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 郭子章——明朝时任潮州知府,在职时,督建了潮州凤凰塔(即涸溪塔:塔门有他亲笔题的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东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话说有一天上午,郭子章没什么事,就坐在厅堂的太师椅上做起美梦来。
师爷正好有事来找他,看到太爷睡在椅上嘴里津津有味地在吃东西,便轻轻叫了一声:“太爷!”郭子章从睡梦中惊醒,气愤地说:“我正在食石螺,好香啊!你怎么可把我叫醒呢?要是别人的话!我一定对他不客气!” 师爷说:“为什么呢?”太爷说:“我刚才梦到去野外游玩,景色秀丽,好一派田园风光!走累了,就坐在土堆上歇息,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有一位慈祥的大娘捧着一碗装得满满的煮熟的石螺给我吃,吃得正香,就被你叫醒了。”师爷风趣地说:“咱们不妨去找一找您刚才梦到的地方?您看好不好?”由于郭子章上午闲着,此时又在兴头上,就说:“好呀。”
二人便坐轿和几个随从自府门沿着刚才太爷做梦的路径寻找,他们经过城西“安定门”到了现在的城西街道“春光蔡厝”、现凤新街道的“新埔”、“后人家”、“陈桥”、“云里”、“莲墩”、“大新乡”、“竹围”、“大园”最后来到西塘村外一个埔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正跪拜在一口坟前,坟前的祭品只有一碗煮熟的石螺和一些纸钱。 师爷上前问道:“老大娘,你在拜谁呀?” 老大娘说:“拜我的儿子呀。”
师爷说:“通常是下辈人拜上辈人,哪有上辈人拜下辈人的?”老大娘说:“老爷你们不知道,我家只有我们孤儿寡母俩人,我儿子死了叫谁来祭拜他呀!”太爷说:“说的是,那么你儿子叫什么名字呀?”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这时师爷大叫起来:“住口!住口!你怎可把我们太爷的姓名倒头念呢?该当何罪?!”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西塘村都姓章,自从我儿子走后,家里三餐难度,他在世最喜欢吃石螺,今天是他的祭日,所以我去池塘里摸了一碗石螺,煮熟了,就拿来他坟前来祭拜,不信,你们到村里去问一问便知!”太爷说:“好了!好了!”然后关心地问:“大娘,您儿子长得怎样,怎么死的,死的时候有多大岁数?”老大娘说:“我儿子长得好!样子与太爷你很像。”
师爷又想叫喊起来,被太爷暗示,才停了下来。老大娘接着说:“我儿子可聪明啦!从小好学,琴棋书画拳,诗词歌赋文,样样皆会!不幸的是到了十九岁那年,生了一场无法医诒的大病就去世了。”
郭子章屈指一算,莫非真的是她儿子来上世做我么?随后脱说:“好的!那我们就到你家去看看吧 !” 到了西塘村老大娘家,老大娘说:“老爷,你们看,这是我儿子的卧室和他用过的文房四宝,这里还有他在生时写的手稿”。郭子章一看,这里的一切,正是他多次梦里的情景。
这时的郭子章心情十分激动!他和师爷商量了一阵子,又请来了乡绅和长者,他们都证明真有此事,郭子章了解了情况,也叙述了原委和意图之后,立即认老大娘为自已的母亲,师爷派人叫来一顶轿子,把老大娘接到潮州府里住。 2。
内安进士无望 清康熙年间,翰林出身的郭于藩赴任饶平县令,从潮州府沿官道而来。 一进饶平县界,他就命随从掀起轿帘,缓慢前进,观察风光人情。
当官轿到达西部山区时,忽有琅琅书声,随风传来。郭知县命住轿,顺着书声的方向望去,只见绿树掩映中有一村庄,三面环山,面前有一道清溪。
他问随从:“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道:“是信宁都内安乡(今瞩樟溪镇)。”郭知县十分赞赏:“山乡如此幽美,读书蔚然成风,他日必有一批人才出现。”
原来,内安乡的旅长们为了使乡里的子弟能跻身科举,纷纷办外塾、聘名师,大有振文风、昌文运的景象。乡中最有成就的是育德轩、馨兰斋两间私塾。
至清乾隆年间,果然应了昔年郭于藩之言,乡中涌现了一批通经史、精诗书的文士。陈氏宗祠最先荣耀,相继挂上两块牌匾,上厅是举人陈丹书所立,下厅是副榜进士陈腾飞所立。
陈氏科举连捷之后,乡中还有许多饱学之人,但他们考取秀才之后,那不愿参加省试,当然也就没有人可以赴京参加会试了。为什么呢? 原来陈丹书中举之后,在乘舟上京赴试途中,因不适应海上风浪颠簸而致病身亡。
他的侄儿陈腾飞,为继叔父未竟之志,勤读书经,中举之后,不敢走水路,干辛万苦从陆路上京,中了副榜进士。可惜他不懂向朝廷吏部有关官员送礼,回乡后总得不到授职的讯息,忧郁致病身亡。
在那迷信风水年代,这些不幸事件便被看成“地气薄,难以出贵人”的天意,出现了“内安进士无望”的说法,因此,一批满腹经纶的文士,考取秀才后便停步不前,其中有十三人挑着书囊到外地教书去了,至今乡中还常有人谈及“十三担书囊”的往事。 此后,饶平西部山区就流传着“内安进士无望”的俗语,借喻那些无法实现的希望,或许还含有对埋没人才的惋惜。
3。乞食身,皇帝嘴 传说,饶平钱塘宫有一座神庙,庙中神像塑得英俊潇洒,栩栩如生。
有一天,一对姑嫂来到神庙许愿。小姑看了神像,顿生爱慕,不觉神思恍惚,心中暗自祈祷:将来夫婿若有这等相貌,便也心甘意愿了。
一念至此。
潮汕民间故事,在潮州府志、县志和潮汕史籍中,已有不少记述。
现当代潮人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大都是“五四”以后,在全国民间文学运动的影响带动下开展起来的。“五四”前夕,即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附登《歌谣选》。
两年后,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1923年冬编印了《歌谣周刊》,并从单纯刊登歌谣扩大到登载民间故事等多种民俗学资料。但最早刊载民间故事的,还是《妇女杂志》,该杂志1921年(第一卷)就刊出了民间故事的很多资料。
民间文学运动初期,1921年1月,顾颉刚在《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发表了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当时学术界射出的一道强光,许多学人从心里感到惊异佩服。(1)1927年以后,随着北方一批民间文学的专家、教授到中山大学任教,南方的民俗学活动也活跃起来,他们组织了民俗学会,成员有顾颉刚、容肇宜、董作宾、杨成志、钟敬文等先辈,并编辑了《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
潮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是在全国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揭阳林培庐,可谓此项活动的先驱。
林培庐(1903—1938)原名植桐,揭阳桃山苏坑(今揭阳登岗镇)人,早年就读于北平国立平民大学(6年),毕业后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民俗学的研究,先后在本地和香港、天津、绍兴、山西等地报纸主编民俗周刊、旬刊与民间文艺特刊等,并编著《耒臿集》、《揭阳乡土记》、《潮州七贤故事》(包括《潮州前七贤故事》、《潮州后七贤故事》、《潮州历代文人故事》)、《民间世说》、《岭东畲歌集》、《潮州民间文学概论》、《岭东文学史》、《揭阳乡土地理》等。这些专集,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结集兼而有之,内容十分丰富。
林培庐的《潮州七贤故事》,由著名民俗学研究专家容肇祖、周作人、赵景深等为之作序。容肇祖在《序言》中写道:“捧诵之余,钦佩无量。
故事之造成,地方风俗之习惯与崇尚,即可于说话之间,粗得一些梗概。”他的另一本书《揭阳风土记》颇受推崇,周作人评道:“自有民俗学以来所未之有也。”
林培庐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民俗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与林培庐同一时期在民俗学活动中辛苦耕耘、并有建树的潮人,还有编著《潮州习俗》、《潮州俗谜》的杨睿聪,编著《潮州歌谣》的丘玉麟,编著《潮歌》的金天民,另有揭阳的黄昌祚、徐志庵,潮阳的姚亚民等。
正是这批民俗学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潮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的热潮。 潮汕地区全面开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潮汕各县市都成立专门机构,培训骨干,派出专人,拨出专款,发动群众,用两年时间完成普查、搜集、整理编辑任务。据统计,全地区所属9县市177个乡镇,开展普查的170个,占96%,共挖掘征集民间故事3761篇,经回炉筛选之后结集12本近百万字;采录歌谣8894首,谚语5738条(经鉴别、合并、筛选和剔除重复的,整理出谚语3000条选本。)
另汕头市“集成办”积累有谚语资料2000条左右。(2)各县市分别把搜集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整理后编成县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先打字油印综合本,复审后再按门类分别出书。
当时统辖各县市(县级市)的汕头市,再从全地区的资料本中筛选较精萃的,按三个门类编印成三本书。 在搜集与整理民间故事过程中,由于某些故事涉及鬼神、封建伦理道德、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因此本地报刊发表了学者与读者的文章,对民间文学的“精华与糟粕”、“继承与批判”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明辨是非,划清界限,统一认识。
各县市民间故事集编印以后,普遍开会总结,或请学者、干部、教师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他们还在报刊上宣传、评介县市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如陈诗侯的《揭阳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陈创义的《瑰丽的潮阳民间传说》、马风的《出土明珠光熠熠·〈饶平民间故事〉(第一辑)》、李纯的《澄海民间传说艺术特色》、蔡泽民的《潮州民间故事的多功能作用》、蠡测的《花开两朵,再表一枝。
读〈饶平民间故事〉第二辑有感》等。这些评价文章,都以鲜明的观点,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材料,从各个方面述说了民间文学的主题、题材、思想性、地方性、艺术特色和作用,有宣传、总结意义,也有指导阅读赏析的作用。
民间故事传说经大量搜集和整理之后,如何对它开展研究,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上述报刊民间文学的讨论与评介文章,虽有一定的研究意蕴,但它的侧重点在评介及对某些问题的界定,就研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早有专家指出,如果把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局限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上,就会落入旧研究方法的窠臼,就会千人一面,成为“民间故事传说特点”的解读。当然也不能获得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民间故事传说产生于不同时代,它反映了不同区域。
其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画等工艺。对各种装饰工艺 ,是根据它们的材料性能、特征,合理地布置在相应的部位上,如屋脊、山墙等部位,常用嵌瓷和灰塑加以装饰。嵌瓷是一种用彩色瓷片镶嵌在灰泥上,塑造出各种平面或立体的造型形成的一种艺术品种;灰塑则是用纸筋、草筋灰泥直接在构件上塑造出各种艺术造型。这两种工艺多采用红糖水或糯米水为粘凝剂,成型后非常牢固,不怕风吹雨打。相反,嵌瓷经过雨水冲淋之后,更显出它的光泽。室内的桁、梁、屏、门、神龛等,则多采用木雕装饰。
其四、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有明确的规定。《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明中叶以前,在潮州的民居的营造型制和装饰尚较为朴素,使明末以后,潮州民居装饰日显细腻繁复,斗拱及彩色妆饰比比皆是,从封建礼制角度看已是僭越,较为典型的有已略黄公祠、从熙公祠等,其装饰工艺可谓是不厌其精、不厌其细、不厌其烦。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内容,使潮州艺人大显身手。同时,在营造过程中注入了竞争机制,一般较为大型的民居多用两组艺匠,以中轴线为分隔,在统一的尺度、材料和既定的题材,两组艺匠争奇斗巧,这对于提高潮州民间工艺水平的提高起着刺激作用,也体现了潮人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
3、恪守礼制,重视教育。
嘉庆《澄海县志》曰:“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因为宗祠是联系族人、举行宗族活动之纽带,也是衡量宗族实力之窗口。它在强化封建礼制上的作用与影响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礼制秩序,对其建筑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百凤朝阳式宅院、门厅会客、后厅设龛祭祖、中厅可行各种大礼;中厅西侧大房,乃家长之居室,前院为客房,后院为内眷,火巷排屋则为族人、佣人之住所,这种格局,切实地体现了父权统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伦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点金”,上厅正屋,一定要高于下厅,大房的纵深长度也一定要超过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级绝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教育方面,清代乾隆年间周硕勋《潮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述:“望族营造屋庐,必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廓中,强半皆高闰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翬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书斋”、在潮州民居确是常见,其作用主要就是教育。自韩昌黎刺潮之后,潮汕之民风丕变,好学成风,宋朝乡贤王大宝尚书曾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总结。及至明清,潮州的经济增长促使了文教的发展,更有薛侃等一大批先贤致力于教育,儒家文化渗透到下层社会,追远报本、光宗耀祖的理念普遍为潮州人所接受。民居中设书斋足可以看出潮州人尚学的精神主流。
4、讲究实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河海交汇,雨水多、台风多,洪患多,建筑物须立足于实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资源不丰,故建筑材料以石材、泥沙、贝灰为主,《周志》称“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也如之,坚如金石。即遇飓风推扑、列火焚馀,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贝灰沙的广泛应用,是潮州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因为它所有的屋顶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风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长,不易受淋,为了防风,屋顶偏于平缓,又适当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挡气流进入;屋瓦铺双层,以利隔热,瓦面交接处抺灰做成瓦垅,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轻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构件等等无不体现潮州民居讲究实用的特色。
至于突出兼容,明中叶以前,潮州民居建筑多受八闽文化和中原文化辐射,此后由于潮商在江南一带活动频繁,则受到江南文化较大影响,近代则较早吸纳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断发展,显得绚丽多彩又风格独具,近代以来,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强劲的势头进入本土,许多民宅纷纷使用“红毛灰”、玻璃、瓷砖,如古城区东平路蒪园建有玻璃厅(民谚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陈慈黉故居的拱门、檐梁内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门窗饰件兼用嵌瓷与石膏构件、地板用马赛克。赤凤镇白莲村顺德居的书斋装饰,以及遍处皆是的古城区沿街骑楼等……。但是这些居宅、园林的总体布局和外观,大都以潮州建筑传统风格为基调,反映了潮州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善于融合吸收的能力。
历史人物故事:
林大钦: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试策》切中时弊,且具有苏文风格,被嘉靖帝亲擢为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洁身自娱,富有文才。
林德镛: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状元。
黄仁勇:清嘉庆元年(1796),考中武状元。
刘允: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萧端蒙:历任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巡按江西等。查处龚滩敲诈案,惩办江西藩王部属并弹劾江西藩王。
郑大进:历任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革弊兴利,兴修水利,力解民困,惩办邪教,重视文教。
翁万达:明嘉靖年间,历任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招抚莫登庸,保卫祖国南疆;抵御俺答汗,保卫北边安全;善文能诗,着述甚丰。
丁日昌:历任江西万安县令、苏松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积极参与办洋务,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支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王大宝:历任连州知州、袁州知州、礼部侍郎、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
陈梦龙: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动请求参加抗元,散家财招兵抗元,协助文天祥在潮阳讨伐陈懿、刘兴,前往赣、闽参加抗元战斗,为营救文天祥而战死潮阳古埕沙堤。
林大春: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丧居潮阳,协助县令郭梦得招义士抗倭,五战五捷。
郭瑞琳,潮州市湘桥区人,编著《潮州掌故》、《世界郭氏人物辞海》等著作近100部。
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
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原位于北阁对面江心,现仍存遗址)。
潮州民间传说
百忍亭、仙佛造桥、陈三五娘传说、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凤尾竹的传说
“来不及”是潮州菜中一道以香蕉为原料的菜肴,关于这道菜肴的成因,则有一段民间传说。
据说明末清初时期,潮州意溪有一陈姓富户人家,一日正午从省城来了一位往年同往京城赶考的朋友,匆促中急忙招呼家厨准备午宴。家厨杀鸡宰鸭之后,嫌菜肴太少,但家中离市一则太远,二则市场也恐怕已收市,此时家园中的香蕉一串串挂在香蕉树上,正是收获时节。
家厨见状,灵机一动,便割下香蕉,略为加工,烹制出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来。 这道菜外酥内嫩,香甜可口,客人从未吃过这样的菜,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忙问主人这道菜的名称,主人也不清楚,便把家厨唤来询问。
家厨便如实说是因为来不及到市场购买肉菜,见到园中有香蕉,便就地取材,临时烹制出来的。 客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来不及,来不及,就把这道菜称为‘来不及’吧!” “来不及”这道菜肴的制法是,把香蕉去皮,切成寸段,再从中间切开,夹上一块同样大小的冬瓜册,挂上蛋糊,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撒上香芝麻即成。
“护国菜”是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少帝正饥渴交加,看到这菜碧绿清香,软滑鲜美。
吃后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宋少帝看到庙中僧人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宋朝,在无米无菜之际,设法为他制做了这碗汤菜。
十分感动,于是就封此菜为“护国菜”,一直延传至今。现在广州和潮州地区,许多菜馆都有此菜供应;。
“来不及”是潮州菜中一道以香蕉为原料的菜肴,关于这道菜肴的成因,则有一段民间传说。
据说明末清初时期,潮州意溪有一陈姓富户人家,一日正午从省城来了一位往年同往京城赶考的朋友,匆促中急忙招呼家厨准备午宴。家厨杀鸡宰鸭之后,嫌菜肴太少,但家中离市一则太远,二则市场也恐怕已收市,此时家园中的香蕉一串串挂在香蕉树上,正是收获时节。家厨见状,灵机一动,便割下香蕉,略为加工,烹制出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来。
这道菜外酥内嫩,香甜可口,客人从未吃过这样的菜,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忙问主人这道菜的名称,主人也不清楚,便把家厨唤来询问。家厨便如实说是因为来不及到市场购买肉菜,见到园中有香蕉,便就地取材,临时烹制出来的。
客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来不及,来不及,就把这道菜称为‘来不及’吧!”
“来不及”这道菜肴的制法是,把香蕉去皮,切成寸段,再从中间切开,夹上一块同样大小的冬瓜册,挂上蛋糊,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撒上香芝麻即成。
“护国菜”是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少帝正饥渴交加,看到这菜碧绿清香,软滑鲜美。吃后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宋少帝看到庙中僧人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宋朝,在无米无菜之际,设法为他制做了这碗汤菜。十分感动,于是就封此菜为“护国菜”,一直延传至今。现在广州和潮州地区,许多菜馆都有此菜供应;
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上任未满八个月,然而却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一辈子。在潮州,韩愈积极投身于为民谋利的工作中。
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人民感恩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扩展资料: 韩愈被贬潮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后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
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参考资料:人民网-韩愈爱民如子视民如伤 至今仍在百姓中口口相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愈。
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韩愈在潮州上任未满八个月,然而却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一辈子。在潮州,韩愈积极投身于为民谋利的工作中。
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人民感恩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扩展资料:
韩愈被贬潮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后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参考资料:人民网-韩愈爱民如子视民如伤 至今仍在百姓中口口相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愈
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个传统文化。
在潮州,工夫茶相信是家喻户晓了吧。潮州人喜欢喝茶。
喝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喝茶有利于我们的消化系统,饭后半小时喝上两杯茶,胃里的食物加速消化,就不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了。
除了喝工夫茶,潮州锣鼓队,大家也很熟悉吧,每次华侨归来,乡里总会响起一阵悦耳的锣鼓声。那是乡里的人庆祝华侨回归。
锣鼓队,现在大多是青少年组成的,这样让许多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不至于连锣鼓怎样拿、怎样敲都不知道。每当乡里有节日的时候,锣鼓也会响起来,既活跃气氛,又团结大家,大家为了办好家乡文化而团结一心啊。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这个节日中中国各地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在广东潮州,也与全国一样,举行活动,庆祝这一节日。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食经中九是一个阳数。
月是九,日也是九,这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所以古人称之为“重阳”。在中原,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陪带茱萸的风俗。
潮州民俗研究者王次阳先生介绍说:“潮州人也有重阳登高这一习俗,不过在过去主要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活动,文人雅士在重阳这一天登高,赋诗言志,在历代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至于在民间形成风俗的项目,主要是放风筝和结缘这两项。”
先说说放风筝。 农历九月是农村中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潮州地处南方,湿气比较重,古时被称为瘴气比较重。
但是,到了九月空气比较干燥,天气晴朗,天高云淡,阳光和熙,秋风送爽,这样的天气非常松快,所以是放风筝的极好季节,是大家到户外活动的好季节。潮州人为什么把风筝叫做“风禽”。
在开始,风筝是做成象鸟类、飞禽一样的形状。在空中放飞,象飞禽一样,所以,叫做“风禽”。
这个比喻,我们认为更加贴切一些。潮州人还把“风禽”,叫做“纸约”,“纸约”是古代对风筝的叫法。
潮州叫的是古字古义。“约”是一种大鸟,样子想老鹰,飞起来就象老鹰一样,“纸约”其实就是用纸糊起来的大鸟,所以潮州人把风筝叫做“纸约”,有一定的道理。
放风筝是潮州民间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特别是青年人和小孩,兴趣大,热情高。九月一到,秋风一吹,大家争相到高处放风筝。
在潮州,风筝一般都是自己糊的,材料用竹子、纸糊的;也有专门糊风筝买的,款式比较多,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蝴蝶、鱼、人头、太阳、蜈蚣等等。还有一些风筝上捆着风铃空中飞翔时发出响声,非常有趣。
到了重阳这一天,放风筝就成为最热闹的了。 王次阳先生说:“重阳结缘是潮州一个风俗,结缘原来是佛教的说法,说的是与佛、菩萨结缘,将来能够得到”超度“的因缘。
结缘也有与人结交的机缘。,除了佛家间有结缘之外,人们之间平时也有结缘的机会。
我们平时所说的某人与某人之间那么好,非常有缘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潮州人之间结缘的方式是相互之间赠送“芝麻丸”来实现的。
“芝麻丸”是有糯米、糖、花生等作成的一种甜品。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寓意:丸的音与缘是同音字,代表缘分;芝麻是开花节节高,表示缘分会不断加深和发展,糯米有粘性,有强度,表示缘分亲密无间。
花生的果实是结在跟部,有跟有果,表示缘分能够结出果实;糖是甜的,表示美满幸福,甜甜美美。所以,芝麻丸由这几样作成的,寓意深远。
九月初九,潮州民间又称之为“天公生”,有一个说法是九王的诞辰。这一天,民间祭拜成风,在城里也有设置神坛供人们祭祀,祭品中除了平时的果品、三牲之外,芝麻丸一定不能少。
祭祀完毕,把芝麻丸赠送给亲朋好友,邻里,表示加深情谊和缘分。但是,如果家里有白事的人家,则不能把芝麻丸赠给别人。
赠送芝麻丸还有传递团结、结缘的愿望。比如说,想要传递结婚的姻缘,如果是男方看中的,但是又不清楚女方是否有意,那么就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把芝麻丸送给女方家,这就向女方发出男方想与女方结婚的信号;如果女方回赠芝麻丸,就说明女方同意提亲的意向,这时,男方就可以请媒人、亲戚到女方提亲谈条件。
有送芝麻丸这一礼节,避免了提亲中不必要的尴尬。潮州人很讲究脸色,你追求人家不成,被人家拒绝了,脸色不好看,过不去,很是尴尬。
平时,邻里之间送芝麻丸是很正常的。 至于有了婚约或者新婚的亲家,女方这一家必须向男方送芝麻丸和果品,然后男方把这些芝麻丸和果品送给亲戚、邻居。
潮州人经常说,远亲不如近临,有缘才来做邻里,所以非常重视邻里关系和缘分。潮州的邻里关系非常好,相互照顾,互相帮助,比如说,你去找某一人,如果他不在 那么邻里叔叔大婶会请你到他家里坐,喝茶,代主人招待你,这在潮州是非常平常事,也表现了潮州人和谐的邻里关系;在比如,如果邻里之间碰到一些小矛盾,经常也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互赠芝麻丸,表示屏弃前嫌,重修旧好。
小小芝麻丸充当了结缘的角色。 又如中秋节,在潮州,人们为了不忘异族统治之苦,维护今天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当地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