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大学生达到300余万人次。
“创新创业的同学多了,学校也为大家提供帮助和支持,包括硬件支持和创业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宗志远介绍,学校会对大家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他自己就曾参与过一个微型项目,借助学校平台孵化。 宗志远表示,希望校方在目前的创业教育基础上,引入更多成熟的企业组织经验上和人员上的支持,因为创业实践性强,社会企业和组织可以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实际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休学创业的研一学生杨弘浩是一家以众筹模式建立的青年共享社区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看来,目前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更多的还是表现在举办创业比赛上,“大家好像认为创业大赛就是创业的全部。”
不少创业者认为,教师创业经验不足、学科单一、缺乏成熟理论等问题,是目前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 “如果能够汇聚各界精英的智慧,共同关注青年成长,就能为他们传递创新理念,启迪创业思考,为年轻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奠定基础和搭建平台。
”中国高校青年领袖峰会王昭赢说。 据了解,为提供给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更多与现实对接的实践经验,青领会自2015年初创立至今,已举办三届峰会和近50场创新创业公开课,邀请了徐井宏、俞敏洪、李国庆、夏华、阎焱、邓锋等前辈与青年学生交流。
每一次公开课和峰会,连过道里都挤满了渴望成功的青年学子。
创新思维与创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思维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
1、创新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
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创新,在促进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为整个社会不断地提供新的消费需求,这是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
2、创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
无论是何种性质、类型的创业活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创业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高度的自主行为,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正是这种主体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创业的创新性特征。
扩展资料:
正确处理创新思维与创业关系
创新在于所创之业、产品、观念、机制能不能弃旧扬新,标新立异,尊重与推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能不能适应时势变化,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常变常新,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没有创新,创业就无从谈起,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创业过程中,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管理模式的推行等,都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做先导,最后,创业才能成功。
没有创新思维与创新决策,就无法开创新的事业;没有创业实践,创新意识就无法转化为新的产品,创新就失去其意义。创新不是蛮干,是巧干;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掌握,对现实的了解,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创新与创业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关系。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 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知识就是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创造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是创造型人才。
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为将来社会高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现在的小学生是新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因此创新教育要从小学抓起。那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1.激发情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情感激发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的情感投入。
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激起共鸣。
如果我们平等对待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带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去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启发。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教师是一个集体成员情感走向的引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能力和培养情境的技巧。
如在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时,在导入时用了夸张的手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又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设计成“小白兔背萝卜,一路走一路丢,8个萝卜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是静态的,但是我们老师应善于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
此外在平时我还常常用口算竞赛,在每天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夸夸自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了知识。教学中我喜欢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出示层层推进的问题,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生都争着想试一试,自始至终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3.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学生探究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优等生能够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能够看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插图,在教师的启发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选择条件,独立编出一道道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芽。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诱诱启迪,达到剖璞见玉,就是连后进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也得到萌发。4.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疑问才会去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时,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有趣味和好奇心的情境中,才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思考。例如:听自然老师在教“车的发展史”这课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法,一种方法是利用挂图出示原始车和独轮车,直截了当地提问学生:“经过改进的独轮车有什么优点?”另一种方法是将以上两种车的比较编成故事形式提问学生,并将不同时代的车精心设计成配合故事情节的精彩课件。
结果,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第一种方法,孩子们茫然不知,只想等着老师讲解。
第二种方法,将孩子们引入故事的情境,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如:“原始人在费力的搬运大石块后,假若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圆木从山上滚下时会怎样想?”“有了圆木的帮助是省力了,但大搬运大石块时还有最烦人、最费力的事是什么?假若你是搬运圆木的原始人,会想到什么?”这时,学生们会积极思考,努力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很重要的。
5.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
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欲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启动思维的起点。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学生的思维被定势,缺乏主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思维也就孕育而生。如在教“认识整时、半时”时,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若干个钟表问:“你能根据所显示的时刻把他们分成两个家族吗?”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疑是思之始,学生开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在学生分出整时、半时后,教师再问:“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总结,经过独立思索创造性地探究答案。
二、创设故事情境,培养思维品质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创造性地创设一些故事片断,易于学生打开思路,引起联想,敢于设想,从而激起探索动机。如教学l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渗透基数和序数的概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物王国要举行秋季运动会,它们听说咱们班第一组的同学最爱回答问题,声音特响亮,特地请第一组的同学给它们当“啦啦队”,还要选一名啦啦队长。
现在请大家数一数第一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数后回答:“一共有8个同学”,请8个同学都站起来。然后接着说:“请数一数小组长排在第几?”学生数后回答:“组长排在第8”。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比:一共有8个同学,组长排在第8;这两句话里都有8,意思一样吗?通过创设这个情境,学生体会到这两个“8”的意思不一样,第一句话里的“8”是一组同学的总数,第二句话里的“8”是小组长按顺序排在第8。这样,很自然的渗透了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三、创设生活情境,创建思维平台 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参与其中,集中精力,乐于求知,从而将客观现实“数学化”,发挥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在讲台设立小小柜台,摆上汽水、铅笔盒、玩具汽车、橡皮、布娃娃、球等,并标上单价,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服务员进行买卖,经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并对“1元=l0角、l角=10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总结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四、创设信息情境,营造创新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时,开发思维获得知识。五、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在教学中,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自我需求,得到成功体验的有效手段。
在竞争中应让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成功的可能性,减少挫败心理。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竞争情境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动机。
如在一些数学游戏中,老师首先宣布游戏规则,然后设立激励手段。回答积极、思维灵活的同学获得智慧星;另辟途径,得到不同答案的获得创新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获得勇士星等等,让参与竞争的学生成为不同的星主。
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和表现欲望。六、创设求异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当的开放性题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探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数学内容、教学目标来选择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灵活性和新颖性、直观性和实用性。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习和运用知识。教学中,可创设的教学情境很多,如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等,但是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本末倒置,占用大量教学时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