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发动机,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历史积淀少,取得航天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证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2、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空一号,北斗系列。
3、高铁技术,虽然不久前出现事故,但是技术还是领先的。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
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谓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还有神5上天还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1-2005年, 是中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始实施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
五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 “十五”,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居民 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 步加强的五年。
一、“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回顾: 1、从2001――2005年,五年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 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2005年第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44%、23%和33%。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3、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 到1。
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 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 15%左右。
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 3亿人以内。
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
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 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风气 和社会秩序好转。
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历史跨入2006年之际,我们告别“十五”,迎来“十一五”。 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十五”期间,我们党对经济大局的掌控日臻成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 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经济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
8%左右。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 元,比上年增长7。
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 2亿元,比上年增长9。
5%, 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 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
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中的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2005 年,我国GDP达到18232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
中国经济 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在北京公布, GDP总值达2。
24万亿美 元。若按中英双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 和德国。
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 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之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 我们已经站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 新起点上。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运行环境得以改善。 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支柱。
“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6。 4∶50。
2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