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苦)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 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喜否 ,伯喜否 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喜否 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
他还听信伯喜否 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钗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
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
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启示:夫差放虎归山,又沉迷于骄奢淫欲的生活,而越王勾践发奋图强,吴国的失败早已注定。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间的含辛茹苦,您细细体味。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悬梁刺骨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
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之说,说的是读书的苦与乐,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锥刺骨”
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拼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后来,苏秦做大官,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头悬梁”
汉朝时期,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
还有:
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托尔斯泰《哥萨克》)
幸福是什么?是打仗吗?不是。是打架吗?不是。幸福能令人感到可爱、亲切、美好、愉快、平静和快活吗?噢,是的!——狄更斯《荒凉山庄》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谁在年轻时便很年轻
谁能不迟不早地成熟
谁逐渐对生活的冷酷不幸
学会忍受,谁就算最幸福——普希金《叶甫盖尼·奥尼金》
我有一切应该幸福的条件,而且不管我的精神如何苦恼,我想我应该一直最幸福的,要是我始终把内心洋溢的欣悦传达给别人。——《罗兰与梅森葆的通信》
一个人叹赏湖上的小舟平稳而幸福地航行,等到自己坐上小舟的时候心情就有些两样。——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就像那些星星。它们不能遍布整个夜空;它们之间有空隙。——泰戈尔《姨妈》
苦恼有人分担,也是一种乐趣。——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通过痛苦,得到欢乐。——《罗曼·罗兰传》
痛苦的顶点是甘美的,痛苦的顶点是很苦涩的……啊!隐秘的苦涩,它藏在某些酒杯之底!可是,在心的苦难之上是微笑的天,优雅的讽刺,典雅的花朵散发出骄傲的芬芳,掺杂在暴风雨中……——《罗曼·罗兰回忆录》
我命运中一切不痛快的事情都会由愉快来补偿。——高尔基《肯斯科伊家的大娘》
■在使最冷静的头脑都感到恐怖的、惨无人道的、而且毫无希望摆脱的确恶劣境况下,生活中唯一乐趣就是忘却。(托尔斯泰《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一个人可以像天空一样有一种带阴暗的晴朗;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在身上造成黑夜。——雨果《九三年》
一个人苦味尝得越多,他对甜的渴望就愈是厉害。——高尔基《鲍列斯》
当我们能够说“这是最不幸的事”的时候,那还不是最不幸。——莎士比亚《李尔王》
不幸难道不是品格的试金石吗?——巴尔扎克《家庭复仇》
不幸,从来不是一件事,而是生活——漫长的不幸的生活,也即一种其中保留着幸福条件但却失去了幸福意义的生活。——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越是缺少担负悲哀的勇气,悲哀压在心头越是沉重。——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用言语把你的悲伤倾泄出来吧,无言的哀痛是会向那不堪重负的心低声耳语,叫它裂成片片的。——莎士比亚《麦克白》
深沉的痛苦像潮水,滚滚地奔流向前,它若是遭到歇止,就溢出拦截的堤岸:悲哀一旦被轻忽,就无视法度和规范。——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受辱记》
我们对这种奇怪的痛苦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减轻痛苦的程度。——狄更斯《荒凉山庄》
世界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毫无理由地被人贬低而无法翻身的了。——巴尔扎克《一桩神秘的案件》
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境中的痛苦,是同样的可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求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世的痛苦总有它的尽期。——普希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痛苦,能引起深切的同情,还会使人产生唯恐伤害别人的感情,产生对能够忍受痛苦的人的崇高敬意。——托尔斯泰《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在人生中痛苦是迫切需要的,因为只有在忧愁的烈焰中,一个什么认识自己的更内在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永恒的。——《家庭中的泰戈尔》
名言
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唯有乐观奋斗,才能不断茁壮成长,反之则易埋没,默默终身。——拿破仑
经历磨难的好事,会显得分外甘甜——莎士比亚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事例
《庄子》里描述了这样的故事:子舆天生浑身缺憾,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有人不无恻隐地问道:“你一定为自己的形象很苦恼吧?”他回答:“我为什么要苦恼呢?如果上天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让它天天高亢地打鸣给人们报晓;如果上天把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烧着吃;如果上天把我的脊椎变成一驾马车,我就用精神的骏马拉起它驰骋天际。我为什么要苦恼呢?”观点:不必为不值得的事而苦恼。
英国作家狄更斯幼年家境十分贫寒,他父亲因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入狱。他12岁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痛苦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压垮他,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贫苦人的同情和创作灵感。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了《雾都孤儿》。观点:苦恼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十年动乱时期,杨绛被下放到河南省息县。与不久前也下放到这里的钱钟书见了面。有一天,杨绛向钱钟书讲述了她的恐怖经历:她看到一个被猫弄得血淋淋的老鼠。钱钟书听完哈哈大笑,并安慰她说:“老鼠的内脏和躯体分开,离也;鼠者,处也。说明你要离开此地了。”虽然明知这是笑话,但杨绛还是听得津津有味。这些笑话与一些书信往来给生活增加了不少情趣。观点:苦乐在于心态。
以前倒有搜集过这类素材,但是早忘光了。这边就给你个建议,这个主题没必要搜集素材。
因为这个主题根本就不是正确又不能绕过的主题。为什么要以苦为乐,有什么必要要以苦为乐,以苦为乐它能带来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那就一定要去失败一下?可以在静室坐着学习为什么一定要去工地站着看书?可以在一天可内静心12个小做一件事,那为什么要在这12个小时里把头发悬在梁上?凿壁偷光正常人是欣赏凿壁还是偷光还是那份进取心?锦衣玉食就注定不能成为一代大家?苦和乐并没有绝对关系,除非是个受疟狂魔。如果写的不是“以苦为乐”背后的坚持、豁达,素材再好,终落窠臼。
还有一点,你用的案例,会让人思考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赢的人不会总用失败者的口吻说话。当你用了很多以苦为乐的案例时,尤其是强调了苦难的重要性,会让读到的人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就是这么甘于受苦甘于平庸不思进取还天天拿这些事例当借口,所以说起来如此熟练……
如果你给我的题目,是以苦为乐的案例,我会看主人公对应的品质,豁达,古代的,苏轼辛弃疾六尺巷啥的,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自己痛苦后希望或不希望别人承受同样痛苦的对比……这些小东西一捋文章也出来了。另一种对应的品质,则是自强,执着,这种多了去了,随便找点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的例子(最近看到的是那个功勋画师“雪魔”),抑或中世纪建筑上永远没人看得到,却精雕细琢的小雕像的雕刻家,也可以串个文章出来。此外实在没啥内容,就给我个苦中作乐的主题,只要别连“说说你的想法”这句都没有,那我就直接反论提倡以苦为乐就是不对的,一来苦和乐没有绝对关系,二来以苦为乐不就是不求改变不思进取嘛,我要追求快乐,我要成就自我,我就是不甘心曳尾泥涂。如果连“说说你的想法”都没有,直接给你框死了,呵呵,那大家都别玩了,多点素材少点素材没差别的,随便扯扯都拉不开分数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