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以德报怨
【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解释】: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举例造句】: 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宋·崔鶠《杨嗣复论》
【拼音代码】: ydby
【近义词】: 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
【反义词】: 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翻脸无情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的人
【英文】: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
【故事】: 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梁楚之欢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以德报怨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ǐ dé bào yuàn,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论语·宪问》。
蔺相如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舜以德报怨的三个故事 1、修谷仓 舜有了媳妇,又当了尧王爷的女婿,心劲更大了,谷仓里 粮食一天天多起来,圈里的牛羊一天天肥起来,他想爹娘的心思也一天天重起来。
一天,他带着新媳妇去看望父亲、继母、弟妹,还带了好些礼物。继母熙氏,眼热他的礼物;弟弟象,眼热他的媳妇。
舜回历山去了,他们一家子叽叽咕咕商量了一夜,想把舜害死。 有一天晌午,天热乎乎的,舜正往地里拉粪,象跑来了,他说:“哥哥,爹叫你明天回去帮忙修谷仓,你可早点来!”舜说:“你回去给爹说,我明天一早就去。”
象走了,舜把这事给娥皇说了一遍。娥皇听了,掐指一算,吃惊地说:“呀!说啥你也不能去,去了怕出事。”
舜不信,说是得听爹的话,明天说啥也得回去。娥皇说:“你一定要去,可小心他们把你烧死了!”舜着急了,说:“我已经答应了,那怎么办?爹叫我去,不去不合适!”娥皇知道舜很孝顺,一定会去,就说:“我想个办法,你放心去睡吧。”
这天晚上,娥皇一夜没合眼,赶天明做了一身新衣裳,还在新衣裳上画了一些五色花纹,粗看像是一只展开翅膀要飞的鸟儿。她叫舜穿上这件衣裳给老爹去修谷仓。
熙氏和象见舜穿着新新的花衣裳,不由暗暗发笑,他们想:“眼看就要进鬼门关了,还打扮得这么漂亮。”熙氏和象装模作样地招呼舜,问吃问喝,再不能那么亲热了。
象扛着梯子,把舜引到谷仓跟前。搭好梯子,舜就爬到谷仓顶上,实实在在干起活来。
象趁机搬倒梯子,把谷仓周围预先准备的草都点着了,烟火一蹿几丈高。舜在谷仓上着急了,大声喊叫起来:“弟弟,这是干什么?” 熙氏说:“这是要送你去上天!” 象在下面一边拨火,一边大笑:“哈哈!我叫你到天上去当老天爷的女婿!” 谷仓四面大火熊熊,眼看就要把谷仓烧塌了,吓得舜浑身冒汗,他真后悔没有听娥皇的话,眼看大祸临头了。
他看见后娘和弟弟象像恶狼一样,不由举起两条胳臂,面向青天喊道:“天啊!你快睁眼,救救我啊!”他手一展开,身上穿的那件画着五色花纹的衣裳,马上变成了一只金翅老鹰,冲出大火和烟雾,驮着他大叫一声朝天空飞走了。只吓得熙氏和象软溜溜地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好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2、舜王井 修谷仓时没烧死舜,熙氏和象不肯罢休。他们心想:水火不相容。
你的花花宝衣不怕火烧,保险怕水淹,这次,要让你淹死在水井里。主意一定,熙氏打发瞎老汉丈夫去找舜。
瞎老汉拄着拐棍,敲敲碰碰地探着路,往历山上走去,在地里找见了舜,说:“那天修谷仓放火烧你,尽是象使的坏心,你不要见怪。我已经数说了他一阵子,他知错改错就是了。
我今日找你,是因为水井不合适了,看在爹的脸上,你过去帮忙淘一淘吧。” 舜说:“爹,你放心,我明天一准去淘井。
你先回去吧。” 瞎老汉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舜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给娥皇学了一遍,娥皇掐了掐指头,谋算了一阵子,才说:“爹说了话,要是不去,就是当小的不是了。不过,这回淘井还是不吉利!” 这天晚上,娥皇整整一夜又没有合眼,赶天麻麻亮,她又做好了一件衣裳,上头又画着五色花纹。
粗看,不像是鸟儿,倒像是一条黑眼睛、红舌头、绿角、黄爪、银鳞片的小白龙。他叫舜贴身穿上,外边套了件旧衣裳,嘱咐舜,到了危险时候,只要脱下外边的旧衣裳,自然就会消灾避难。
舜按照娥皇的嘱咐,贴身穿上新做的花花衣裳,外边套了件旧的,一早动身,帮老爹淘井去了。 熙氏和象见舜又来了,先赔了几句不是,虚情假意地说说这说说那,舜没多言语,拿上家具,到井下干活去了。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舜吃过一次亏,时时都提防着。
他在井下干得正起劲时,觉得身上像是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了。他这里刚脱下旧衣裳,变成一条小白龙钻进水里,象在井上头已经稀里哗啦砸下一些石头和泥块来,一袋烟工夫,把水井填了半截。
熙氏和象又搬了一扇磨子,把井口盖得严严的,娘儿俩觉得大事告成了,心里的疙瘩去掉了,他们欢天喜地地大叫大笑着跑到舜家里,商量怎么分舜的财产。象的妹妹明里不知暗里,也跟着去看热闹。
象像疯子一样吼叫起来:“主意是我出的,办法是我想的,照理我该分一些财物。可我这人天生不爱财,牛羊分给爹娘,谷仓分给爹娘,我别的什么也不要,只要娥皇嫂嫂给我当媳妇……”说着就往娥皇跟前跑。
娥皇开头满不在乎,可她仔细想想,心里也不安静了。细想,舜万一措手不及,遭了算计,那就坏了。
她真后悔当初不该教舜去淘井。想到这里,她不由得大哭起来。
象和熙氏看看这儿摸摸那儿,喜欢得不知道该说啥。 大哥遭难,嫂嫂痛苦,二哥的狠心,亲娘的歹毒,这一切小妹妹都看清楚了。
她像是从梦中醒来一样,走过去拉住娥皇的手说:“嫂嫂,不要难过,他们这些人,迟早要遭报应的!”话音还没落,就听见轰隆一声响,一条龙从空中落到院里了。娥皇甩开小妹妹的手,拿了件衣裳,往白龙身上一披,那白龙变成了舜。
那阵势就像耍把戏,人人都摸不着头脑,一时怔住了。 此后,舜对待爹娘和弟弟,还和以前那样孝顺,那样和好。
他第二天又去把那眼填了半截的井淘开了。井里的水四季旺。
以德报怨的成语故事梁楚之欢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
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
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
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
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
《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
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一、最初鹞子能发出一种动听的尖叫声。
当他听见马嘶叫后,觉得非常好听,十分喜欢,便 不断使劲地去学马那样的嘶叫声。最终不但一点没有学会,而且连自己原来的叫声也不会了。
这故事是说,那些好高骛远的人总想要他本性以外的东西,到头来得不偿失,连他自己 本来具有的东西都丧失了。 二、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
她忽然想入非非:"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
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些小鸡到市场中去卖。那么这样一年到头,我便可分得很多赏钱,用这些钱足够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
圣诞节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青的小伙子们都会向我求婚,而我却要摇摇头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真的摇起头来,头顶的牛奶倒在地上。
她的美妙幻想也随之消失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事,不要好高骛远。
以德报怨yǐ dé bào yuàn[释义] 拿恩惠报答仇恨。
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语出]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正音] 怨;不能读作“yuān”。[辨形] 怨;不能写作“冤”。
[近义] 以直抱怨 以理相待 以德报德[反义] 忘恩负义 无情无义 翻脸无情[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例句]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时期;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希望他悔过自新;共同抗日。
[英译] repay injury with kindness。
出自《论语 宪问》:“子曰:以德报怨。”
“以德抱怨”,是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子教我们,当别人欺负你时,你就要忍,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试想,这是多么博爱的情操啊!就如同《圣经》里的“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给他。”
但事实上,人们根本就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实际上,孔子的这句“以德报怨”不是单句,全文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来,人们都被断章取义的人给忽悠了几千年!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但我不回手。我要以德报怨,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嗤之以鼻地回答:“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当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就应当以德来回报别人。但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坚决地反击他!报德的对象只能是德而不是怨。”
看!就因为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省略了后面的几句话,严正理深的一句话就被扭曲成无数汉奸、卖国贼至今还在理直气壮地产生的理由。
孔子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人有意地曲解呢?其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封建统治者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了,才会服服帖帖、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皇帝残暴,人们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人们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人们要“以德报怨”;日寇在中国烧杀抢掠奸淫,人们要“以德报怨”,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如今,西方强国的文化、宗教、饮食、毒品、性病将中国大地侵染得一塌糊涂,还是要“以德报怨”……
试想,如果孔子的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断章取义,而是按照原意“德来德往,仁来仁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去做——那么,历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论语 宪问》中完整的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