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1.大赛前20名的选手将获得:(1)将获得由邮政储蓄银行提供的2万元1年免息贷款。
(需符合银行贷款条件)(2)将获得邮政国际小包业务1年期的大客户优惠待遇。(3)将获得速卖通提供的每人5个橱窗推荐,有效期为4周。
2.大赛设冠、亚、季军各1名,优胜奖7名,评为大赛10强。10强选手将获得:(1)大赛颁发的奖杯和奖金,冠军奖金3万元,亚军奖金2万元,季军奖金1万元,优胜奖奖金5000元;(2)速卖通开设专帖择优宣传推广成功故事,并邀请优秀代表作为速卖通培训会的分享嘉宾。
3.从本次大赛的供货商中评选出6名最佳供货商,由大赛颁发荣誉证书。4.泉州晋江国际陆地港将为本届跨境电商创业大赛获奖团队提供包括办公场所、专用仓储的跨境电商创业园免费入驻权1年。
5.对于入驻跨境电商创业园的获奖团队,有机会获得晋江陆地港与银行联合提供的“助商通”服务,最高可获100万的银行贷款。
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青年创新大会将于10月27日至30日在福建泉州举办。
活动主办方24日透露,此次大会将有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23个“海丝”沿线国家在内的400多名青年社团负责人、青年创新人才、青年企业家以及华裔侨商青年代表参会,与福建青年企业家及青年创业者开展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经贸交流。 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青联主办,共青团泉州市委、泉州市青联承办的本次大会,以“海丝聚力·汇智共赢”为主题,以“创设开放合作新平台、建立共同发展新机制”为宗旨,旨在进一步深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交流与合作,联合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青年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助力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
本次大会得到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青年社团、青年创新人才、青年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将开展论坛交流、人才创新项目展示对接、重点企业和创新项目考察,并启动成立“海上丝绸之路青年创新城市社团联盟”,发布《海丝青年创新泉州宣言》,推动福建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青年人才、项目、技术、资金的对接。 据了解,大会将在10月28日的开幕式后举办“海丝青年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主旨论坛,将邀请重要嘉宾代表、著名企业家、侨商、海外青年人才代表等围绕“海丝青年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进行主旨演讲。
当天下午,还将举办“数字经济与海丝未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撬动发展动能的钥匙”、“海丝战略下青年人才文化交流与合作”三个平行论坛,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合作、优势互补。 大会期间,还将举办2019海丝(泉州)青年人才创新项目展示会,来自海内外和福建省的100多家青年企业将展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芯片制造、节能环保、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旅游文创、消费升级产品、海丝文化元素产品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项目,为海外人才、创新项目以及投资机构搭建平台,推进“人才+项目+资本”的有机结合;举办“逐梦海丝”——大型文艺晚会,为海丝青年艺术人才提供施展才艺和加深交流的舞台。
据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青年创新大会是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青年共赢发展而搭建的开放创新合作平台。首届活动于2016年9月在泉州举行,共有来自“海丝”沿线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80名侨商、青年企业家及创业者参加。
希望通过承办本次大赛,促进全省院校紧密协作,进一步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共谋创新发展、共话创业梦想,携手同心,继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工匠”精神,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汤锐华对本次赛事作点评,表示大赛更加多元,获奖项目中涉及智慧领域、医疗卫生、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等项目。他还对参赛选手和创业者提出“原创、真创、专创、职创、小创、深创”六创建议,推动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
大赛分为本科组、高职组、中职组,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 130多所职业院校推选了584个项目参加省级复赛,经评选120个优秀项目晋级省级决赛。大赛共评选出铜奖项目各20个、银奖项目各12个、金奖项目各8个,还设立竞赛组织奖20个,特别贡献奖颁奖3个,优秀指导老师奖120个,最佳创意奖15个,通过网络评选出十佳人气奖项目30个。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把握机遇,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2.29亿元,,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福建省第一,所辖县(市)全部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5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民营经济独领风骚,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万家,个体工业户7.5万家,商业户近25万家;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
开放型经济生机勃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388家,外商实际到资202.7亿美元.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72家,实际到资17.06亿美元。2009年,外贸出口总值达58.9亿美元,在中国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100强中居第29位。
集群经济支撑带动,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培育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成就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能源九大基地之一。品牌经济再造实力,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枚、中国驰名商标51件、国家免检产品139项,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泉州晋江机场获批对外开放,跻身全国50强,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57.5%,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构成。创新创业转变提升,我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出“调结构、降能耗、优能源、促循环、推交易、增碳汇”六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形成 1~2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3~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第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1.6%、17.1%的速度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8.6∶32.8∶28.6调整为2009年的3.9∶59.9∶36.2;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0.79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万元GDP能耗0.90吨标准煤下降11.5%。
政通人和民生宽裕。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913元、8563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
先后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和荣誉。科学发展风光无限。
泉州市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现代化泉州建设的总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实施“一环(环泉州湾核心地区)引领、两湾(泉州湾地区、湄洲湾南岸地区)联动、三轴(以沿海交通干线、长泉铁路、泉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拓展、多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各类工业园区)支撑”的产业布局战略,全力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力争在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