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庄周梦蝶 小和尚向禅师请教快乐之事,禅师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黄昏,庄周一个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他必需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私生活状态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地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
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的土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奇斗艳,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过来,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
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很长时间以后,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
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禅师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忧愁呢?”小和尚听完禅师的话,终于明白了快乐的道理。
点评:“快乐是灵魂的事情,一个人快乐与否,其关健取决于灵魂的内在态度。哲学家对于幸福的定义是,肉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2 自身宝藏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们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行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的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们,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妄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点评“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
我们可千万不要自甘堕落,信不信与你,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 3 四个老婆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子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它永远跟随你。
5 学会等待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做什么事都急躁不安。有一次他与情人约会,去的太早,姑娘还没来,他站在大树下面长吁短叹:“为什么连约会都要等待呢?做什么事都让人开心!”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神仙出现在他的面前,给了他一个钟表,,说:“当你想要时间变快的时候只要拨动钟表,就可以事如所愿。”
小伙子高兴极了,他把钟表向前拨动了一小格,情人马上出现在了眼前。他想:“如果现在就能结婚就更好了。”
于是他又转动了钟表,婚礼上,他和情人并肩而坐,悠扬的音乐和醉人的美酒都出现了。 他又想:“现在如果就是洞房花烛夜多好呀!”于是他又转动了钟表,屋子里就只剩下了他们两个人。
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于是不停地拨钟表,得到了房子,吵闹的孩子,还有树上丰硕的果实……时间飞快地过去了,生命很快就要走到尽头了。弥留之际,他开始后悔自己以前做任何事都那么急切,还没有认真享受生活,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他一定可以。
心志专一,事有所成
年轻时的慧远禅师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极爱抽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坐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慧远禅师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那人分开以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会让人感到很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于是,慧远禅师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向老师索要过冬的寒衣。信写完后,他托人骑快马送到老师那里。
但是,信寄出去很长时间了,当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时,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于是,慧远禅师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过了不久,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当时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这时,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就很有可能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
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了禅宗高僧。
格言上有的是 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
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三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
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 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
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四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
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
“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
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
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佛学故事 鹊替哺 从前在大慈山的南方,流传着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据说当时有两只燕鹊,它们依附于圆拱型的大木上筑巢。不久之后,两只燕鹊分别在自己的鸟巢里产下了下一代,和乐的生活着。
但是好景不常,小燕鹊在鸟巢因为饥饿而不断啁啾叫着。原来,燕鹊妈妈早就被鸷鸟抓走了! 这时候,比邻而居的燕鹊正在照顾自己的小宝贝。
当它听到无依的小燕鹊正可怜的号叫,顿时燃起母爱之心,便将邻居的小燕鹊带回家,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的养育哺喂。 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环境。
但是当我们仰望天际,燕子们总是会成群结队,行列有序的行动,似乎它们深谙团结凝聚力量、友爱战胜危机之道。假如我们在生活中能多关心人群,并且将心比心,常积阴德,广结善缘,世界总有一日能臻真善美之境。
龟衔树 听说以前有个侯爷名为孔愉,他的墓碑位于城下,周围有古木数株环绕着,这些古木都坚固如石。 有位年长的老者叙述着他所知道的:“在从前侯爷孔愉往生之后,便立墓在于此地,也不知是何原因?之间就有许多乌龟衔着巢木来种植在此,而这几棵树到至今尚存在着,人们就取名这树为‘龟衔树’,在这古木旁边的溪便称为‘龟溪’,而溪上的桥自然而然就被取名为‘龟回桥’了。”
孔愉生前曾经经过吴兴的余不亭,乍见路旁有人提笼卖龟,便买下而放于溪中,龟一直反顾视愉,深表感激,故于愉死后衔巢木植于墓旁,以志谢枕。 平望镇犬 唐熙元年,吴江县平望镇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安徽有一商人来到平望镇,路过一间专卖香肉的店。正巧的是,他看见老板以绳缚绑一只犬,准备烹杀。
商人见到老板残酷及犬可怜的模样,一时慈悲心起,便希望以银钱四两买了这只犬,希望老板能放了它。商人救了犬之后,便将犬放生。
不料此犬不但不离开,还一直跟着商人,并且一同上了舟船。当船行至一偏僻之处,出现强盗数人,打算抢夺商人钱财,再让船沉于河中。
商人请求强盗留其全尸,强盗就把商人倒置装入大袋,束起袋口掷入河中,带着商人的钱财离开船,只留下无助的犬在船上。不一会儿,终于出现另一艘般,犬大声的吠号,像是呼喊求救般。
接着犬又跳入水中,口中奋力的衔着装商人的大袋子。众人将袋子打开,惊见竟是个人,便赶紧急救闹人直到他苏醒。
商人醒来向从细诉原委,还着急的想上报官府,希望能赶快擒拿香肉店主人。原来当他仔细回想之后,发现这些强盗似曾相识,竟然是香肉店中食卖犬的人!后来这只犬还跟着商人上公堂,为商人出庭作证呢!这些强盗终于被绳之以法,处以死刑! 杨褒犬 杨褒,庐江县人。
有一次,他到亲戚家作客。杨褒的亲戚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粮食招待他,准备将家中的惟一忠犬宰杀烹调,用以宴请。
正当其亲戚要宰杀犬时,犬双只跪地,泪眼汩汩地看着杨褒,杨褒见犬如此可怜,不忍心看着亲戚杀害他,央求亲戚刀下留情。后来,他的亲戚还将这只犬送给杨褒,犬就一直随侍在身边。
后来,杨褒的妻子背着他有不忠的行为,杨褒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丝毫未警觉妻子正串通奸夫来谋害他。有一天,杨褒在夕阳西下时喝的酩酊大醉回家,他的妻子见有机可趁,招来奸夫想杀害熟睡的丈夫。
等奸夫一到杨家,刚越过门槛,犬就凶恶的冲出狠狠咬着奸夫的脚不放,杨褒之妻原想救奸夫,却也被犬狠咬了一口,两个人被犬吓的大呼小叫,伤痕累累。杨褒被房内的吵闹声惊醒,以为有贼侵入,不知所措的大喊捉贼,这时邻居们都带着刀棍赶来察看,进入杨家搜查。
杨褒的妻子与奸夫因为太过紧张,不小心失手把刀掉落在地上,众人闻声揪出原凶,两人束手就缚被移送县府查办,经审问后终于据实招罪伏法。 蚁啮械 富阳县董昭之,有一次乘船渡钱塘江。
当船行至中游时,见一只蚂蚁倚附着漂流的短芦慌张的仓皇环绕。董生心起“这只蚂蚁大概是怕死吧!”于是伸手想摘起短芦,却听到船上的人说:“这是一种毒蚁啊,如果是我,一定将它踏杀算了。”
董生听了更加不忍心,拿起绳子将短芦系于船上,等到靠岸了再将蚂蚁放走。后来,董生夜梦,梦中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带着一百多个人来道谢,对着他说:“我是蚁王,那天我不慎坠入海中,多亏你救了我,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日后若有急事或困难,请告诉我,我一定相助。”
数十年后,董生的家乡强盗横行,董生却被诬陷为盗首,于杭州锒铛入狱。忽然间,他起了蚁王的梦,于是想到一个办法,随手抓了两三只蚂蚁,放在手中念念有词,再放走它们。
到了晚上,董生竟然真的再次梦见黑衣人。黑衣人对他说:“你可以先投奔到余杭的深山中。
再过不久你就能脱离刑具的束缚。后来他从狱中逃出,乘船渡江到余杭的深山中,突然听闻天下大行赦免令,果真重获自由。
万物皆有情,况且天理昭昭,上天绝不会藐视行善之人。就像董生因为有慈悲心,连渺小的蚂蚁都不忍杀害,虽然是举手之劳的动作与心念,就已经种下日后无量的福田。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日就该时时广植心田,多行善事,否则灾祸或业报来临时才猛然惊醒,就后悔莫及啊! 犬救火一 这是晋朝太和中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陵县杨生畜有一犬,伴随杨生已。
1、神秀与慧能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 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 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3、只因绳未断 民国初年,有自恃聪明的年轻农夫在村里闲逛时,偶然看到一头疯牛被人用粗绳拴在树上,似乎很痛苦。
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旁边的寺庙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试探一下。 入庙后,见僧人正在树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个招呼,并依刚才所见随口问道: “阿弥驼佛!为何团团转?” 没想到僧人头也没抬,依然入定模样,口中却念念有词: “阿弥驼佛!只因绳未断。”
农夫大惊,忙问道:“大师怎么知道我在问什么?” “我并不知道你在询问何事。”僧人摇头说。
“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晕头涨脑团团转的,无论人神鬼畜,都是被什么东西羁绊住了,不是绳子绞索,就是名利贪欲。” 农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
他嘟囔说:“大师,我说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树上,所以团团转。” “万事一理。
你说的是牛,我说的是万有。”大师睁开眼,微微笑道。
“不论是牛,还是人,只要有所执着,便犹如上了套,团团转就是必然的了。所执的东西越贪婪荒诞,团团转的程度就越深。
如此下去,牛会成疯牛,人会成疯狗,最终堕至阿鼻地狱。如此而已。”
“哦,大师,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脱呢?”农夫变得谦恭了,小声说道。
僧人站了起来,轻咳一声道:“阿弥驼佛,解脱之道很简单。《西游记》世人皆知,里面有“悟净”、“八戒”、“悟空”三位师兄弟,而悟空本领最高,那不就告诉你解脱之道么?” “先要诚心向善,涤除妄念,让心境变得一尘不染;然后要戒除恶习,有所不为;再后才可以了悟万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个无贪无欲的灵魂啊。”
僧人也不管农夫是否能听懂了,继续说。 年轻的农夫呆了,他原来看《西游记》只看个热闹,岂知其中竟有这么高深的佛理!此时,他脑子里想着树下那头牛,仿佛看到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鬼魂。
“我且问你。”农夫耳边响起僧人的话语,“我知道你们叫我们‘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么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请大师赐教。”
农人赶紧说。 “和尚、僧都是外来梵语,和尚就是‘亲老师’,僧就是‘清净、干净的人’,所以想不团团转,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脱。
你到底要佛还是道啊……诗经.仙吟陈年旧事:天山之土造剑,是耶,非野,小童掩嘴笑也,苟且,苟且。
对呼,错否。不解其意,起雾归去,呵,入九宵也,呵,入九宵也。
、、、、、、、庄子.蝶梦濠梁风声水起,鱼跃升琪.世间万物皆在意,清幽蝶澈梦朝夕.翔空苍翼,曰其喜矣.自觉禽乐生计奕,尔非黄雀安晓晰.(注:下阕黄雀本是为鱼,因前文有鱼,故改为黄雀,九天玄女十三天外灵宫悬,一女着素翔九天。天庭众神皆仰看,只因其是上上仙。
、、、、、、、、农家风吹杨柳遍桃花,瑶池相隔是农家。逍遥不把桃源羡,安乐一世何求它。
1 山顶大笑-药山惟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当时平分禅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学生。
药山本来是石头希迁的学生,一天,药山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义,我还粗略领会一点。禅门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我实在没有弄明白,请师父为我指点。
"石头希迁:"这样不对,不这样也不对,这样不这样总是不对,你怎么办?"药山不知所措。石头希迁:"你的因缘不在这里,还是到马大师那儿去吧。
"药山惟严禀受师命,恭敬地去礼拜马祖道一禅师。还是那些提问。
马祖道一:"我有时教它扬眉眨眼,有时不教它扬眉眨眼,有时扬眉眨眼的是它,有时扬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么理解它?"药山听了恍然大悟,便向马祖礼拜。
马祖道一:"你见到了什么道理,就行礼拜谢?"药山惟严:"我在石头希迁老师那里,就好比蚊子叮铁牛,不得其门。"马祖道一:"既然这样领悟了,就得好好护持。
"有一天,药山惟严在禅坐,石头禅师见后便问:"你在这里干什么?"惟严答到"什么也不干。"石头说:"这样就是闲坐了。
"惟严说:"如果是闲坐,就有所作为了。"石头又问:"你说什么都不干,到底不干什么呢?"惟严答道:"千圣不识。
"一次,惟严禅师在坐禅,僧人问他:"师父,你坐着呆呆地思量什么?"禅师回答:"思量这个不思量。"僧人不解地问:"不思量的怎么思量?"惟严说:"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严禅师登山散步,忽然云雾散开,月亮露出了身影,禅师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传到了周围十几里外还听得到。
第二天早晨有人来问,僧徒们说:"昨夜和尚在山顶大笑。"刺史李翱听说此事,为药山惟严赋诗一首: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2 禅宗公案:圣谛第一义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
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自己还披袈裟上座讲《放光般若经》,人称佛心天子。所以达摩第一个去看他。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曰:廓然无圣!梁武帝一见达摩,就把这教下最玄妙的极则问题提出来问:圣谛第一义是怎么一回事?考考达摩。哪知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圣、真、俗的圈缋,到大宗师手里,轻轻一捏,便粉碎无余。
达摩应声答道:“廓然无圣!”我们如在这句话下荐得,便归家稳坐,饥来吃饭,倦来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这里分是分非,说长道短了。“廓然”,就象虚空一样辽阔,广大无边,清虚灵明,不动不摇。
这是暗示我们的心性犹如虚空一样,辽阔虚明,清空廓彻。“无圣”,既然象虚空一样的灵明廓彻,一样也没有,当然没有圣,也没有凡了。
但须注意,虽然一切没有,这知道没有的是谁?达摩大师把这无法形容、比拟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盘托出给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把瞎子看。
武帝只知持论教义,说凡道圣而不明心性。不知道这说无的是谁,道有的又是谁,而当面错过。
禅师家犹如善舞太阿剑的能手,轻轻一挥,就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等等葛藤,齐根斩断,直下指点你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迷于声色而不识,果能一切放下,不随声色物相迁流,这妙明真心犹如辽阔的太虚空一样,哪里有圣有凡?虽然一切没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
这知道没有的是谁?就是达摩祖师当时指点梁武帝见道的“廓然无圣”的妙明真心啊!假如我们著相,心中存有圣凡见,就不能见道,要离相离见才能入道。所以,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
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说廓然无圣,连圣也没有岂不落空?可人家说你是圣人呀!你怎么说圣人也没有呢?于是帝继问曰:对朕者谁?摩曰:不识。梁武帝在有“圣”上着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问:“对朕者谁?”以为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说“无圣”,那么,站在对面的是谁?这句话有两重意义,一者站在我对面的是谁,二者和我对话的是谁?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对面的是谁?但在宗下就不这样,而是取第二重,问这能对话的是谁?就象我们现在参禅问: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讲话是谁?听话又是谁?这个“谁”就有分量,象是问话,却是直接指示你见性。
这句话不这么好答,不是见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动,手足无措,不知落处。但是达摩祖师是大宗师,他明知你是第一重问义,死马权作活马,强作第二重问义答道:“不识。”
达摩祖师这句答话真疑杀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师,怎么说不识?这“不识”二字,从表面看,似乎是不认识,但实际是直示真心酬对他是谁的“谁”字。这能问和能答的东西,有相可见吗?有能所相对吗?无相无能所,有谁认识谁呢?当我们打开本来之际,身心世界都没有,只是一片虚明,没有色相,没有相对的二者,有谁认识谁?这个“不识”有如千钧之重,如会得,则当下悟去;如轻率地只当认识不认识会,则磋过了也。
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梁武帝虽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
禅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当下悟,不是拖泥带水的说教。在两三句问答。
LZ你好 个人觉得这几个都不错 尤其第一个 本人很喜欢~~:)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二、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
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五、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
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六、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祥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