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瞄准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认知、体验、思考和感悟相统一,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
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资助经费管理、创业孵化等方面均有制度的保障,让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获得政策、资金、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扩展资料:
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运行状况的观察,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在学校层面上,成立创新创业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成立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协同学校各有关部门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各类服务。
协同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学分转换及认定、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机制就顺畅了,既统一管理,又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形成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合力,保障创新创业工作有效进行。
参考资料:人民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国家层面,将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实施一批重 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形成梯次接续布局,打造协同攻关平台。
区域层面,将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 术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创业创新 平台,2016年将建成20个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同时,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再建设一批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选择8个试点地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产业层面,选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 卫生等重点领域,通过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 协同,建设一批产学研用贯通的众创平台,促进制造业升级和现代 服务业发展。 微观层面,国家将加大对各类创业创新主体的普惠性 政策支持,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行业 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
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瞌、高 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出台对新型孵化机构以及种子期、初创期 等创新活动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支持创投、风投等入驻双创基 地和众创空间。
1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近年来,东南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重视构建自主研学实践体系并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已建立3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与3个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构建了学科优势明显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国内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基地。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共享,将科技创新资源更好地向全体学生开放,建设实验课程、实践环节、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融创业理论教育、创业实训环节、创业实战环节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拓展就业渠道,着力扩大就业容量,努力促进就业增加。紧紧抓住铁西区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建立起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积极鼓励灵活就业,强化政策推动,拓展就业空间,鼓励和组织有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拓展新的就业渠道。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充分利用服务业社会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充分利用“三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引导、推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建筑业人才实现就业。
二是构建统筹格局,着力强化就业领导,共同推进就业工作。坚持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制,强化有关部门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把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加大就业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工作目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统筹规划,明确责任,统一实施;积极构建社会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就业创业格局,共同推动就业工作。特别是针对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积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城乡就业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强化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努力探索破解二元就业结构的途径和措施,实现城乡均等化就业,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强化政策落实,普惠广大求职者。进一步强化普惠政策的宣传,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就业创业政策,延续充实完善扶持政策,结合工作实际,简化程度,提供方便,特别是强化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各类政策补贴等普惠政策的落实;强化装备制造业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围绕“三区”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强化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需要,探索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特别是重点强化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普惠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实现就业。
四是加强平台建设,着力优化就业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基层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就业服务功能多元化、方式人性化、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服务跟踪化、管理常态化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深化“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努力提升基层和广大就业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强化农村基础化建设,缩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不断完善就业登记制度,准确掌握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将控制失业关口前移。强化用工管理和登记备案制度,做好新录用人员的跟踪服务。进一步研究制定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强化督查力度,堵塞管理空白和漏洞。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展就业领域。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宣传和引导,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着力实施岗位拓展,开拓重点产业、各类企业、基层岗位、科研项目等就业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争取政策,给予扶持;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强化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20世纪9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培养具备开发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的培养。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一定要对创新与创业相互关系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效认识。创新与创业相互间有着紧密关系,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而创业实践则能够对创新教育成效展开有效检测,创业与创新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为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仅需掌握考试对应要求的基础知识即可,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基础教育时期大多只注重课堂教学知识,而对于实践类、创新类等知识鲜有涉及,通常进入大学后才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二)师资专业化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缺乏、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即便有的学校采取了一些方法,着重打造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然而收效甚微,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
(三)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就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太过于强调行业分享、政策介绍等,内容不够丰富、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收到实效,也难以为其在大学开创一番事业提供有效帮助。现阶段,高校主要推行的授课形式以小组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为主,实践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