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临港产业区地处临沂市、日照市与连云港市的交界地带,位于鲁南经济带东部,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核心位置,总面积328平方公里,以莒南县坪上镇现有建成区为依托,覆盖坪上、团林、壮岗和朱芦四个镇,规划面积117平方公里。
产业区西依临沂商城,东借日照、青岛、连云港的辐射带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临沂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前沿,是集加工工业、重化工工业、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区,是连接岚山、日照、连云港、青岛四大港口与鲁南、苏北经济带的重要接点和枢纽,是对接青岛及半岛制造业基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北上西移和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产业区按照国际化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标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大规模、全功能”的原则,实施“环境立区、产业强区、商贸兴区”战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依商兴工,借港发展,努力打造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临港物流贸易基地、加工工业基地和重化工工业基地,整个鲁南经济带的临海桥头堡,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平台,投资热土,创业平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浙江省五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院校,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常务副会长和秘书处单位,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等。
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下设8个二级学院,形成与浙江省和宁波市主导和优势产业高度匹配的智能装备制造类、应用化工类、电子信息类、港口物流电商类等6个专业群、33个专业,打造了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机电(海天)学院是宁波市特色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000多名,非全日制学生和各类培训人员16000多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和“跨界、跨境、跨专业”的“三化三跨”为学校新一轮内涵发展战略。创新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在整合社会资源办学、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机制。学校与地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与各级政府携手成立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宁波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与县级区余姚市政府共建中高职衔接的阳明学院,共同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管理体制。学校紧紧围绕临港制造及港口后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海天集团“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数字科技园“院园融合”育人模式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力推进综合性跨界、跨专业机构建设,与市总工会、人社局共建“卓越技师学院”,建设服务外包学院、跨境电商学院、港口物流学院、模具学院等一批对接区域经济模块的产业学院,重点服务省、市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学校大力开展“生产线上科研”,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中小微企业“种技术”和“企业技术管理门诊”专项活动,与宁波港等合作共建市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乙烯工程碳五碳九下游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与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共建“发展中国家职教研究院”,与宁波市共建职教研究中心,与北仑区共建共管图书馆,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和文化引领高地,并为国家和地方职教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学校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获“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创新成功教育模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设形成成功大学、思源基金、班集体特色项目、校友名片工程、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其中,“思源基金”先后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宁波慈善奖”、第二届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教育部“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是中国职教学会创业教育专委会主任单位,及浙江省创业学院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被评为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联合评审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海外办学,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通过特色国际化办学有效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迄今已为来自110个发展中国家的1500余名教育及产业界官员进行培训,在贝宁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市教育局倡议成立“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
岁月峥嵘,二十载风雨兼程;时光流逝,二十载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二十年成就辉煌。
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在日照的发展史上,却是一段光辉的历程,它跨越了两个世纪,联结了两个千年,纵贯了五个五年规划,承启了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迈进。升为地级市的二十年,是日照经济发展最快的二十年,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二十年,是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二十年,是城市地位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二十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港口城市到现在享誉中外的“水上运动之都”;从凤毛麟角的楼宇建筑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二十年来,勤劳智慧的日照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坚持“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放创新,艰苦创业,勇往直前,创造了日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辉煌业绩。脚下的土地,4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陆续留下了宝贵的遗迹,而眼前的这座新城1989年6月12日才正式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日照从一座海滨小镇变身为一座现代化都市,拥有了“亿吨综合大港”、“临港产业基地”、“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生态宜居家园”、“大学科技园区”、“历史文化名城”、“北方绿茶之乡”等光鲜亮丽的名片。古老和青春在同一个地方交汇,深厚的底蕴和蓬勃的朝气在同一个城市共存。
站在2009的门槛上,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回望来路,我们却是感慨万千……。 “同志也在等车啊?去哪里”?“日照”。
“日照?日照是哪儿的啊”?“……”这是一位日照籍文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兖州火车站候车时与另一名旅客的一段尴尬对白。其实,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
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
历经沧桑沿革,宋元佑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后日照镇划入胶西县,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
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属益都府莒州,县治于今日照城。从两千前年前的古海曲,到八百多年前的日照县,应该说日照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仅仅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同在山东境内,为什么还会有人对日照如此陌生呢?因为日照城太小。话说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两位青岛客人驱车来日照办事,也许是车子开得太猛吧,谁知竟一家伙冲到了岚山头。
在车灯的映照下,才猛然发现正前方的路标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江苏界”。本来是到日照,怎么竟跑到人家江苏界来了?即便是到江苏,日照也是必经之地呀,怎么竟没见日照城呢?他们这才想起来,刚才路过一个有些路灯闪烁的小城镇,也许就是日照城吧。
当时,在兖州火车站候车的那位日照籍文友继续解释说:“日照是咱山东的一个县,这几年发展地特别快,听说都快要升格成日照市了。她就在正东的大海边,石臼所那里”。
“哦,石臼所呀,那我就知道了”。同时候车的那名旅客毛塞顿开。
这也难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大部分只标注有“石臼所”而没有“日照市”。“那时候石臼的知名度的确比日照要大得多”。
2006年6月28日上午,我陪北京来的老同学一起去看望日照的一位老市长。谈起日照的发展,老市长滔滔不绝:“应该说,没有当年的石臼港,就没有今天的日照市”。
历史上日照沿海曾商贾云集,石臼、涛雒等均为著名商埠,1885年《日照县志》描述的“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表明当时的石臼所已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商贸口岸。经过百年风云变幻,而此时的石臼海岸却是一派荒凉景象。
1978年,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1978年几乎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代名词。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那一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沿海开放的总体指导思想,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了石臼码头的改建计划,很快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批示:充分利用日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建设现代化深水大港。于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海曲被唤醒了,日照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
1982年2月17日,石臼港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此时的港口,既无城市依靠,又无老港依托,在荒滩上起步建设、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成长壮大。
应该说,日照港从一诞生,就处在我国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没有吃过一碗计划经济时代的“安逸饭”。但是,日照港人却毫不迟疑地转入了生产、建设、经营并进、探索创新的新时期。
在艰苦的条件下,日照港人率先。
一期发展目标
按照获批后一年内封关运作的时间节点安排,首期封关区及配套区主体建设工程基本建成,基本投资创业和商务营运环境初步形成,港区水陆域开放获批,队伍建设及各项保障基本到位。一期总投资43亿元,其中海投公司须投资31亿元(未包括土地款及政策处理费用)。
二期发展目标
至2014年年底,基本建成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二期工程,即:衢山分区矿砂部分功能区(包括1700亩堆场和41万吨、20万吨码头及其它配套码头)封关运行;本岛分区首期封关区内剩余工程及商务配套区二期建设基本完成。
三期发展目标
至2017年年底,建成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三期工程,即:本岛分区二期(纬七路以南约1282亩土地)纳入封关运行,衢山分区全区3.02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完成。至此,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基本建成,实现全面封关运作。
“一湾”,指以北海、湛江、海口等城市为支撑的环北部湾沿海地区,并延伸至近海海域。以生态优先,建设蓝色宜居宜业海湾。
“双轴”,指南北钦防、湛茂阳城镇发展轴。南北钦防城镇发展轴依托南宁—北海综合运输通道,以南宁、北海等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
业,推动钦州和防城港深度同城化发展,强化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湛茂阳城镇发展轴依托沿海综合运输通道,推动湛茂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阳江等地区加
快发展,提升临港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建设珠三角连接东盟、北部湾城市群连接港澳的陆路大通道。
“一核”,指南宁核心城市。以加快建设南宁特大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推进要素集聚,强化国际合作、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商贸物流、创业
创新等核心功能,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五象新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构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门户枢纽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带动吴圩—扶
绥、伶俐—六景、宾阳—黎塘等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打造引领北部湾、面向东盟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据悉,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是仅次于超大城市的第二类城市。目前符合这一标准的城市有10个,分别为武汉、成都、南京、佛山、东莞、西安、沈阳、杭州、哈尔滨、香港。
“两极”,指以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以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为方向,充分发挥海口综合政策优势,推动集约集聚发
展,推进海澄文一体化,加快建设海岛及南海海洋研发和综合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发挥湛江南方大港优势,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教创
新中心,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