。高峰桥在湖头街附近,或者说是在西湖附近,目前依然还存在,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21、古三座­; 古三座处于温泉中心地段,曾经有三口相连的浴池,这三口浴池称谓“三座”,加上是古代的,所以叫做“古三座”。
22、仓前­; 仓前意为“盐仓前”,也就是以前存储盐的仓库。 23、龙潭角­; 龙潭角是仓山以前的古渡口,本名“龙潭窟”,相传古代有白龙居住于此地,而且还与四中里面的大庙山上的钓龙台和钓龙井相通。
著名的女神陈靖姑的传说也和此地有关,陈靖姑在此地为普罗大众祈雨,便有了目前依然存在的“陈靖姑祈雨处”。 24、上渡­; 上渡自然也是古渡口,是长久以来的木材集散地,运输闽北来的木材。
现在也变成了建材市场,倒很符合它的历史地位。 25、阳歧­; 阳歧在盖山镇,分为上阳歧和下阳歧,原来是因为此地位于高盖山的南坡,山南称“阳”,因此得名。
这里是著名的翻译家严复的出生地。 26、中亭街­; 我们知道解放大桥的前身是宋朝头陀王法助奉旨建造的“万寿桥”,也就是俗称的“大桥”。
建成后在中洲岛上建了一个亭子叫做“中亭”,后来又在北边筑了一座“泗洲亭”,由于交通方便,很快就形成了繁华的中亭街。 27、苍霞­; 苍霞为苍霞洲,古代是水域,后来淤积成为陆地。
苍霞寓意“仓山的晚霞”,也就是说在这里可以观赏倒映在闽江水中的仓山的晚霞,因此而得名。“苍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
28、五一路­; 五一路始建于1959年,于5月1日正式通车,因此得名。 29、十四桥­; 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创办了福州的第一条公路,此路从水部门、王庄一直到台江万寿桥,沿途共计十四座桥。
十四桥也就是编号最后的一座桥。 30、前屿­; 古代时候是闽江当中的一座岛屿,隋唐之后闽江淤积成为田园,处在“后屿”这个地方的前面,因此叫做“前屿”。
31、鼓山­; 鼓山是福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因为在它的顶峰有一块像鼓一样的巨石,每逢刮风下雨便会发出类似打鼓的声音,所谓的“石鼓名山”就是这个意思。 32、左海公园­; 我们通过左海公园来讲“左海”。
“左”是古时的“东”,“左海”也就是“东海”。这说。
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冶城始,福州地区相继有晋安郡、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等各种名称。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民间俗语:"福州、福州,有福之州"。
福州称"左海" 福州东濒大海,古人以东为左,故称"左海"。福州称"榕城" 城内外郁郁榕荫,名树古木良多。
早在唐代即有榕城之称,宋代太守张伯玉倡植榕树以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柑桔、荔枝、龙眼、橄榄、桂、樟、玉兰、茉莉等名果、名木、名花饮誉华夏。
福州称"三山" 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乌塔两塔对峙,闽江横贯城区,构成"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独特城市格局。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进入新世纪,福州大学正致力于由教学主导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努力把福州大学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型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强校,为我国和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学院设置学校设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至诚学院、阳光学院等21个学院。1个化学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拟自增列专业)、,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3个硕士点(不含拟自增列专业),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即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和工程硕士(含14个工程领域),1个国家重点学科,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全国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3个省级重点学科,61个本科专业。
●办学规模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300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900多名,另有独立建制学院学生7000余名,成人教育学历类学生6000多名。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64000余名。
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校党政领导校党委书记王豫生研究员,校长吴敏生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叶辉玲研究员、林翔研究员,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新民研究员,副校长陈国南教授、房贞政教授、付贤智教授、范更华教授。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300多名,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1700多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7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含双聘院士2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专家32名,闽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6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8名,博士生导师12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名。●科研成果全校现有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分析测试中心,4个省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设计院。
近五年来共承担科技项目235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重大贡献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4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科学实验技术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有903篇,论文收录和引用情况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定在前49至66位。
●对外交流先后与美、英、德、法、日、韩等国家数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与英国赫德福特大学、德国莱法州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与英国Ulster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正在进行。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由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施舟人先生()在校内设立了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
同时充分发挥地处东南沿海,特别是面对台湾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台以及对港、澳地区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并已成为福建省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科技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体系学校目前有怡山校区、上街校区、铜盘校区以及厦门工艺美院校区四个校区,占地5000多亩。
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4亿元;校图书馆藏书146余万册,电子图书70余万册,并引进EI、CA等中外全文数据库近百种;校计算机网作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建省网主节点和福州网络中心,已于1995年11月与国家教科网及INTERNET联网,并免费开放对国内外网络资源的访问。
1.金鸡山
福州晋安区有座山,叫“金鸡山”。据记载开拓于秦代。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是,上八洞大仙李铁拐驾祥云东行,欲同吕纯宾等7位大仙过海。路经邹鲁之邦的福州东关城外的易俗里时,只见有一山冒出一股望气,铁拐子心觉有异,便坠下云头,登山跟踪寻找,只见山峰下面突出一块又长又大的岩石,形似“状元帽”,俗称“金鸡洞”。
他发现了山上有金鸡(雉鸡)成群在这块岩石附近飞翔,“金鸡三唱,天色黎明”。他情不自禁地拄着拐杖在山顶一块状若棋盘巨石上一跺,对周围的山川景色赞不绝口。留连良久,才驾起祥云飞向东海而去。到今,山上还留下李铁拐的脚印及其拐杖拄地的痕迹。这个优美的故事,就是“金鸡山”山名的起因啊!
2.塔头街
福州东门塔头街,原名“抖头街”,这个街名记载了明朝戚家军抗倭卫国的英雄事迹,直至清末民国初期,才改称为“塔头街”。
相传,明世宗嘉靖43年(1564年),倭寇不甘心宁德横屿之役的惨败,又纠合新倭1万多人来犯福州,爱国抗倭名将戚继光奉令赶来剿倭。有一天凌晨,倭寇突然进犯福州城,敌我两军在东关城外遭遇,展开浴血大搏斗。搏斗中,戚军中头队的举旗战士的头被倭寇砍了一刀,抖来抖去血花四溅,而这个战士依然一手高举着戚家军的大旗,向前冲锋;一手挥刀逢倭就砍,连杀了好多个,敌军望之胆战心惊。戚家军的战士在旗手的鼓舞下,奋起追击,杀得倭寇“尸横满城野,血染晋安河”。这次的胜利,为东郊卅六乡村群众争得了多年安宁。当战斗结束时,那个挂头冲锋的举旗战士,其“身”倒在街前,这一带故称抖头街,而其“头”横在另一条街,人谓横头街。
传说,这个举旗的战士,乃姓江,名叫依水,连江县人氏,渔民出身,其父母讨海为生,均遭倭寇杀害,家破人亡,逃生到福州城东门一家店铺当伙计。当戚家军进驻福州后,他毅然从军,担负举旗重任。为了纪念他和戚家军平倭功绩,当地父老把他献身的这条街,命名为“抖头街”,今称“塔头街”。又在晋安河畔,建起一座庙宇“三神殿”,主神乃民族英雄、爱国抗倭名将戚继光等,每逢春秋祭祀。
3.福州春卷
福州春卷,历史悠久,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
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书生名叫陈皓,年方十八,才貌出众。他有一个非常聪明、贤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两人你敬我爱,情投意合。
陈皓有志气,有抱负,读书专心致志,常常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贤惠的阿玉眼看着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里好不难受。为了照顾陈皓,她总是伴随着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给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饭菜。但陈皓读书实在太专心了,经常总是忘记了吃,阿玉只好拿去热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老这样下去,丈夫的身体累垮了,怎么好啊!她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好啊!既能当饭,又能当莱,既省时间,吃起来也方便。陈皓从心里感激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怀,从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饱,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进京赶考,一路上除了带去应试的用品外,携带的干粮,就是妻子特地给他制作的这种食品。
三场试毕,陈皓得中头名状元。红榜一出,他高兴得把自己带来的干粮送给考官先生品尝。先生一吃,赞不绝口,便问陈皓是从哪家名师的饭铺里买的。陈皓笑着告诉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一听,诗兴大发,顿时写诗作文,一时纷纷传闻,并称这干粮为“春卷”。从此,福州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
4.关于祭灶的传说
传说之一
吉庇巷的由来:宋代,福州有个叫郑性之的落魄书生。祭灶时他没有可以祭供的东西,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捡回去作为供品。祭灶时,他写了一首诗:“一只乌骓一条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就道文章不值钱。”后来此人当了高官,曾经欺负他的人在他衣锦还乡时,急忙躲避,三坊七巷中的“吉庇(急避)巷”由此得名。
传说之二
“阿凡提”劈棺材: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郑堂被称为“福州的阿凡提”,传说在祭灶这天,曾被他戏弄的富人给他送了口棺材想让他晦气一下。没想到郑堂把棺材劈开,一块块地丢进火里烧掉,边烧边唱:“郑堂劈棺材,除死(意指一生)无大灾。”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5.福州温泉的传说
传说一是: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龙王龙母看上了东南沿海这块宝地,下凡到今之福州,
简介: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历史故事:
光禄坊拥有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的故居,作家郁达夫流寓福州时,也曾居住于此;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巷中有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作家谢冰心小时候也曾在这里居住过;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是宋代就有的坊巷。据清代的《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时刘涛居此,其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榕城考古略》记载:“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巷内旧有旌孝坊,为旌表明代孝子高惟一而立,当时流传一首诗道:“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黄巷,因西晋永嘉南渡时,固始人黄元方落户于此,故称黄巷。这里是儒林学士荟萃之地,清代时榜眼林枝春、进士陈寿祺、学者梁章钜等人都曾居住于黄巷。;
安民巷,据说唐末黄巢入闽时,曾在巷内广布安民告示,故名安民巷;
吉庇巷。传说,宋代时郑性之高中状元,衣锦还乡,巷中居民因曾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后又以谐音改名为今天的吉庇巷;
南后街,它是三坊七巷的中轴,也是其最主要的商业街。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词、话语的形成与使用,都源于一定的环境、阶层,被赋予一定指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福州的一句俗语话: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过一个叫溜山国的岛国,即现在的马尔代夫。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记载,它一共有三千多个小岛屿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缓散无力,舟至彼处而沉,故行船谨避,不敢近此经过。古传弱水三千,即此处也。”
踏遍天下惊涛骇浪的郑和,对溜山国海面“缓散无力”的海水之说,半信半疑,便派长乐人忠武尉黄参带领一支由极富行船走海经验的福州与长乐水手组成的小分队去探险。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没。幸亏黄参他们水性极好,大多被溜山国的人救上了岸。
现代科学已经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国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现缓散无力现象,是因为该区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屏障,叫作密度跃层。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个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有的甚至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作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较小和较大两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某种外力作用在这种界面上,界面就会因振动而产生波动。这叫内波,也就是所谓的死水。由于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有经验的行船走海人给内波起了一个“看不见的波浪”的别称。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舶的吃水深度时,密度跃层就可能出现死水现象。这时,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较低,原来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进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产生和维持界面的内波上了。所以,船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好像被粘在海水里了。因此在整个帆船时代,死水现象令行船走海人为之变貌失色。
后来,在溜山国人充当向导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才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弱水海域,造访了溜山国。郑和率领舟师向阿拉伯海进军时,原先初闯弱水海域的长乐与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岛国。要等郑和从非洲返航时,再来收编他们。
黄参带领着福州籍与长乐籍的水手们养病溜山国,在当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复了健康。闲得无聊的他们,便四处溜达。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溜山国虽有三千多个岛屿,但一共只有八个岛屿上有人居住。这个八个岛屿分别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来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坞溜。而且这个溜与那个溜之间,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种非常简陋的用椰子皮为索穿成的小船。这八个最后一个字都带“溜”的岛屿,人口稀少,合起来,人口也仅有二千余人。以黄参为首的长乐人和福州人,没有多长时间,就把溜山国的八个带“溜”字的岛屿反复走了许多遍。加上当地没有粮食稻米可餐,一年到头惟鱼虾食之。生活上,极不习惯。直到郑和率领船队从非洲返航,才把他们带回祖国。以至于他们回到福州后,深有感触地说: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于,这是游子的切身感受,至今,这句俗语话还时不时地挂在经常出差与归国探亲的福州人的口头上。后来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当然,今天会讲这句方言俗语的游子,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象这类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极为生动的方言俗语,还有不少存活于民间。而且,每一句类似的俗语话中,大多隐藏着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生动的故事。如果有心人能下点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补罅拾遗,予以整理,那一定会在语言学上成就一番事业。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语言学家的这种神经还没有往这一含金量颇丰的矿藏伸出敏锐的触角。
本人不是语言学家,所以只能试举以上几例,聊作抛砖之举,但愿能引出一些美玉来,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
1、节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是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3、婚俗
福州结婚习俗分为订婚仪式、男方下聘礼、女方回礼、女方置办嫁妆、接亲、吃太平面、铺床、见长辈、酒店设酒宴、回门。“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4、传统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