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育苗馆,由台湾美庭经营。
二号梦幻花卉馆:主要是一些草花和一些南方花卉。
三号无土栽培馆:利用水培和基质培等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多种新奇特蔬菜及巨人南瓜,辣椒树,茄子树等。
四号和六号是南方果树馆,有三十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
五号馆是科普馆,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展示一些科普内容。
七号馆是现代农业创意馆,展示太空农业,家庭园艺,多段密植栽培,未来田园和嫁接方面的东西。
八号馆是西部特色馆,展示一些西部的特色植物及代表性建筑等。
九号馆是超级菜园,利用各种容器栽培番茄,甜椒,茄子,黄瓜等。
有学生票和讲解员一号育苗馆,由台湾美庭经营。
二号梦幻花卉馆:主要是一些草花和一些南方花卉。三号无土栽培馆:利用水培和基质培等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多种新奇特蔬菜及巨人南瓜,辣椒树,茄子树等。
四号和六号是南方果树馆,有三十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五号馆是科普馆,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展示一些科普内容。
七号馆是现代农业创意馆,展示太空农业,家庭园艺,多段密植栽培,未来田园和嫁接方面的东西。八号馆是西部特色馆,展示一些西部的特色植物及代表性建筑等。
九号馆是超级菜园,利用各种容器栽培番茄,甜椒,茄子,黄瓜等。
不是一个地级市。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16万,城市人口8万人。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
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示范区成立的前几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为了稳定这里的人才,发挥这里的农科教优势,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国务院于1997年7月13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19个部委与陕西省共同领导和建设。
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九年多的艰苦创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稳定科教队伍和吸引人才,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保障条件10年来,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8万多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截至2006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其中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约30亿元,企业和社会投资约38亿元。
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和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管网、天然气热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建设了3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先进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水上运动中心,高标准的医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态型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小城市雏形,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现已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
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
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
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
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
随着农牧良种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杨凌环保农资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
以巨川富万钾、秦川节水、博迪森农化、秦丰农化、鼎天济农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拥有生物钾肥、无公害农药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环保农资企业通过在各地建立农资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点,既扩大了产品宣传效果和销售规模,又促进了农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在各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
以果汁、乳品、蜂产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业、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
年产18万吨的陕西恒兴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余吨的陕西当代。
有很多东西,农业科技,相关展览,园林。
以下是一篇报道:一位出落得十分水灵的姑娘,领着记者们一边走,一边按动她手中的摇控器。轻轻一按,水管中的水就喷洒出来。
按动不同的按钮,出来的水呈现不同的形状,有伞形的,有柱形的,也有一滴滴地顺着植物的根部滴出来的。如果把各种喷洒器都开动起来,就会形成一幅与蓝天、白云、绿草、花卉为一体的千姿百态的美妙画图。
这是记者在杨凌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看到的一个场景。科技博览园高级工程师陈芳先生说,在这个园中,收集了国内国外形式多样的先进节水技术设备,诸如渠道输水、暗管输水、波涌灌溉、集雨利用、农艺节水、自控技术等。
博览园已集中了国内90%、国外60%以上的节水灌溉产品。采用自动化控制,一机在手,即可按照需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灌溉。
中国有相当大的一片国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杨凌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的建成,将在带动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前景十分看好。一个小镇的崛起记者有一个习惯,每次出差都要带上一本中国地图,查查要去采访的地方。
此次赴陕西采访也不例外,在去西安的火车上,就拿出地图查起一个叫“杨凌”的地方。也许因为地图版本太陈旧,怎么也没有找到这个“杨凌”。
到了西安,问了一些陕西同行,他们也只知道杨凌这个名字,但说不清在何市或何县。还是最后到了杨凌,问了当地的人才弄明白。
原来,杨凌是咸阳市武功县的一个镇。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武功析出,成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作为陕西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就这样,原先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杨凌”,仅仅几年工夫,在全国,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圈内,名声鹊起。
其实,杨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杨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相传周族始祖自后稷至公刘就在邰,大概相当于今杨凌一带定居。周族认为后稷是第一位开始种植稷、麦的人。
他善于种植粮食作物,为舜的稷官,主管农事,教民耕种。在西安至宝鸡高速公路下来,进入杨凌市区时,迎面可看到一尊塑在教稼园公园纪念中国农耕始祖的后稷铜像。
上世纪30年代,于右任、杨虎城在此发起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因此,在这里建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顺理成章之事。
五年,时间不长,但杨凌的建设发展是飞速的。这个中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已成为中国政府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中国六个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之一、中国“十五”期间(2001~2005)重点支持发展的五个高新区之一。
科技人员在培育植物种苗。 杨凌,昔日的小镇,今天,正以现代化农业科技城、生态城、产业城的姿态崛起在中国的西部。
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建国说,“示范区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批现代化的中心实验室,集中了农、林、水、牧等64个学科的5000名科研人员;8万名农业科技人才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这位农业专家认为,杨凌在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且有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提到的学科和领域有:小麦育种、旱作节水农业、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园林绿化、果树园艺、木材加工与综合治理利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及综合利用等。 今天,杨凌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和组织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国农民朝拜的“农业麦加”。
创新1997年,世界第一例绵羊“多莉”克隆成功后,动物克隆之风越刮越猛,许多国家都把动物克隆提到了自己的议事日程。中国科学家在动物克隆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张涌教授于2001年6月,获得了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和“阳阳”,引起了震动。张涌教授多年从事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过10项重要的科学研究。
此前,1990年,他利用胚胎细胞连续克隆技术获得了世界首批G1、G2、G3、G4和G5代胚胎克隆安哥拉山羊(共45只)与世界首批传代的滋养层细胞克隆山羊。1997年,获得中国首批冷冻胚胎克隆牛。
2000年10月,他在杨凌创建中国动物克隆基地。2001年6月,他就克隆出“元元”和“阳阳”。
今年2月,“阳阳”顺利地产下了一对起名为“快快”和“乐乐”的双胞胎。 创新,是杨凌高新区建立伊始就确定了的。
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创新成果累累。
除张涌的研究成果外,还有许多许多。中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新型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杨凌秦川牛优质高效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张鲁刚博士主持的一项“十五”国家863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该课题组通过两年科技攻关,从100余份大白菜杂交组合中成功选育了两个叶球分别呈显黄色和橙黄色的优良新品系,试验亩产达到了6000至7000公斤。
这个新品种适宜中国北方地区栽培。在中国北方麦区6个换代品种中,有4个是杨凌培育的。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介
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等发起在杨凌建立西北地区最早的农业高等学府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97年7月,经中国政府批准,杨凌成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00年7月,杨凌示范区被国家批准为“中国向亚太经合组织(APCE)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集中了大量跟农业有关的科研教育机构。一些同农业有关的研究设施现已开放供游人参观,如亚洲最大的降雨大厅、著名昆虫学家周荛创办的昆虫馆等。
示范区总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14万,新建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由农业科学园区、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中试园区、生活服务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等七个功能区组成。
示范区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示范区管委会为省政府直属派出机构,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
示范区成立五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6亿元。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水上运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医疗中心、热电厂、高速宽带的杨凌信息港等相继建成,城市框架初具雏形;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科技项目纷纷落户杨凌,初步形成以良种繁育、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生物工程、制药、农用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旅游等行业为代表的产业格局。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满商机,具有创新精神并持续发挥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的现代农业科技城、生态城、产业城和旅游城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科教管理体制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农业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是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主要载体。示范区设立之前,杨凌10个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分属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管理,重复投入严重,运行目标不一,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示范区成立后,在共建部委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9月,将10个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根本上打破了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的界限,首次实现了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走出了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的路子。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211”、“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内知名以农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员也跨入国家重点支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员建设行列。
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为知识与资本的结合创造了广阔的平台。为解决投入不足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严重制约,示范区管委会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大力倡导科教人员领力、创办农业高科技企业,积极支持科教人员在企业拥有股权和期权,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同科教单位结合利益共同体等。这种使科教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制度创新,激励了一批科教人员与企业家结合,创办高科技企业,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探索出知识与资本结合的新模式。
用人机制的创新使示范区各项事业充满活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示范区管委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行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教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参与农村科技示范工作,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和科研推广相适应的留人、用人、激励人的新型人才管理机制。这些创新举措从根本上遏制了示范区设立之前区内人才外流的趋势。在完善政策的同时,管委会机关、两所高校和入区、入孵企业普遍实行人员招聘制,不唯资历讲贡献,不唯文凭讲才干,使一大批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管理人才、科研教学人才和企业家、投资者加入到示范区建设者行列。
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为科研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杨凌示范区坚持精干、高效、廉洁、务实的方针,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目标。示范区管委会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封闭式管理的运行方案,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出发,建立了为企业服务,为科教单位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保障机制。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坚持“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即示范区由国家20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陕西省30个厅局和示范区实行厅区共建。打破了资源管理上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界限,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方面实现了创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3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