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兄难弟典故:颍川有个叫陈实(寔)的人,有元方、季方两个儿子,都是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
一次,陈元方的儿子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孝先,二小儿谈论人品问题,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争论得不可开交。 长文和孝先二童僵持不下找祖父陈寔评理,陈寔笑看二孙争论,不期然觉得他们的父亲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于中感叹道:“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 从此,这句感叹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成语,不难领会,原成语的意思是说兄弟皆佳,无可挑剔,并驾齐驱。
但是,这个本指好到“难于做兄,难于做弟”的意思渐渐被人遗忘,大家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这解法同原解恰恰相反,一改形容兄弟都非常优秀的意念,变成了讥讽一对兄弟都同样坏的语义了。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桃花庵歌
[乐府·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被人误解的事例:
镇上有一个少女,有了身孕,父母逼问少女,孩子的父亲是谁。少女被逼无奈,说孩子父亲是附近庙里的一位高僧,孩子出世后,这家人抱着孩子找到了高僧。
高僧只说了一句“ 这样子啊!”便默默地接下孩子。此后,高僧每天抱着孩子挨家挨户讨奶喝。小镇里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高僧被人指指点点,甚至辱骂。
一年后,少女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承认孩子的父亲是另一个人,与高僧无关。 少女及家人惭愧地找到高僧,看到高僧很憔悴,但孩子白白胖胖。 少女满心愧疚。 高僧淡淡地回了一句“ 是这样子啊!”便把小孩还给了少女。
高僧被冤枉名声扫地,却始终不辩解,为什么呢? 高僧说:“出家人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 被人误解于我毫无关系。 能解少女之困,能拯救一个小生命,就是善事。”
感悟:
当被误解时,会花很多的时间去辩白。但没有用。 没人会听, 没人愿意听。人们按自己的所闻、理解做出判别, 每个人其实都很固执。他若理解你,一开始就会理解你,从始至终的理解你, 而不是听你一次辩白而理解。 与其努力而痛苦的试图扭转别人的判别,不如默默承受,给别人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省下辩解的功夫,去实现自身更久远的人生价值。渡人如渡己。 渡已,亦是渡人!
《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处:《史记·卷三十六》:“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婚后他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
咬著奶瓶喂 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一天主人出门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赶回家,狗闻声出来迎接主人。
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 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
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
以为狗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著狗头一劈,
把狗杀死了之后,忽 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
於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
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狗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
口里还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会杀了。
注: 误会是人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
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发生。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
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