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
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扩展资料:
1、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2、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博牙是一位音律高手,擅长弹琴,而且是一位身居官位的儒家学子。
博牙在一次远游时,看见美丽的大好河山,雅兴大发,于是就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悠然地抚起琴来,并渐入佳境。此时,一位砍柴的樵夫正好路过此地,便聚精会神地听起琴来,忽然感叹道:“多么壮美的高山啊!”过了一会,樵夫又赞叹地说:“多么动听的流水声啊!”博牙惊异地说:“真是知音啊、知音啊!”于是就问起樵夫的姓名,樵夫告诉博牙自己名字叫作子期。
博牙认为子期就是他千载难遇的知音朋友,坚决要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第二年他们还在此地相见。等互第二年,博牙如期来到他们相遇的地方约见子期的时候,子期却不幸病逝了。
博牙伤心欲绝,抚琴放声痛哭。突然,琴弦断了。
博牙认为是子期没了,他的琴也就不再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在了地上,并发誓从此不再弹琴了。这是一个讲述“知音”的动人传说。
从那以后,人们便把“高山流水”比喻是“知心朋友”,也叫做“知音”。
这就是说明知音难觅,知音可贵和什么才是知音的涵义。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是《高山流水》。
传说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
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钟子期夸赞了他,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人,从小很聪明,尤其在弹琴方面很有天赋,后来成为著名的琴师。他的琴声高妙,优美动听,但是能听懂其中韵味的人却没有。
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船走到一座小山下时,天下起了雨。于是,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脚下,在船舱里弹起琴来。
伯牙弹奏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时,忽然看到江边有一个人,心里一惊,弹断了一根琴弦。
伯牙仔细一看,江边的那个人披着蓑衣,拿着斧头,担着一担柴,是一个打柴的樵夫。
那人见伯牙弹断了琴弦,就说:“先生请不要害怕,我是一个樵夫,回家晚了。听到您弹奏的琴声优美,就忍不住站在这里听起来。”
伯牙很奇怪一个樵夫居然会喜欢自己的弹奏,就问:“你知道我弹的是什么吗?”
樵夫笑着说:“您刚才弹奏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樵夫说的一点不错,俞伯牙就请他到船上来,问他的姓名。樵夫叫钟子期。
伯牙又为钟子期弹奏一曲,当他的琴声雄浑高昂,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高山的雄伟髙迈。”当伯牙的琴声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十分惊喜,因为这些正是他要表达的,以前从没有人能听出来,没想到在这野岭却被一个樵夫听了出来。
俞伯牙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兴,请钟子期喝酒。两人越聊越高兴,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后分别的时候,两人约定,在来年的同一时间,再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他在江边弹奏一曲又一曲,等着钟子期。然而,最终也没有等来子期。伯牙很奇怪,就向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去世前,子期让家人把他葬在江边,他还要听伯牙的弹奏。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很悲痛,他找到了钟子期的坟墓。在墓前,伯牙悲伤地又一次弹奏了《高山流水》。奏完,伯牙将琴摔碎了,他说:“我的知音去世了,今后这世上还有谁能真正听懂我弹奏呢?”
后来,俞伯牙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弹过琴。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成为后世友谊和知己的典范。
扩展资料: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拓展资料
相关造句:
1、琴台知音,伯牙子期,弦断有谁听?
2、设若高山流水相知,应是伯牙子期良辰。
3、尝闻伯牙子期绝琴弦,管仲鲍叔交生死。
4、此有伯牙子期共奏流水,又有管仲叔牙同辅霸业,六隐一室,七子同窗,歌明月以阐怀,啜青杯以流殇。
5、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仍世世代代上演。
知音之交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
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
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