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并非是从WEB2.0引申而来的,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全球对Living Lab、Fab Lab、AIP等创新模式探索的结果。WEB2.0则是创新2.0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使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创新2.0也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可以参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的论述来理解创新2.0的定义,创新2.0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态,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创新2.0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国内外关于创新2.0的关注和研究正在逐渐兴起,随着对面向未来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将给我们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特别关注用户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一文认为创新2.0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正如《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在对知识社会环境下Living Lab、Fab Lab、AIP三种创新2.0模式对比分析基础上所指出的,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 。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市劳保局每月都有免费的创业者培训班,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来报名到场学习。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啥子行业来做才气更接近成功。建议最好先到相干行业去打工,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也可到市劳保局到场见习培训,有50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在见习培训中选择创业方向。
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哄骗政策。对大中专结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称里有不少相干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
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脆弱是大大都大学结业生的通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终极成功的。创业的道路没可能一帆风顺,以是,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4、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所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华南农业大学“启动启铭”创新创业教育计划
我校食品院成功举办了以“青春导航”为主题的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也拉开了2014年度食品学院“启铭”创新创业教育计划。 活动中,创业先锋10级生物工程吴俊锋通过沙龙方式分享了他自己带领“稻草人”团队创办广州迅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整个历程,从如何发现商机、如何整合身边的有效资源、如何搭建团队、如何突破重重困难等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鲜的豆奶创始人凌土梅通过讲座方式分享了她艰辛却又有意义的创业之路。她以一句:“只要有决心,任何理由都可以是创业的理由”道出决心的重要性,强调了吃苦耐劳的重要,同时分享了如何将自身专业优势和创业有机结合;食品学院2005届毕业生胡君则分享了自己经历了工作、创业、再工作、再创业的各个阶段的艰辛和感悟,指出很多时候暂时的失败都是在奠定以后的成功。他还强调了创业前要摆正好心态,有一定的创业目标,在准备创业的阶段要有说干就干的闯劲。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食品学院从2009年依托学生职业规划中心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至今已形成了“三轮驱动” 的“启铭”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车轮一: 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食品学院建立健全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成立了学院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学院创业教育工作。设立食品学院科技联合会和职业规划中心,分别承担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开展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和竞赛,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在班团支部设立职业委员一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和骨干队伍。同时计划制定《食品学院关于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相关工作。 车轮二:打造精品活动和竞赛,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素养。 食品学院以第二课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一是举办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沙龙和讲座,聘请了10多名创业校友和企业人士作为创业导师给在校生进行指导和教育;二是举办美食文化节。食品学院至今已举办了届美食文化节,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经营和创业锻炼的机会,在广东省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广东卫视、羊城晚报对该项工作进行了报导;三是举办学院的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举办以食品学科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比赛,做好学院的创新创业培育机制,推荐优秀团队和作品参加学校的丁颖杯、广东省和国家挑战杯大赛,以及行业的学科竞赛。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取得的成绩斐然。2012年,洪佳虹等人的作品“青梅汁创业计划书”获得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全国铜奖、广东省的金奖。2013年吴俊松等人的作品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二等奖,唐秋实等人的作品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2014年,我院有4支队伍获得“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银奖。每年都有团队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行业创新大赛的奖项。近3年来,食品学院学生在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9个,省级奖项27个。 车轮三:注重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食品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紧密联系校友,支持学生开展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目前已建立李锦记等38个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与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及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产品创新大赛和行业调研大赛,积极给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训平台。
从现阶段来看,普遍在学校(包括大学、高职高专以及其他学校)内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从高端的孵化基地到基础的企业培训、竞赛活动,都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创业者与“资源”(资金、渠道等)的沟通平台,并不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具体内容,这些还是由创业者自主完成。而且很多有具体创业经验的人一般不会在学校当老师,很多老师从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可能连找工作的经验都缺乏,因此往往浮于表面理解和政策解读阶段。
个人认为,如果真正想创业,先了解你要创的业的环境和相关领域,把自己放到领域里,了解领域,最后利用自己在领域内形成的资源创造自己的事业,是较为清晰的思路。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祝好运。
1、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华南理工,位于广东广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主要成员;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湖南大学(Hunan University) 简称“湖大”,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用汽车”PACE教育推进伙伴计划”,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等国际组织成员,AMBA国际认证成员,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
3、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七校联合办学、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简称西安建大,旧称西冶,坐落于古都西安,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共建,中国“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入选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大工“,坐落于滨城大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主要成员,入选国家“2011计划”。
“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连理工大学。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高校应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 问题,并予以解决。当前,择业和就业的困惑是在校大学生面临的诸多矛盾之一。
众所周知,自1999年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扩张,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的骤增。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5万,而4年之后的2005年已经达到338万。
此时,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除,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仍或多或少地受到“重文凭、轻能力”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把学习与未来选择职业联系起来。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的工作,不仅成为应届大学生及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而且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对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形势所迫,实践所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2. 解决问题的办法 1)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联手,促进大学生就业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解决办法: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就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
普通高校的任务是培养整体的文化素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整体素养方面的基础。在培养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实施分流,可分出研究型与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研究型人才重在学术素养的培养,将来可从事某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
应用型人才重在技能的培养,将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具体操作性工作。对于应用型人才,仅仅靠普通高校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还应就某一职业进行培训,由职业教育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也就是说,大学生读完普通高校还远远不够,应该再到职业学校进行某一行业的培训。这种办法既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提高整体文化涵养,又可通过职业教育使其具有某一方面的具体技能。
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欢迎这样既有人文素质又有从事某一职业能力的人才。 2)做好创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大学生创业是整个社会创业大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就业方式,也是拉动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学校、社会、政府应当大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当前,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升温,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要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对于政府来说,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
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设立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从长远看,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工程,创业教育要求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等携手合作,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起多方参与、立体开放、相互支持的创业教育平台。
二、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1)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是一半的工作,另外一半工作是如何帮助青年人全面发展。高等学校的培养理念是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对社会有什么责任,对国家有什么责任。
思考以自己的能力能帮助国家多少。要有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
肯尼迪有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给你什么,要问自己你能给国家什么。” 2)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应该对他学到的知识有灵活的变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能够独立思考,看到一个问题能够判断出它好不好、对不对,不是只说对 Copyright (C) 2005 山东政协版权所有 Emaill:szx@sdzx.gov.cn 技术支持:山东政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高校应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 问题,并予以解决。
当前,择业和就业的困惑是在校大学生面临的诸多矛盾之一。 众所周知,自1999年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扩张,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要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高校还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在创业方面,教育部要求,高校要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要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有一些创业创新的平台还是不错的,例如腾讯众创空间,它是根据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创业创新的一个新的创业平台。
(一)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发挥纺织服装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做“实”、做“特”,奠定了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坚实基础。
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拓展丰富学生胜任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区域经济,提高社会认同度 以“立足纺织服装业,辐射关联产业,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为教育教学工作方向,根据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需要,依托珠江三角洲经济的独特区位优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需要为原则,调整和设置专业,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并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纺织服装的产业特征,使学院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不滞后、不离散,能满足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找准市场,提高社会认同度。
2.充分利用政府、学校、企业行优质资源,探索创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就业市场 在办学的功能定位上主动融人企业发展的价值链,多途径、全方位深人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人点,积极探索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工作和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组建校企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更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要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拓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如纺织系在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西樵纺织面料名镇建立纺织实训基地群,与西樵轻纺城共建纺织教学分部。
借助该集群式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平台,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实训实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在培育了一大批优质就业企业的同时,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实现校企“双向开放”,即学校向行业企业开放、行业企业向学生教师开放。 3.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实现优质就业提供支撑基础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学院战略转型。
坚持“办学融人社会、专业融人产业、教学融人企业”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确立“双品牌”发展战略,以“时尚纺院”为主题打造学院品牌,以“创业工程”为主题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美誉度,把学院建设成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具有显著示范和骨干作用的现代化、创新型高职院校,为实现学生优质就业提供支撑基础。 4.根据职业岗位技能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就业能力 以职业性和开放性为基本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过去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以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比例达50%以上。
同时按照“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的顺序形成阶梯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增强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二)改进和完善就业工作机会,逐步实现从成功就业到优质就业的转变 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改进和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建立多层次跨校园的就业工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切实保证组织领导重点统筹、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经费投人优先保障。
按照“确保充分就业,促进优质就业,引导岗位创业,鼓励自主创业”思路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优质就业服务平台。 1.职业导师队伍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优质就业为关键,建设“双师索质”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
按照“校企培育”和“专兼结合”的思路,打造一支集指导、咨询、教育、服务、研究于一身的“双师素质”的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推进“校园导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了解企业招聘人才的方法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选聘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职业指导师实现“企业精英进校园”。
2.优质就业市场建设 为适应就业新形势,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市场体系建设采取行业互动、强化合作、基地依托、网络拓展、创业工程等措施。 (1)巩固就业市场,促进行业互动。
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优势,加强与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的行业进行合作交流,巩固毕业生就业市场。一是邀请行业单位来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二是邀诸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单位负贵人来校,重点推介知名企业,为拓展优质就业企业打好基础。
(2)建立优质企业资源库,打造优质就业基地。按照行业排名、企业规模和发展前景、毕业生职业发展、校企合作状况等标准,建立优质企业数据库。
重点瞄准当地行业领先的企业,作为。
湖南商学院(湖南工商大学)好。
1、资质优秀
入选湖南省2011计划、“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中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2、师资力量雄厚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284人,专任教师911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者151人,具有副高职称者26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7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委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
3、专业选择多
设有14个教学院(部)、78个科研机构,开办52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4、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6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商科院校构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的探索与实践(2018年)。
5、馆藏资源丰富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9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945种;拥有OFB、优阅、EBSCO、超星、读秀、畅想之星、金图等中外文电子图书329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4.3万余册;
拥有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Elsevier SD 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国研网统计、专题报告和全文数据库、EPS统计数据及经济预测平台、新东方多媒体资源学习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起点自主考试学习系统、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数据库等29个,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共享资源24个,自建有《教育资讯》《经济管理文献信息集萃》《学科信息导航》《外文资源推荐》等电子馆刊,为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成员馆。
文献收藏突出商科特色,收藏范围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顾理、工、文、法等学科文献,其中经济管理类图书占32%,建有商业经济学家林文益藏书室。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