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和谐厦门建设的实践成就
厦门经济特区自1981年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5年中,厦门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厦门实施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中国社科院近两年发布的中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厦门连续位居第九位;在今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中,厦门名列第五而成为“中国投资金牌城市”之一。2005年,在全省社会治安环境的综合测评中厦门位居首位,居民治安满意率高达97.7%。此外,厦门还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国家园林城市”(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7年)、“全国十佳人居城市”(2001年)、“国际花园城市”(2002年)、“中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联合国人居奖”(2004年)、“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一系列深刻反映“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荣誉。如今的厦门,已经充分展现了“温馨、和谐、活力、创新、生态”的城市魅力,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畅通工程三年行 交通管理十变化
道路交通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城市交通也一直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市实施“畅通工程”和创建“平安大道”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绩效。然而,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对城市的交通及交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我市各项道路交通管理措施顺利实施,市民文明交通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作为我市权威主流媒体,我们在专业化报道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此次合作旨在为读者搭建一个更为客观、通畅、有效、权威的舆论平台,加强市民与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进一步凸显厦门交通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职能部门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工作思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让交通管理更好地服务群众,并为改善我市交通环境、实施“畅通工程”、创建“平安大道”、营造现代都市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统计,全市机动车年均增长为44.53%,其中汽车年均增长为35.44%;而我市城市道路年均增长仅为5.41%,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与车辆快速增长的反差使我市交通管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三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过去、放眼今日,相信所有有心人都会惊奇地发现,厦门的城市交通管理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从2000年全国实施畅通工程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更加重视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使厦门的城市交通管理发生了十大变化。
城市交通规划先行
新的“城市规划条例”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厦门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成立调整了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2002年用于城市规划的专款达2800万元;对厦门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厦门城市概念规划》及旧城改造规划相继出台;配合湖滨南路全线翻修改造,同济大学交通与工程研究所、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完成《厦门市“绿色交通”系统实施方案》;11月21日市政府还专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汇集厦门,共同探讨厦门城市交通近期改善与发展战略。
评析:“畅通工程”的实施,使厦门的城市交通规划实现了由“海岛型”向“海湾型”的根本转变。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市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频出大手笔。必须明确城市交通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树立先进的规划理念,坚持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从而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
用“数以亿计”来说明厦门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为过。三年来,我市改造拓建15条、新建13条道路,建城区道路路网密度已达4.46%,主干道密度2.08%,人均道路面积13.8平方米/公里;莲黄隧道、海沧隧道、镇海路改造,仙岳路(乌石埔以西路段)、环岛路厦大至海军码头连接段、文曾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工;新建人行天桥2座,人行地下通道2座,自助式人行横道灯5座,灯控系统11座,交通标志259块,更新增设隔离护栏5500米,在主干道设置交通指路标志243面,在次干道、支路设置座式路名牌486座;主次干道交通标志标线施划率100%,标志设置10块/公里,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率282米/处,路口渠化达100%,路口人行横道灯控率80%。
评析:一批贯穿城区东西南北及部分郊区的主次干道的建成,不仅合理疏导路网车流量,从而打通路网的交通瓶颈,最大限度满足车辆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更为各组团之间构筑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奠定基础;在交通设施完善方面,倡导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以人为本,并根据新建、改建道路的功能配套状况,配齐配全交通安全设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使我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建设逐步完善,更令我们的城市家园旧貌换新颜。
交通意识 逐年提升
2002年9月6日,厦门成立“鹭岛联盟”,600多辆出租车率先向社会承诺:“安全、文明行车,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为'0'”;后坑出租车队25部出租车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市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昨作厦门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06年厦门十大变化逐个数 ■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幅建议为16%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550亿元以上 厦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梁伟 摄 “十一五”开局之年已经到来,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那么,2006年厦门经济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嬗变?昨日上午,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作了厦门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6年计划报告》中提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幅建议为16%,力争更快些、更好些。这个增幅比全国快1倍,比全省快6.5个百分点,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位居第一,居全国经济特区和副省级城市前列。
从大的层面来看,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将发生十大变化。1、投资强劲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550亿元以上 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550亿元以上,其中,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投资的重点和方向是:延伸产业链,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汽车工业城、华映工业园、太古飞机五期等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签约项目的落地投产。
开发重大片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五缘湾、观音山、黄厝等重大片区及集美、翔安新城区的建设,稳妥推进中华、厦港、百家村等片区旧城改造,稳步发展房地产。建设对外通道,强化城市枢纽功能:继续加快建设海沧、嵩屿、招银等港口码头,推进福厦铁路、厦门至安溪高速公路等辐射通道的建设,力争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开工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骨干网,增强交通疏解能力:加快建设成功大道、公铁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岛外快速路(琼头-香山段)、环岛干道等项目,建成县黄路、集美大道、同安湾大桥等项目,完成疏港路、仙岳路西段改造。2、工业快速发展 将大量引进资金技术劳动三密集的工业项目 随着翔安火炬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等产业载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将大量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的资金、技术、劳动三密集的工业项目。
随着入驻项目的投产,我市将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柯达图文影像等项目的加快建设,华映工业园、厦华电子工业园、友达光电等项目的动工建设,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强力推进工业快速发展。3、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2006年,我市将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及中小企业的软件测试平台、模具中心、注塑中心、电镀中心、电子产品检测中心;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转移,建设面向行业和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支持研发机构争取列入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体系。
同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推进数字内容产业、半导体照明、基因工程试剂和疫苗等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4、服务业快速增长 重点发展旅游和物流两大产业 旅游、物流这两大产业,在2006年将得到快速增长。
据介绍,今年我市将拓展以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开工建设杏林前场物流园区、厦门粮食批发市场、厦门花卉和种苗研发与物流中心;建成中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农残检验检测系统;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标准化体系。
提升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园博园、国际会议中心、天竺山森林公园、万石植物园扩建等项目建设,启动珍珠湾和太阳湾周边方便市民及游客的滨海休闲漫步道建设;力争扩大对金旅游客源,办好第二届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
5、农民稳定增收 突出抓好“金包银”工程建设 继续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突出抓好“金包银”工程建设,认真制定分配方案和管理办法,要引导被征地农民集资入股建设通用厂房、外口公寓、商贸设施等物业经营项目,使失地农民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落实移民政策措施,重点推进许庄、大帽山、大麦畲村移民造福工程试点;探索在部分山区推行退耕还林,组织农民就地转业,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6、加强对台交流 主动承接台湾新一波产业转移 在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方面,我市将突出“五缘六求”,加快对台交流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两岸三通。
充分利用台交会等经贸平台,争取扩大台商投资区范围,承接台湾新一波产业转移,力争在石化、光电、软件和动漫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引进台湾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医疗教育和中介服务业等服务贸易,争取率先成为“两岸人民币与新台币计价结算试验区”;扩大厦金旅游品牌效应;简化台湾水果进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手续,落实水果冷库、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继续加强与台湾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流合作。7、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在教育方面,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均衡发展。
市发改委介绍说,我市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
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1日下午揭牌并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福建省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这一创新创业基地将面向海外人才,尤其是台湾人才提供离岸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
基地负责人蔡弼凯介绍,基地将采用全新的“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向海外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高起点的创新创业空间,将在开展“海外预孵化”、促进海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引进和集聚海外高端人才以及探索离岸研发、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地还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突出“海丝”元素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为人才、技术、项目提供前置性、专业化的成果预孵化和技术转化服务,积极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各类制度和政策的先行先试。
目前,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依托,已建立“马来西亚・征阳”特色科技小镇等项目。同时,基地已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硅谷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新兴应急产业、高精视觉识别等新兴科技领域展开技术和项目离岸落地转化。
基地还将在台湾设立离岸创新创业预孵化基地。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朱延平教授表示,厦门自贸片区的柔性引才政策做得相当好,引进更多的海外技术有利于厦门的产业升级和更深入的两岸合作交流。
内容来源:凤凰网
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1日下午揭牌并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福建省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这一创新创业基地将面向海外人才,尤其是台湾人才提供离岸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 基地负责人蔡弼凯介绍,基地将采用全新的“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向海外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高起点的创新创业空间,将在开展“海外预孵化”、促进海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引进和集聚海外高端人才以及探索离岸研发、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地还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突出“海丝”元素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为人才、技术、项目提供前置性、专业化的成果预孵化和技术转化服务,积极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各类制度和政策的先行先试。 目前,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依托,已建立“马来西亚・征阳”特色科技小镇等项目。
同时,基地已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硅谷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新兴应急产业、高精视觉识别等新兴科技领域展开技术和项目离岸落地转化。 基地还将在台湾设立离岸创新创业预孵化基地。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朱延平教授表示,厦门自贸片区的柔性引才政策做得相当好,引进更多的海外技术有利于厦门的产业升级和更深入的两岸合作交流。 内容来源:凤凰网。
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和谐厦门建设的实践成就 厦门经济特区自1981年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25年中,厦门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厦门实施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中国社科院近两年发布的中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厦门连续位居第九位;在今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中,厦门名列第五而成为“中国投资金牌城市”之一。2005年,在全省社会治安环境的综合测评中厦门位居首位,居民治安满意率高达97.7%。
此外,厦门还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国家园林城市”(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7年)、“全国十佳人居城市”(2001年)、“国际花园城市”(2002年)、“中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联合国人居奖”(2004年)、“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一系列深刻反映“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荣誉。如今的厦门,已经充分展现了“温馨、和谐、活力、创新、生态”的城市魅力,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