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杨修(关于杨修的故事?)

杨修(关于杨修的故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7-29 17:51 浏览:10 次

1.关于杨修的故事?

曹操的牛皮杨修的毛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

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

曹操这位白脸奸雄,对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的十分老道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实在高明,虽然颇似猫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阴上十倍。

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的最为详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体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

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些依附在皇权这层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人生悲剧来,历史长河惊涛海量无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陆游、韩愈、李斯••••••等无数文人精英们的雄心壮志,悲哉!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

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掩卷思考,在下还是从这桩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几大困惑与反思来: 一,杨修真的聪明绝顶吗?在下认为,非也!杨修如果真的绝顶聪明,是位讲究韬略、涵养的高级白领谋士,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绝对不会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自己也不会做出些退兵前的准备动作来,此其一;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足够的准确的了解,显然,杨修在这方面判断完全失误,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项上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种判断失误与炫耀欲,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此其二。

综上所述,在下认为杨修并非绝顶聪明,而是喜欢炫耀显示聪明的一种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是大智若愚,是绝不会出现上述重大致命性失误的。在这方面,杨修的修炼明显的欠缺火候,居然为显示炫耀自己的才华和预见的准确,而为此丢了自己的性命,你能说他聪明?其实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好范例。

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普遍的陋习,为此而断送了性命的又何止杨修一人?伴君如伴虎,这最为浅显的古训,杨修可能不会不知道吧。 二、杨修到底该不该杀之?倘若换个角度来思考,即从主帅曹操的角度来分析,就事论事,却是必须该杀,而且杀无赦。

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正为作战失利而忙得焦头乱额,在是否退兵上举起不定,犹豫不决,形同如啃鸡肋,弃之不舍,啃之无肉的两难境地中,当其下达当夜口令时,遂口说出了"鸡肋"二字。杨修根据以往曹操行事习惯规律,推断出曹操此番必定决心退兵后,他便开始在军中散布退兵言论、并私自命士兵收拾行囊,开始做撤退的准备。

在三军统帅尚未正式作出撤退命令之前,其手下幕僚却事先散布退兵信息,并私下做退兵准备,此种极其重大的违反军纪行为,无论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战争状态中,都是绝对不能允许发生的,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涣散军心、瓦解斗志的负面作用,在处于战争状态下,任何军队主帅都会对此不会姑息而心慈手软,均会严加惩处!曹操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杀掉杨修,应属秉公严肃军纪,例行公事而已,倘若换了另。

杨修的典故成语,杨修的典故有哪些,杨修门上写活字的典故

2.杨修的故事?

1、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

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2、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你才思敏捷,而我想了三十里路才明白。"

3、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

4、一天,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

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和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5、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

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修

典故,杨修

3.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故事情节有哪些

1、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

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

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2、一天,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

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和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3、曹操总是担心别人暗杀他,常常吩咐侍卫说:“我在梦里好杀人,我睡觉时,你们都不要靠近我。”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在地,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

曹操跳起来拨剑杀了这个违抗命令的侍从,然后又上床装作继续睡觉。半晌而起,作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假惺惺地追问:“谁杀了我的侍卫?”

别人把实情告诉他,他还痛哭了一声,命人厚葬之。事后,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一语道破。曹操听了更加憎恨杨修。

4、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

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

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5、曹操自从攻打刘备的汉中以来,就一直没能攻下,军队不知道是进还是退。手下来请示军队的口令,曹操看到盘子里的鸡肋,就脱口而出“鸡肋”。

其他人都不明白,只有杨修说:“鸡肋吃了也没有味道,丢弃了又觉得可惜,汉中就是鸡肋,丞相决定要撤军了。”众将士开始撤军,曹操得知后震怒,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4.杨修的轶事典故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

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jiù)’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几句,案《后汉书.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考曹娥碑碑文有“上虞县令度尚字博平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撰”的字样,上虞,县名,秦始皇二十五年置,古隶会稽郡。所以这个碑是在会稽,又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载:“曹娥庙在十都曹娥江西岸,旧在江东,属上虞,后以风潮啮坏,移置今处,隶会稽”,所以这个碑是在绍兴上虞,曹操一生没有过江南,可以很明确地推断这个事情是纯粹虚构的。

或许罗贯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他的《三国演义》里将这个事情演化到是曹操过蓝田的蔡文姬家里,看见了碑文的拓本来掩盖这个明显的纰漏,也算是用心良苦。另外说句题外话,曹娥碑尚存,我曾经去看过,不过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立的碑早已散失。

后来在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也曾经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

而现存的曹娥碑系在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女婿蔡卞重书的。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我国书法史上较高的地位,由于已历千年,所以可称是弥足珍贵。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蓥(jī)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

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

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cuījué),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

便去。杨见,即令坏之。

既 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杨德祖(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

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

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5.求杨修的故事!谁知道

杨修简介——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时年44岁。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而曹植更屡次写信给他。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证,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杨修之死,曹操虽赠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但他亦万分痛惜。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杨修 阔的故事

三国时的才子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是一位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无论从命理或者他的聪慧来看,他都应飞黄腾达,但是实际上他最终还是被曹操斩了头:

1、曹操差人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花园,建成他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许多人看了都不知其意。杨修却看破了其中的隐意,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阔耳。”曹操嫌门太阔了。于是,人们再筑围墙,改造妥当,曹操再来看,很高兴,问这是谁知道了我的用意的?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嘴上赞扬杨修,内心里已是很忌讳他了。

2、一天,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和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3、曹操总是担心别人暗杀他,常常吩咐侍卫说:“我在梦里好杀人,我睡觉时,你们都不要靠近我。”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在地,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跳起来拨剑杀了这个违抗命令的侍从,然后又上床装作继续睡觉。半晌而起,作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假惺惺地追问:“谁杀了我的侍卫?”别人把实情告诉他,他还痛哭了一声,命人厚葬之。事后,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一语道破。曹操听了更加憎恨杨修。

4、曹操的三子曹植很欣赏杨修的才能,常常邀杨修谈天论地。有一次曹操想试试自己两个儿子的才干,杨修却暗中为曹植作答案,结果曹植总是对曹操的提问对答如流,曹操便有些怀疑,这时曹丕买通弟弟身边的人,把杨修作的答案偷给了曹操,曹操大怒,说:“这个匹夫竟敢欺骗我。”从此有了杀掉杨修之心。

很快,机会来了。刘备亲率大军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候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个号令传下去。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候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有人说杨修是绝顶聪明之人,郑博士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如果真的是聪明过人,他就应该知晓“才不盖主”的命理原则,违背命理学上的辩证法之原理的人只能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

显然,曹操用字谜来考众人,自然是希望有人能解释,但决不是希望有人一下子就给点破了,否则曹操的才能就不突出了,杨修正是犯了“急”字忌。那盒酥饼只能由曹操分给每人一口,以示亲切关怀,而不是让每人自己去分一口,即使现在也是官场文的禁讳。杨修犯了“讳”字忌。他出尽风头,曹操还能英明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既然是自己的隐私,就不希望别人知道。杨修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点破了曹操的隐私,因而犯了第三个错误。一个人的隐私被点破后,这个人的心理安全感就没有了。那么,他失去的安全感就只好由点破的人来负责了,所以要“灭口”。

杨修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介入宫廷的王位秘事总。历来皇帝选太子都伴随险恶的斗争,只有皇族内部的人才能参与。杨修作为位置很低的人参与其中就是违背了命理学上的辩证法,只能死路一条了。

6.关于杨修的故事

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7.杨修的故事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

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

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

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

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

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

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

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忄享)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忄享)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悖。(忄享)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忄享)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更多。

8.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哪些

一、事件:

1、阔门事件:

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2、一合酥事件:

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3、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著聪明去揭发曹操。

4、吴质事件:

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5、邺门事件:

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6、答教事件:

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曹操见了,已有杀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二、杨修之死:

杨修的死,是他与曹操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但若至此戛然而止,原不免令人感到突兀。于是接下去作者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后,连续叙写了六件事,在交代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杨修轻率的性格特征。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们逗智,而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谜底,这委实是不知趣。第二件事,杨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曹操的“一盒酥”给分吃了,这说明他目中无主,过于自恃。第三件事,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露其故装洋蒜,虽是处于正义,但也很不策略。第四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上台,杨修极力投曹操所好,密告曹丕用筐装人入府,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诬害他人之嫌。第五件事,唆使曹植立杀门吏,又被人告,说明办事欠稳慎。第六件事,暗教曹植作答,答稿竟被人偷走,落得个欺王之名,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正因为他平生养成了这么一个好为人师、狂妄轻率的习惯,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他都是放纵不羁,无所顾忌,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9.谁能告诉我关于杨修的故事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

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

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

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

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

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

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杨修的典故

相关推荐:
  • 程的诗句典故(有程字开头的诗句吗)
  • 盗拓典故(盗跖之故事)
  • 外饰(桃木如意的典故和历史,比如龙凤如意,九龙如意,人生如意等各自)
  • 知明(自知之明的典故)
  • 生育典故(生育的典故)
上一篇:郑春生的经典微信说说(伤感的末尾、幸福了你和我。) 下一篇:中度宫颈糜烂女性应(中度宫颈糜烂注意事项有哪些)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油条的来历典故(炸油条的来历)
爱上我的白马王子
对慈善的热爱
国际象棋典故(国际象棋的传说是什么)
贤文典故(古今贤文有哪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