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创业部是在校团委指导下的为激发唐山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创业信心的学生型群众组织,在创协、kab创业俱乐部及所属的创协各系分会中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各系级创业部会的学生指导机构。
2.201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市、1767所高校43万多名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高涨。
3.《报告》显示,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有12万名大学生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占调查总人数的28%。
4.2012年,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工作,于8月出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并系统性地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大纲。
5.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年度全球报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创业产业分布差异较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处于效率驱动阶段的经济体,创业活动则集中于零售业、信息通信技术和金融等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与运输业。
6.《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是大学生创业选择的前3位。
一是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探索有效机制与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调动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积极性,支持以核心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体系。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化、市场化的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与公示,解决成果交易流通与市场化定价问题。鼓励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发展,完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国家财政科技计划成果和科技奖励成果为重点,发布一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
四是发挥地方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大政策、服务、金融等创新力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完善基层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和机制,通过成果转化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强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贷联动、众筹等科技金融手段拓宽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推动军民科技成果融合转化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
青年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大学生是“万众创业”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率只在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率的平均水平20%相差还很大。高校还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创业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办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
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更多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办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创业的文化和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营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就业和挣钱,更是一种更高一层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创业应该是比简单的就业具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价值。
要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实践教学是重要基础。培养学生创业,仅通过开设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创业是综合多方面内容的复杂实践,因此创业教育一定要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和训练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借鉴MBA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创业案例,学习和体会创业中需要的工商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让学生在模拟创业练习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两年一次,参加人数有限。各个学校可以在学院层次定期举办类似的创业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硅谷的创业教父彼得·泰尔从2011年起,启动资助“20 Under 20”创业青年人项目,鼓励大学生退学创业。虽然我们不一定要鼓励退学创业,但这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活动,在美国乃至很多国家引起了很大反响。
激发更多大学生创业,需要给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实验空间就像乔布斯家的车库,是创新创业的原始空间。因此,利用大学科技园提供创业空间很必要。这方面需要高校予以重视,出台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到科技园创办企业的政策和措施。这方面工作做得好,我国的大学也能够像斯坦福等国外大学那样,在大学科技园中产生很多有影响的创新企业。
创业教育还要求高校转变办学思路,与社会加强联系,使更多的金融、法律等资源进入学校,为创业服务。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较为缺乏实践经验,这就促使学校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创新,使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走进学校,以多种灵活的形式到学校上课或任教。这也可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对一些学科的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的经验。
以内蒙古为例 作为重要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迅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地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这些创新主体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8337”发展思路,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在政策、制度和人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科技进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自治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处在全国第三梯队靠后的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使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实现这一跨越,需要进一步调动创新主体的活力。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离子束诱变实验研究。
高等院校:突破瓶颈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尽管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依然存在一系列制约瓶颈问题。在日前举行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内蒙古建设。
“谈科技创新的情况,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人才队伍缺乏,缺少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这几年,尽管从自治区和学校角度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差距还比较大。”
内蒙古工业大学代表栗文义说。 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困难较多。
内蒙古师范大学代表照日格图表示,目前学校博士点位少,人才引不进来。内蒙古农业大学代表王春光说:“特色领域里面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比较少,引进的能力有限,资金能力、环境条件不足。”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瓶颈,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科团队建设。栗文义表示,目前有组织、协同创新的、能承担重大项目的队伍比较少。
班士良也表示:“许多学科发展的团队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的老师还在单打独斗。” 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另一个瓶颈是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位高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目前许多高校的专利有效利用率还偏低,很多专利停留在纸面,没有应用于实际。
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徐福全表示,科技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产学研结合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滞后,科技领军性人才非常缺乏,政策的支持度非常有限而且不便于操作。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与自治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起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班士良说。 鉴于这些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栗文义提出的建议是,首先要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从体制和机制上调动广大教职工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王春光表示,要优化管理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大科研经费的支持。 班士良则表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就要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给予更加积极宽松、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提高科技创新的软实力。
此外,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增强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对企业支持的同时还要发挥学校的科技创新功能。 科研院所:推进战略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院所是主力军之一,如何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如何增强科研院所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的代表王育青表示,科研院所的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科技创新工程的战略研究不足,科技创新工程缺乏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缺乏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难以对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指导。
因此他建议组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家团队,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顶层设计。 成果产业化程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也是许多科研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路战远表示,现在的科技创新与生产的需求融合不够,过分追求项目的数量和经费。缺乏可操作性的、突破性的激励措施,不仅创新的成果缺乏,而且成果越来越多,转化的少。
中国机械化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的贺刚表示,自治区农机产品和农机产业化、农机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农机产品品种比较少,系列化不足;第二是技术水平比较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第三是农机装备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弱,大部分是科研兼生产,专业的科研人员很少,创新能力不足。 为此贺刚建议,要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增强农牧业机械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工程中心、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搭建联合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适合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高端农业装备、主机装备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解决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机产品的结构性矛盾。
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也是科研院所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之一。科研院所的代表们表示,科研机构的评价指标与体系不够科学,重量不重质,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