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参考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形势分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趋势 ——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
——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
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需求 ——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3.挑战 ——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
总体来看,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
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
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4.机遇 ——中药现代化为中医药。
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一个综合性过程,是技术开发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统一,核心在于科技的应用,强调的是经济性与应用性。
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应表现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个方面。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项目和成果;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下面我们针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建立中医药创新体制和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要加大对中医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战略攻关课题的研究 ,将中药产业开发列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给中医药人员创造良好的提高与发展空间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制订措施鼓励中医药人员的科研创新。中医药创新的突破及推广应用 ,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体制、科学管理,机制作保证。
把中医药当产业实业来发展 ,实行投资多元化 ,鼓励发展民营中医药企事业 ,鼓励发展民间中医药事业。国家要明确扶持的重点 ,设立政府科研基金 ,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医药企业搞好科技创新 ,支持中医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研究,成为创新的重要基地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基层医疗单位搞“联姻”、技术转让、技术合作 ,使中医药科研成果能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为经济建设作贡献。
要扶持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科研的重要阵地,但比起其它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一般来说起步晚、投资少 ,显得“先天不足” ,尤其是县级中医院比起县医院来大多条件差异明显。
因此 ,建议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措施扶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 ,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跟上同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步伐。只有设备完善、人才充实、管理健全的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才能担当起中医科研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当然科技创新的重点还是要在高校,高校在其中要发挥领导作用,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而且要打破常规,组建适应课题需求的科研团队,突破界限,构建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解决中医药的重大科技问题及难题。
同时,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中医药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继承与发展二个方面,中医药是传统的,必须在很好的继承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以往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过于强调创新,强调现代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经典的学习和继承,许多名老中医已经站出来对此做了严历的批评。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渭 “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具体来讲 ,中医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如下几方面: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刻准备创新的意识,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灵活的创新思维,有计划的创新学习和努力的创新实践。但目前中医人才的现状却是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淡薄,创新思维学习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等。
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中医药学知识的积累和中医药学技术的学习,轻人文精神的修养。高等中医药教育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专业考试开展,教学方法仍是满堂灌,而学生学习多是死记硬背,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加之课程繁重,使之难以进行创新学习。
过高的专业程度,单薄的知识结构,狭窄的知识面,学科之间缺乏相互交融,从而使中医药学生思想不活跃,缺乏创新的冲动与欲望,思维方式呆板。古代中医药未能走上实验医学发展的道路,忽略医学实验活动,而多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倾注力量。
这种状况导致当代中医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人才培养一定要须以继承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强调中医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进行理性思考、解析和发掘 ,探索一条既有鲜明时代特点,又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的中医药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之路。必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应及时将中医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纳入课程中去,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断推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法,竭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式和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中医药学生的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是对创新人才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学校应把科研育人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加强学生科研实践,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和空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一个综合性过程,是技术开发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统一,核心在于科技的应用,强调的是经济性与应用性。
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应表现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个方面。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项目和成果;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下面我们针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建立中医药创新体制和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要加大对中医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战略攻关课题的研究 ,将中药产业开发列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给中医药人员创造良好的提高与发展空间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制订措施鼓励中医药人员的科研创新。中医药创新的突破及推广应用 ,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体制、科学管理,机制作保证。
把中医药当产业实业来发展 ,实行投资多元化 ,鼓励发展民营中医药企事业 ,鼓励发展民间中医药事业。国家要明确扶持的重点 ,设立政府科研基金 ,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医药企业搞好科技创新 ,支持中医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研究,成为创新的重要基地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基层医疗单位搞“联姻”、技术转让、技术合作 ,使中医药科研成果能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为经济建设作贡献。
要扶持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科研的重要阵地,但比起其它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一般来说起步晚、投资少 ,显得“先天不足” ,尤其是县级中医院比起县医院来大多条件差异明显。
因此 ,建议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措施扶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 ,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跟上同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步伐。只有设备完善、人才充实、管理健全的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才能担当起中医科研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当然科技创新的重点还是要在高校,高校在其中要发挥领导作用,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而且要打破常规,组建适应课题需求的科研团队,突破界限,构建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解决中医药的重大科技问题及难题。
同时,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中医药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继承与发展二个方面,中医药是传统的,必须在很好的继承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以往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过于强调创新,强调现代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经典的学习和继承,许多名老中医已经站出来对此做了严历的批评。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渭 “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具体来讲 ,中医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如下几方面: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刻准备创新的意识,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灵活的创新思维,有计划的创新学习和努力的创新实践。但目前中医人才的现状却是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淡薄,创新思维学习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等。
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中医药学知识的积累和中医药学技术的学习,轻人文精神的修养。高等中医药教育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专业考试开展,教学方法仍是满堂灌,而学生学习多是死记硬背,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加之课程繁重,使之难以进行创新学习。
过高的专业程度,单薄的知识结构,狭窄的知识面,学科之间缺乏相互交融,从而使中医药学生思想不活跃,缺乏创新的冲动与欲望,思维方式呆板。古代中医药未能走上实验医学发展的道路,忽略医学实验活动,而多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倾注力量。
这种状况导致当代中医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人才培养一定要须以继承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强调中医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进行理性思考、解析和发掘 ,探索一条既有鲜明时代特点,又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的中医药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之路。必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应及时将中医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纳入课程中去,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断推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法,竭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式和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中医药学生的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是对创新人才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学校应把科研育人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加强学生科研实践,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和空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