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
“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
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他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
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1 创业的定义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
创业人必须要有很好的财运而且需要贡献出时间,付出努力行动,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获得金钱的回报,达到个人的满足和经济的独立自主。对于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创业过程不但充满了激情、艰辛、挫折、忧虑、痛苦和徘徊,而且还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渐进的成功也将带来无穷的欢乐与分享不尽的幸福。
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财富现象。2 创业的动机 人说话做事都是有目的,动机就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支持人们采取行动的原因。
而人们创业的主要动机是改变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就包含了财富、社会认可、能力提高、个人发展等创业动机。例如,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
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但3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
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
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
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
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
万向此行获得了210万元的订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3 创业的类型 我国创业企业的类型根据其特征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谋生型创业企业。主要分布于零售商业和传统服务业,主要从业者是妇女、残疾人、老人及文化素质低下者等。
这种类型的企业主要目的是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采用自我雇佣的方式解决就业和经济来源问题。它可以完善生活服务系统,对该区域里生活的人群是非常必要的,同事也是政府和社会积极促进的创业。
(2)成长型创业企业。它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它可能处在一个传统的行业,如食品业、服务业或制造业,但它的经营者善于运用新的组织方式(连锁店方式、加盟店方式),从而快速扩张市场。
(3)创新型创业企业。这种企业是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开发和推广尚未形成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或是提升市场品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如果根据创业活动的创业方式不同,创业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大、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比率越来越大;个人进行的传统行业(如餐馆、化妆品店、网店、服装、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
再如,夏乾良从家教到教材的创业过程。夏乾良原是复旦大学法律系的学生。
因为平时他常会辅导学弟学妹,虽然是免费,但家教的经验还是挺丰富的,所以当他从建平中学毕业时,就动起了做家教积累社会经验的念头。于是他召集了在上海中学、复旦附。
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元要素之一是企业,而我们知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消亡。
因此,经济的繁荣是以不断出现新创企业为基本前提的。所以,创业是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
创业活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消费品和服务,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沃尔玛、麦当劳、微软等创业企业,作为长久以来家喻户晓的成功典范,激励和影响着众多企业与企业家不断进取成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随着社会资本在民间的更多聚集以及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否创立企业以及创立什么样的企业,正在成为分散的社会决策(而不是政府集中决策)问题。正是受这种宏观形势的推动,中国也逐渐开始成为世界上创业活动相对活跃的国家,进而使得创业学在中国成为一个有待开展而且意义重大的研究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为及时跟踪学习国外创业研究的新成果,集中探讨转型期中国创业与企业成长管理的新问题,积极推动中国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南开大学举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研究创业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de Cantillon将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并说明创业者的本质特征是“承担风险”。
1876年,美国学者Francis Walker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创业者的重要著作《工资问题》。1884年,他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一书,进一步阐释了关于创业者的模型。
1934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指出,创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变革过程的关键驱动引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从而揭开了现代创业教育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创业特别是科技创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日趋活跃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新一轮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热潮。据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最新报告统计,在美国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有44种相关英文学术期刊、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277个教授席位。
目前管理学会创业分部的会员超过1200名,占管理学会会员总数的12%。一流管理学杂志《管理学会杂志》、《管理学会评论》、《管理杂志》等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创业主题专刊。
创业在管理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外的创业研究与实践大致在三方面展开:经济、管理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对创业现象的研究、创业理论的研究以及创业教育。
这三方面的互动发展,使得“创业”的概念不断演化丰富。创业研究正在成为管理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分支。
创业是一种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其表现为新组合、新生产方法、新企业、新产业、新市场、新财富的产生等多种形式。创业过程不仅存在于新建企业与组织中,而且存在于个体与团队、现有公司、家族企业、特许经营等多种研究对象中。
同时,创业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创业投资、社会网络、资源投入、战略计划、社会发展规划、团队建设、个体创业行为等。创业现象的这种多重性,吸引着多种管理科学领域和非管理社科领域的专家从自身领域出发,对创业现象的某个层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目前创业研究主题的多样性。
例如,新企业及其创建条件、资源获取与开发、创业定位、创业投资、跨国创业、机会识别,以及特许经营等。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Busenitz等会员,通过对1985—1999年创业研究重要文献的统计分析,提出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个体与团队、组织方式、机会和环境四个层面。
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理论,其自身必须有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一系列经验现象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用其他领域已有的框架来代替。尽管创业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创业理论目前依然处于形成阶段,研究边界尚未明确,缺乏一个得到公认的理论框架。
《管理杂志》2003年创业专刊特约编辑David J. Ketchen. Jr.也指出,创业理论目前的研究状况与十余年前战略管理研究类似——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 近几年,创业理论的基础研究正在取得进展。
2000年,马里兰大学Shane与Venkataraman教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创业研究”的文章,尝试构建统一的创业理论框架。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1)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2)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3)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这篇文章对创业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2000年后创业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文献。
在他们的影响下,创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更加关注创业机会,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在这方面,Jnkping 国际商学院创业与成长项目(PEG)负责人Davidsson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他在“创业研究的范围。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创业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对社会物质生活发挥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基本观点,要实现创新创业更快发展,就必须明确科学理论的内容,并自觉接受正确理论的指导。发展是事物前进和上升趋势的变化,是对旧事物扬弃的必然结果,而发展观则是对于这种扬弃的理念表达,是实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与反作用的必要条件和必备环节。
当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就是实现创新创业的根本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明确将经济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逐渐形成了“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科学理念。
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全体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华,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发展观念的更新让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逐渐突显,社会发展的一些“瓶颈”也逐渐成为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才能继续发挥正确的思想意识对社会现实发展的指导作用。
新发展理念积极回应时代需要,直面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对于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其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正是实现“双创”的根本依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等观念,正在通过创新创业的不断扩大变成现实。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也在创新创业不断升温的时代潮流中,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元素。
以哲学思维指导创新创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充分认识新发展理念对于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充分重视以新发展理念所引领和倡导的方向为创新创业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把握大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开创富有生命力的创新创业事业。
二、以我国物质发展为基础实现创新创业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有发展都必须基于现实的物质发展水平和基础。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创新创业才能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再提醒我们,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程度。
这是实现“双创”的物质基础,也是推进“双创”的重要依据。从国家层面来说,只有基于中国社会经济的物质发展程度,才能实现“双创”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所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宝贵经验,为“双创”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基于“十二五”的建设成就,在物质储备、科技条件、公民素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而这正是当下“双创”得以“遍地开花”的物质基础和现实起点。我国实行出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及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举措,都是基于现实物质条件对“双创”的有效推进。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
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
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
创业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
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盈利模式的日益增长,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校的积极宣传,在这样的前景下,越来越多的毕业及在校大学生投身自我创业的行业中,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创业者以失败而告终,只有极少部分取得了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多种现状,其一,消极创业,盲目跟随大众潮流,其二,不敢创业,对创业心生畏惧,其三,大胆创业,对自我充满自信,其四,稳步创业,对市场和自身有充分了解。
在这些现状的不断累积下,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项目诞生。创新创业要的就是大胆放开手去创造新生事物,畏手畏脚的创业很难长久立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血液,拥有无穷的活力,年轻的大脑和蓬勃的朝气与出其不意的创新是我们的资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们,思维过于活跃,开放的思想总会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有着不能理解的想法,这些独特的见解,定将引起对其理念的探索和无尽挑战,而这些也恰恰符合一个创业者应有的素质要求。
再加上我们在大学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基础,就高技术含量的领域而言,我们领先了其他创业者很大的一步,并且在学校的支持,在校期间我们就接触了相当多的创新创业的思维和实例,也参加了个别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项目,就经验而言,我们其实不是完完全全“小白”,而且我们也有着很高的学习分析能力,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与做法,在自主创业的前期得到充分的成长,为中后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这看似美好的前景下,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大学生们的社会经验毕竟还是太少,对市场前景的调查有着局限性,能否打动投资人必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而且学习他人经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场中过多的挫折和阻碍会消磨大学生们的意志力,这是我们会十分迷茫,无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创业这种形式。再加上功利心切,急于求成的年轻人心理,有时会将自己的项目引向绝路,彻底打击自己的内心,使自己血本无归,再无创业的冲动。
不过就我个人的看法,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和保障较之以前有着质的改变,往昔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基本上都要有自身承担,因此步步维艰,害怕一步错,步步错,而今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相当的关注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牢靠的保障,大学生们不必再害怕创业失败带来难以接受的后果,这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深远影响。在当今这个蓬勃发展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其意义是深远的,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减轻了国家对就业岗位的负担问题,那些学业有成又不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出路选择。
而且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们也因为创业时所发生的情况得到了大幅成长,磨砺了锋芒,变得更加成熟,这为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7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