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简介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模拟)正式成立于2010年6月,依托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和我校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同建设,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具体指导下,由武汉各高校学生精英自主管理的模拟运营的企业组织。
公司秉承“员工(学生)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依托高校师生智力资源,提倡员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和主动创新”,积极开展独具创意的实践活动和专业性服务活动,发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致力于为高校学子构建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的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创新教育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试验田,为各界精英投资教育和履行社会责任拓展渠道。 二、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特色 (1)秉承“公益、尊重、创新、专业、卓越”的企业文化 (2)学生自主模拟企业运营,以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3)提倡员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和主动创新 (4)实行虚拟货币和虚拟薪酬制,考核员工、团队和公司业绩 (5)对员工实行星级管理和终生职业生涯跟踪服务 (6)实行见习制、导师制、项目制和轮岗制,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业务 校内业务——职业生涯规划、兼职实习信息 高端培训讲座、企业校园招聘 校外业务——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管理咨询服务 专业性市场调查 自主创业——校内创业孵化器、企业咨询指导服务 创业基金资助 四、合作价值 (一)学生方面 (1)获得实习实践的机会 (2)成为公司高层管理者 (3)领取绩效奖金和补贴 (4)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 (二)企业方面 (1)树立良好形象 (2)拓展大学生市场 (3)提高公司知名度 (4)获取专业化服务 五.公司文化 公益—服务员工 服务同学 服务老师 服务企业 服务社会 尊重—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意 尊重失败 尊重合作者 创新—丰富创新知识 激发创新潜能 塑造创新人格 引导创新行为 专业—培养专业精神 提高专业技能 增强专业素质 提供专业服务 卓越—志存高远 团队合作 永不言败 精益求精 超越客户期望 五、人才孵化模式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开放创新的思维、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重。
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指导相结合。公司董事会成员由高校老师与企业界精英组成。
由导师和企业人士共同负责、校内和校外项目牵引、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人才长线孵化,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引入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与创新的管理理念来探索公司运营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学生进入南湖人才开发公司进行角色转化,成为公司的基层员工和管理层。
管理层为公司做战略规划并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公司基层员工在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参与公司运作,积极献谋献策。公司秉承“员工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
公司采用虚拟货币和虚拟薪酬的运营模式,实现虚拟公司的持续发展。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使员工完全感受职场氛围,实现个人成长。
六.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部分成果 目前,南湖人才开发公司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1)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相继与武汉众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金蝶软件武汉分公司、湖北省中部人才交流有限公司、武汉万兴集团木桥合棉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150余名同学提供了实习机会; (2)公司与浙江天成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和武汉沃尔特商务英语培训公司签订了校园招聘方案设计与实施协议,累计金额32000元,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 (3)公司员工宋华剑带领的优游创业团队和公司副总经理蔡晓文带领的广知队在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4)公司组织内部核心员工申报的2010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模拟公司的虚拟性薪酬实战研究及模式探索—以南湖人才开发公司为例》研究项目获得教育部12000元的立项资助; (5)公司自2010年6月成立以来,已成功为武汉中冶斯瑞普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211”高校中选拔和招聘暑假实习生5名,为数家中小企业处理人事代办业务。
七、公司战略 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扩展战略为以下“三步曲”—— 一、发展初期,公司首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并初步运营,建立发展基地,逐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推广公司的良好品牌形象,在形成成熟的管理、运营模式后作为一种非盈利服务性组织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广,树立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及号召力。 二、推广阶段,公司通过联合湖北各大高校,建立校系战略联盟,将南湖人才开发公司的发展模式办成一个武汉市级的教学模式,向湖北所有的高校进行推广,集合众多高校的师生资源,打破现有比较单一的教育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与锻炼,提升自身素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整合,填补大学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真空。
为了保证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质量,提高立项命中率,一份出色的课题申报书对于参加项目的研究团队来说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看,课题能否申报成功,是与研究团队的课题申报书有密切关系的。如何撰写呢?
一是课题申报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全面性。全面占有资料是撰写课题申报书的基础。要求研究团队就申报课题的国内外同行研究的现状进行阐述和评价。
创新性。无论什么课题必须要有创新性。要在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的再创造。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所不曾获得的方法和结论,它既可以是新观点、新发现、新设想、新见解,也可以是通过研究建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或新领域,还可以是某个领域、制度、政策等方面的新突破。
科学性。申报的课题要符合客观规律,要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实践依据这是通常所说的课题立项依据,同时要有科学的论证。
前瞻性。课题内容应充分预测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
选择性。研究团队可根据自身条件找准合适的项目。选题可基本反映出申报者对某一学科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验技术与操作能力的熟练程度,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强弱程度,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性。为了避免重复,所选课题不宜过泛、过大,应集中在解决某一领域的某一问题上,命题必须确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力求写得准确。
可行性。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应具有可行性,要考虑课题承担单位所具备的各项条件和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力所能及的课题。
二是课题申报书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充分调研。充分调研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申报前必须做好文献资料查阅和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和分析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技术现状、动态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主攻方向和目标。要尽可能地把申报课题的意义、特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充分表达出来,要特别指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没有解决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要达到的目的等。
在“新”字上下功夫。课题申报要突出研究内容的新颖性,通过检索了解项目是否已经有人做过,努力查找原始文献,弄清其研究思路、课题设计、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实验方法等,另辟蹊径,力求出新,这是专家评委重点关注所在。
设计要周密。课题研究方法的设计,牵涉到申请的经费和时间进度能否合理匹配,要用最科学、最简便清晰的思路设计科研步骤,以最佳的组合、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得到最理想的科研效果。
注重过程化。阶段性成果是完成最终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
发挥学生团队和导师(组)作用。要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年级和专业搭配合理的学生研究团队,开展申报课题需要导师(组)的指导。
预期研究成果显性化。预期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应用成果。理论成果可包括学术论文、学科竞赛和专利等;应用成果应以经济、社会效益衡量。如完成本项研究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哪方面论文,申请什么样的专利等。
近年来,国内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涌现,有针对科技创新的、促进项目落地的、围绕乡村振兴的等等,对于创赛发起单位来说,想达到他们做赛事的预期效果,选择一家理想的创赛承办服务商至关重要。创成汇作为国内专业的创赛承办协办平台,具有以下优势:
一、双创资源
参与创赛的群体大致有政府单位、企业方、投资方、产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服机构,那么对于这块的资源一定要丰富。创成汇利用平台化整合双创优质资源,目前平台拥有丰富的项目库、天使投资人、创服合作机构等资源。
二、案例成果
创成汇平台2018年全程策划承办由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和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最终通过赛事承办促进十几个项目落地。
在浙江玉环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中,创成汇平台引荐了30余个参赛项目,其中11个项目入围并参与了沈阳分赛区的决赛,最终6个项目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2家参赛企业获得大赛奖项并且落地玉环。
其中还有承办协办过第四届北京亦庄创新创业大赛深圳分赛区、西安国际创业大赛、银川洛客创想联盟大会、中国昆山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三、技术优势
创成汇平台依托于母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为赛事主办方提供免费的赛事申报系统,并依托于平台管理参赛数据、上传实时新闻、大赛文件资料等,为当地培育、孵化、引进智慧智能等前沿技术产品,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个人认为创业首先要有一定的资金这是必要的,其次还要有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不熟的行业不要做,不懂的也不要做。
再者还要必备的社会关系否则你是很难存活的,另外就是法律知识和政府政策了,这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要有做老板的头脑:建议研读《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中的《富爸爸投资指南》。这里主要讲的是做老板的头脑,即入富人阶层的心理准备和入富人阶层的理论方法。
其次是商业理论知识:我们中国人常常谈到:理论指导实际。说的很有理,创业需要懂许多东西,比如市场营销,社会心理学,财务基础知识,企业法等等。
再次是锻炼商业技能:比如与人交流,影响他人,对市场的独特眼光等。另外在此过程中最好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多多益善。
毕竟创业并不那么简单!
全年超过4万创业者成为新的私营企业主,有近3万人创业当上个体工商户业主,其中尤以青年学生作为创业生力军而引人注目。
然而,青年创业说易行难。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这5%中的4%,广东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占这5%中的3%。
数据说明,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而且明显处于弱势。上海权威部门数据也表明,每年三四万歇业或注销的私营企业中,青年学生创办的占很大比例;从市开业指导中心专家志愿团指导青年创业的情况来看,能自立成功的也是凤毛麟角。
面对青年学生创业之难,大家也都认同,“我要创业”与“要我创业”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细细分析,有些问题确实需要社会共同来面对。
创业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很高境界,要成功创业必须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素养与素质。创业并不完全取决于激情、智商和学识,而更多的要靠面对困难的信心、解决问题的决心、遇到挫折的恒心,以及承担所有后果的责任心。
如今青年创业者中独生子女为数不少,从家门、校门到创业门,大多数习惯于以我为中心单打独斗,不少还妄自为大,怎堪接受“和为贵、忍为上”?有的吃不起苦,不少“80后”或“90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创业没日没夜地忙碌辛劳,时间一长往往打退堂鼓。有的目的不明,这些青年创业只是感到好玩,甚至赶时髦,一旦优惠政策“消费”殆尽即缺少了激情。
有的目光短浅,不少人以为从事低端传统项目就能立足市场,其实像服装、饰品、餐饮等传统行业,既最需要资金支撑,又是创业者最集中而无序竞争最甚的。更为“外伤”的,不少青年学生创业,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人脉关系相对贫乏就业无望。
而此时资金又成了创业瓶颈,何况如今创业成本越来越高,光社会保险金支付就让本来捉襟见肘的资金更紧张,资金成本让他们偃旗息鼓。 根据近年参加扶持青年学生创业活动积累的经验看,要提高创业成功率,除了要引导青年创业者端正创业动机,摒弃不良习气外,必须在成功创业的形式、内容与载体上进行创新。
一方面继续运用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散养式”创业,让青年创业者经受大风大浪的锤炼。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各种创业模式:如引导青年通过团队创业来感受创业、认知创业,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所谓团队创业,即让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创业者自由自主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成立有限公司或合伙企业。团队创业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抱团合作经营投身市场参与竞争,既避免单枪匹马式的盲目性,也减少孤舟行水的风险,培养追求双赢多赢的境界,培育出新一代企业家。
又如更新创业项目及内容,即注重创业与所学专业和个人特长结合,激发出蕴藏或潜在的知识智慧才能,引导其以高精尖为目标进行自主创新,用高新技术、新经营形态、新经营方式投入市场。即使是从事传统行业或低端产业的,也要引导其提升经营品质和品牌意识,自觉地为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方式转型进行探索,彰显青年创业是技术创新生力军的本质及作用。
再如创新指导扶持手段,提供实体性载体。即建立政府支持、社会搭台、企业牵头、志愿者相助,创业者经营的机制,由企业家和社会志愿者等参与,组成一个非赢利性的公益性机构,由这个机构设立一个个经营实体,提供给创业者,让创业者直接在企业家或专家的手把手中,体验创业艰辛,掌握经营管理全过程,从而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并且以可复制的方式,成为成功创业的摇篮。
一、大赛主题 创业促发展 青春建和谐 二、大赛时间 2007年6-12月 三、大赛组织 本次大赛由共青团四川省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大赛将成立组织委员会负责大赛的组织、宣传、活动等工作;成立大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大赛的全部评选审定工作;成立创业专家指导团,负责大赛选手的创业指导和辅导工作。
四、参赛要求 1、大赛以团队或个人参赛均可。 2、参赛者要求为我省有创业意愿和潜力的大学生。
3、参赛者的创业计划书应该是针对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见效快、风险小、有收益、投资不超过5万元的创业项目。 4、参赛者应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认真进行企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具体、有实施可能的创业(商业)计划书。
5、所有完成的创业(商业)计划书要求有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 五、大赛步骤 创业大赛采取初赛、复赛、决赛三轮赛制。
要求各高校进行全面动员,认真选拔,组织参赛。参赛者向本校团委提出参赛申请,申报创业计划书;学校经过评审选拔后统一报送所在市(州)团委,由市(州)团委审查后提交大赛组委会参加比赛。
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一)预赛:6-7月。各高校于6月25日前向市(州)团委申报创业计划书(文字版:一式两份),每个学校可以申报创业计划书不超过10件。
申报时,请各高校整理好计划书,打印好清单,统一进行申报。请各高校注意本校参赛计划书在类别上的合理结构和科学分布。
各市(州)团委于7月5日前(截止日期)务必向大赛组委会提交创业计划书,大赛评审委员会将对创业计划书进行统一评审,评选出前30件参加复赛,并于7月底公布获得入围复赛资格的团队名单。 (二)复赛:8月。
组织预赛产生的前30名参赛团队集中参加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的培训。通过见习、培训,前30名参赛团队再次提交补充完善后的创业计划书,由大赛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前12名参加决赛。
(三)决赛:9-11月。组织创业专家指导团全程指导复赛产生出的12名参赛团队。
举办2007年四川省大学生创业电视决赛。采取“6+1”淘汰制从12名参赛团队中择优产生6名团队参加最后一场电视总决赛。
六、大赛相关系列活动 1、开展创业培训 组委会将结合大赛的进程,组织参赛选手参加创业大赛培训、SYB培训。组委会将邀请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人士,就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储备、能力要求和风险资 本市场的运作等主题举办讲座;同时对参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内容包括创新创业知识、风险资本运营、资本市场运作、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指导等等。
2、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平台 组委会将依托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参赛团队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活动,如“创业沙龙”等,让参赛团队之间就创业理念、团队合作、比赛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参赛团队的整体水平,帮助大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自主创业。 3、举办创业成果展示及巡讲 组委会将与网络、电视、报纸等公共媒体合作,对大赛产生出的优秀创业团队进行典型宣传。
组织创业团队走进高校参加“青春创业大讲堂”巡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七、评审奖励 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家成立评审委员会,承担大赛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将通过对参赛者和创业计划书进行预赛、复赛、决赛三轮评审,最后确定获奖名单。本次大赛将设优胜创业奖若干;同时设立优秀组织奖,奖励大赛组织中工作出色、组织高效的单位。
八、资金支持 大赛产生出的前6名创业(商业)计划,由组委会对其注入不同额度的不超过5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获得资金支持的参赛选手无需担保和资产抵押但有责任在约定的条件和期限内偿还创业基金,如果参赛选手确实不具备偿还能力,不追究其法律责任。
九、有关要求 1、各市(州)团委、高校团委要认真做好大赛的组织工作,认真筛选,严格把关,确保参赛选手资格和创业计划书的质量。 2、各市(州)团委、高校团委要广泛发动,在校园外利用报纸、电视台、创业网站、公交站牌等媒体进行社会宣传,在校园内调动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等 宣传阵地进行系统宣传。
要及时向组委会动态报送各地、各校参赛情况,切实把大赛活动落到实处,努力扩大大赛的社会影响力。 3、各市(州)团委、高校团委必须严格按照大赛的时间安排推进各项工作,确保竞赛组织工作秩序和效率。
随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成为缓解就业难的一种有效形势。
但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目前仍然面临部分瓶颈因素制约,急需政府部门、高校、社会合力求解,营造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和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开展。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迎来第二次高峰 大学生创业潮发端于上世纪末,迄今为止经历了两次高峰。
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00年之前。1998年5月,清华大学学生社团“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发起举办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有上百个创业团队参加了比赛,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由此起步。
随着创业计划竞赛迅速在各地高校升温,吸引了大批学生和风险投资商的兴趣,掀起了一股学生创业风潮。但是,2000年下半年以后,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学生创业公司纷纷经历了寒冰期。
2003年以来,随着扩招后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普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减轻就业压力,社会启动了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学校和政府鼓励、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给予了浓厚兴趣,许多大学生从实际行动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据厦门大学《大学生创业调查》显示,选择愿意尝试创业的比例达86%左右。
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发布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也显示,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说明大部分学生接受了创业观念。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三大瓶颈制约因素 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多是停留在敢想不敢做阶段。
据教育部统计数字,2004年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有0.87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1%;2005年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增加到1.3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4%。在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热潮中,尽管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尝试或认可自主创业,而且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很高,但是真正走上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毕竟还是少数。
第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缺乏。目前,大学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复多,创新少等问题。
对比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的、开放的,一般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文凭,在校时间可不受限制,因而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格和竞争意识。
而我国的教学是管理型的、封闭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加上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创业的学生不多。美国大学生一般从事高智力、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而中国只有部分大学生涉足IT、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家教、办书店等创业活动。
第二,在投资方式上,大学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资金有限,唯有利用专利、专业技术或高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多数创业者都是由技术人员向管理和经营人员转化的。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齐全,因而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执行性,市场前景好,容易得到风险投资,公司发展速度较快。
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尚在酝酿之中,融资相当困难。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资金和时间,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
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例如,2005年4月,上海市政府启动了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该基金主要用于资助高校毕业生以其科研成果或专利来创办兼顾创意类和科技类企业。它是上海市政府用于扶持上海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的政府资助型“天使基金”,也是培养高科技企业的“种子基金”。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创业基金的管理委员会和项目评估专家委员会,接受学生创业资助申请。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在30万元以内。
第三,师资力量缺乏,制约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老师。
教育教学关键在老师,创业课程的开设也要靠老师,而老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其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怎么开,讲什么,心里无数;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多。
而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酬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大,因为创业方面的课程实践性很强,而大多数老师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他们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尽快培养一批能承担创业教学任务的高素质教师是目前我省各高校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四管齐下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和育人环境 第一,政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