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径扬州,遇到故友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全诗如下: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的这首诗醉意尚浓,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的境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于是酬答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情跌宕,沉郁中见豪放,实为酬赠诗中的珍品。
该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因其丰富多义的话语含蕴尤为值得玩味 ,耐千秋万代诗家学人引为同调。中国历代美学向来推崇话语含蕴。
从老子的“恍惚”、“大象无形”,钟嵘的“滋味”到刘勰的“隐秀”,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严羽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到纪晓岚的“兴象天然”,钱钟书的 “所谓空中鸟迹也,亦所谓到岸则不恋筏也”,无一不参透着对“话语含蕴”的认识。西方美学家对“话语含蕴”,也有不同方向的研究。
但丁所指文学的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妙的意义——的叠加可以被认为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话语含蕴;波德莱尔的“象征”,贝尔的“ 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的“符号”,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新批评的“含混”,接受美学的“隐含的读者”等,也都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话语含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那么,什么是话语含蕴呢?“话语含蕴,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反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下简称《酬》诗)一诗的颈联,确有“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不揣冒昧,试解一二。
其一,身世转机说。“沉舟”、“ 病树”是刘禹锡这二十三年——指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径扬州,遇到故友白居易。
酒宴 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全诗如下: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 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 太多。
白居易的这首诗醉意尚浓,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的境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于是酬 答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情跌宕,沉郁中见豪放,实为酬赠诗中的 珍品。该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因其丰富多义的话语含蕴尤为值得玩味 ,耐千秋万代诗家学人引为同调。
中国历代美学向来推崇话语含蕴。从老子的“恍惚”、“大象无 形”,钟嵘的“滋味”到刘勰的“隐秀”,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司空图的“象外 之象”、“景外之景”,严羽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到纪晓岚的“兴象天然”,钱钟书的 “所谓空中鸟迹也,亦所谓到岸则不恋筏也”,无一不参透着对“话语含蕴”的认识。
西方美学家 对“话语含蕴”,也有不同方向的研究。但丁所指文学的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 和奥妙的意义——的叠加可以被认为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话语含蕴;波德莱尔的“象征”,贝尔的“ 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的“符号”,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新批评的“含混”,接受美学 的“隐含的读者”等,也都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话语含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
那么,什么是 话语含蕴呢?“话语含蕴,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反观刘 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下简称《酬》诗)一诗的颈联,确有“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 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不揣冒昧,试解一二。其一,身世转机说。
“沉舟”、“ 病树”是刘禹锡这二十三年——指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出京,至宝历二年(826)回京 的这段时间——远贬异地他乡的自况,“千帆过”、“万木春”则预示了自己即将重施抱负再展鸿 图的远大前程。从全诗的格调来看,首、颔两联尚低沉抑郁,颈、尾两联则一变而为高昂。
相形之 下,乐天的赠诗因仅有同情的哀鸣而不免显得过于单薄,而这首酬诗却由于不菲的气势一泻凌云之 志。所以可以认为,这不是一首颓唐弃世的诗作,而是一首饱含了对美好未来瞩望的颂歌。
果然, 史载刘禹锡此番入京之后,“入朝作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官终检校礼 部尚书。适逢友人的欣喜与壮心不已的情怀,一度成全“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二,抨击政局说。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不平的身世,苦难的遭遇,而以“沉舟侧畔”竞发的“千帆”、“病树前头”争春的“万木”讽喻朝廷正在赏识和重用的那些势利小人,既抒发了自身的愤懑和痛 苦之情,又讽刺了自鸣得意的权贵和昏庸无道、不辨良莠的统治阶级。
与本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 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暗合,与白诗的颔联中“诗称国手徒为尔”、颈联中“满朝官职独蹉 跎”、尾联中“二十三年折太多”等句照应,抒尽对黑暗政治迫害忠良的不平之气。这种不满时政 的宣泄与他先前的两首诗颇得异曲同工之妙。
一首是他贬官十年后被召至京师,游玄都观后所写的 《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 栽。”
该诗以“尽是刘郎去后栽”的“桃千树”影射了新受宠信的权贵,刘禹锡再度获罪遭贬。但 十四年后,他又回京师,痴心不改,复唱一首《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 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好个“今又来”!更为倔强和辛辣的讽刺还在后 头。
由此观之,《酬》诗颈联可作为刘诗一脉贯之的讽喻传统的回响。其三,寄望后生说。
“亦知 合被才名折”,得“才名”者古今几许?“二十三年折太多”,人的一生一共能有几个“二十三年 ”呢?刘禹锡生于772年,卒于842年,805年被贬出京,时年三十三岁,风华正茂,廿三 年后的826年回京时已是风烛残年的暮岁老人,人生大半俱逝矣!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依刘公之见,即使我个人遭 遇了不公和摧残,但历史自有公论,身后自有来者,我未尽的事业犹会得到后来有识之士的继承和 发展的;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难以承受打击、抵抗屈辱,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的缔造 者,他们的势力必将不可阻遏。
我们不能苛求这位饱经风霜的诗人在生命的第五十五个春秋还能一 展雄才大略,但我们不能不为他了无衰老颓废之意的博大胸襟深深折服。历史回复了他一个令人满 意的答案。
其四,朴素唯物说。刘禹锡是因为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后被贬为朗 州司马等职达二十多年之久的。
他政治上的进步见解,源于朴素唯物论的思想,而长期的贬谪不仅 没有改变他的思想,反而加固了他的这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