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
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13.【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一、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见贤思齐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成:成全;帮助;美:好事。
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四、后生可畏出自于《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是指青年人可以积学成德,值得敬畏。
五、富贵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六、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解释是形容非常快乐,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七、不亦乐乎该词语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八、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指看见了就害怕,表示恐惧。
孔子像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谁恨”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这句话成为儒家人士自以为豪,认为可盖世的格言。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一、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见贤思齐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成:成全;帮助;美:好事。
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四、后生可畏出自于《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是指青年人可以积学成德,值得敬畏。
五、富贵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六、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解释是形容非常快乐,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七、不亦乐乎该词语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八、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指看见了就害怕,表示恐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