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动天: 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
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
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
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
老莱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楚国人。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
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
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自幼丧母,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给他用芦花。
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芦花飞出。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着劝阻:“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两个弟弟衣单。”
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
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便陪在太后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
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
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 曾母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人。
孔子弟子。著有《大学》一书。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进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
真是母子连心。 虞蔡顺拾椹供母 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
少年丧父,对母极孝。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
蔡顺拾桑椹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
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
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
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
6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
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
“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打虎救父 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14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
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
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吴猛恣蚊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年仅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亲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顺,待婆婆极好。她的婆婆长孙夫人老了,牙齿脱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
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候在婆婆身边,煎汤喂药,小心看护。婆婆感动地说:“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但愿你的儿子、媳妇都会像你一样孝顺。”
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人。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
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
庭坚涤秽事亲 宋朝黄庭坚,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
“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动天 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
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
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
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
老莱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楚国人。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
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
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自幼丧母,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给他用芦花。
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芦花飞出。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着劝阻:“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两个弟弟衣单。”
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
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便陪在太后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
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
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 曾母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人。
孔子弟子。著有《大学》一书。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进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
真是母子连心。 虞蔡顺拾椹供母 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
少年丧父,对母极孝。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
蔡顺拾桑椹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
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
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
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
6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
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
“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杨香打虎救父 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14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
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
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吴猛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时年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亲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顺,待婆婆极好。她的婆婆长孙夫人老了,牙齿脱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
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候在婆婆身边,煎汤喂药,小心看护。婆婆感动地说:“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但愿你的儿子、媳妇都会像你一样孝顺。”
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人。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
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
庭坚涤秽事亲 宋朝黄庭坚,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
没有具体的来历,只是古代的风俗。
百善以孝为先,孝为八德之首,可知孝是为“人”必要之德行。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人品的重要标准。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非要说来历的话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
另一种说法是:“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