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提高盈利水平.但它绝不仅仅是提高销售额或者产品性能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一、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模式 (一)产业组织模式战略 产业组织模式的特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围着市场转.即使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资源,也要获取资源以满足这种思路.这些企业把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建立在选择好的行业基础上,他们在企业战略选择上采用的是“市场机会带动”的增长方式.采用产业组织模式战略的中小企业有一些具体表现:①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映强烈.②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他们会马上模仿,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③注重引进,不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资源基础模式战略 资源基础模式的特点,一个企业为了追求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具有实力或者竞争优势比能够发现机会更加重要,因为最终能够把握机会并进行相应技术创新的企业还是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因此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是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是放在取得或者培养竞争对手所难于甚至不可能模仿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上. 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可采用资源基础模式的技术创新战略,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首先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特别是要有核心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已有的竞争优势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相当的技术开发力量,其技术创新战略是否可定位于资源基础模式呢?资源基础模式最常见的问题是可能错过一些机会或者显得比较保守,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战略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防止一些冒险行为.这种战略比较适合于比较成熟或者市场机会比较少的行业. 产业组织模式不足之处是许多企业在发现机会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和核心专长;选择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的同时,忽视了与此匹配的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在重视抓住机会的同时,忽视长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技术创新的模式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可以使企业在竞争相对不激烈的情况下抓住市场机会.但是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使企业在战略的选择上出现盲动和短期行为. 比较两种基本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业组织模式更加符合市场机会多而各行业的竞争相对不激烈的时代,如1994年以前的中国.相反,资源基础模式更加符合市场机会少而各个行业竞争都十分激烈的时代.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但是,即便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也不断为企业提供着诱人的市场机会.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企业盈利能力中,大约20%是由行业因素决定的;大约36%来源于企业特点和战略行动;其余则是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将上述两种战略思维模式有效地整合起来,就有可能不断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整合产业资源战略的特点,中小企业应从拥有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出发,大胆寻求新的市场机会,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和符合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同时,又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和行业特点的变化,调整或者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对于市场机会所要求的资源不可能由企业现有的创新资源衍生的时候,企业就应考虑是否放弃目前的机会或者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二)非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 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科技型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如何技术创新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每个企业一般都只能将自己定位在生产链的某个环节上,在这个产业链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往往只是极少数的,而对于处在这条链上的所有企业来说,要认识到客户真正需要的并不完全是产品或技术本身,而更为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适当有效.因此,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无疑很重要,但从一定意义上讲,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和应用这种核心技术成为自己的先进适用技术. 当一个企业没能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很难在核心技术上有效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情况下,其战略模式的定位应当是适应性创新,要争取在核心技术的下游或者产业链中的非核心技术领域实施创新.还要特别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进行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包括产品的规格、品种、功能、款式等个性化设计及新品的开发创新. 同时,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曾说过: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其道理很深刻,即企业创新并不仅仅表现为技术、工艺等物质方面,还可以表现在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 总之,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
我们举一个案例,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
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气得不得了,就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我们重庆话叫做打光脚板,赤着脚没有穿鞋的。
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推销鞋怎么行,这个岛屿上是没有穿鞋的习惯的。马上发电报回去,打手机回去,鞋不要运来了,这个岛上没有销路的,每个人都不穿鞋的,这是第一个推销员。
第二个推销员来了,高兴得几乎昏过去了,不得了,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不得了。那要销出多少双鞋出去,马上打电报,空运鞋来,赶快空运鞋。
同样一个问题,你看,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刚才讲了,思维它有相异性的特点,还有很多特点,我们不去过多地谈它。
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思维有很多很多种形式,创新思维是其中一个。
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我把创新思维的概念,比较长一点。我把它奉献给各位朋友、各位同学。
我们说的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不要受什么约束,要全新的。
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这样的解答,这样的方法寻找出来,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叫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都有创造性思维,你们都有创新思维。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
比如小孩、小学生问老师,老师,天上有一个太阳,会不会有两个太阳?老师说,瞎说。“国无二君,天无二日”,怎么会两个太阳。
完了,小孩的创新思维就被泯灭了,天上可能就有两个太阳,五个太阳。宇宙无限,银河系太阳系可能有很多,这个创新性思维就被埋没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平常人他是传统性的思维,常规性的思维占主导,所以它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第三,为什么要有创新性思维,为什么要创新思维。
我们江总书记对创新,对创新思维对创造力,他有很多重要的讲话。比如,江主席江总书记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总书记还讲了,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2001年江总书记又多次提出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有一段讲话。
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那创新的重要性,我具体说。
第一, 前提。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创新。
什么前提?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思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举个简单的案例,大家看过美国的大片《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一个致命的思维错误。它错误错在哪儿呢,它认为船造得越大就越不会沉,越不会翻船,是船都有可能沉。
当然我这里要补充一下,有两种情况下一般船它不会沉。一种情况这个船造得挺大,大得跟那个水塘一样大,它就不会沉了,是吧,不会翻船了。
第二,这个船呢。有一次国际上有一个海战,甲方打乙方,打这艘船,再怎么打,打无数个炮弹都有了,就是打不沉。
什么原因?它搁浅了,它搁浅了不会沉吧。一般讲是船都会沉的,所以《泰坦尼克号》它犯了个致命的缺点错误,认为船造得越大就不会沉。
在这个思维前提错误的情况下,所以必要的救生艇救生衣它没带够的。你看翻船了,倾斜了,沉船了。
救生艇救生衣不够,望冰山的望远镜没带的,肉眼看到冰山了,方向转不过来。因为它认为船不会沉,它这个思维前提,这是个前提。
所以我们说,创新思维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第二, 它不光是个前提,是个法宝,是个什么法宝,是企业竞争的法宝。
是我们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竞争的法宝。今天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靠什么竞争,靠特色、靠创新、靠点子、靠思路。
所以我们说,我们今天企业的竞争也好,我们很多竞争也好,创新思维它是个法宝。第三,育人。
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非常有重要性。我们现在由于旧的教育制度,包括曾老师讲课,创新性还是不够的,启发性还是不够。
我曾老师讲课的典型的方法是,第一章第一节,大一二三,小1 2 3。(1)(2)(3),ABCD。
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于是我们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最后掌握的是一本笔记。
创新思维不够的,我们非常缺乏的是创新性的创造力发挥的这样的人才。所以给我们的中国教育,给我们重庆大学的教育,给我们哪怕是中。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提高盈利水平.但它绝不仅仅是提高销售额或者产品性能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一、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模式 (一)产业组织模式战略 产业组织模式的特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围着市场转.即使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资源,也要获取资源以满足这种思路.这些企业把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建立在选择好的行业基础上,他们在企业战略选择上采用的是“市场机会带动”的增长方式.采用产业组织模式战略的中小企业有一些具体表现:①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映强烈.②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他们会马上模仿,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③注重引进,不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资源基础模式战略 资源基础模式的特点,一个企业为了追求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具有实力或者竞争优势比能够发现机会更加重要,因为最终能够把握机会并进行相应技术创新的企业还是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因此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是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是放在取得或者培养竞争对手所难于甚至不可能模仿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上. 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可采用资源基础模式的技术创新战略,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首先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特别是要有核心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已有的竞争优势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相当的技术开发力量,其技术创新战略是否可定位于资源基础模式呢?资源基础模式最常见的问题是可能错过一些机会或者显得比较保守,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战略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防止一些冒险行为.这种战略比较适合于比较成熟或者市场机会比较少的行业. 产业组织模式不足之处是许多企业在发现机会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和核心专长;选择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的同时,忽视了与此匹配的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在重视抓住机会的同时,忽视长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技术创新的模式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可以使企业在竞争相对不激烈的情况下抓住市场机会.但是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使企业在战略的选择上出现盲动和短期行为. 比较两种基本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业组织模式更加符合市场机会多而各行业的竞争相对不激烈的时代,如1994年以前的中国.相反,资源基础模式更加符合市场机会少而各个行业竞争都十分激烈的时代.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但是,即便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也不断为企业提供着诱人的市场机会.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企业盈利能力中,大约20%是由行业因素决定的;大约36%来源于企业特点和战略行动;其余则是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将上述两种战略思维模式有效地整合起来,就有可能不断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整合产业资源战略的特点,中小企业应从拥有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出发,大胆寻求新的市场机会,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和符合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同时,又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和行业特点的变化,调整或者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对于市场机会所要求的资源不可能由企业现有的创新资源衍生的时候,企业就应考虑是否放弃目前的机会或者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二)非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 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科技型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如何技术创新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每个企业一般都只能将自己定位在生产链的某个环节上,在这个产业链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往往只是极少数的,而对于处在这条链上的所有企业来说,要认识到客户真正需要的并不完全是产品或技术本身,而更为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适当有效.因此,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无疑很重要,但从一定意义上讲,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和应用这种核心技术成为自己的先进适用技术. 当一个企业没能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很难在核心技术上有效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情况下,其战略模式的定位应当是适应性创新,要争取在核心技术的下游或者产业链中的非核心技术领域实施创新.还要特别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进行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包括产品的规格、品种、功能、款式等个性化设计及新品的开发创新. 同时,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曾说过: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其道理很深刻,即企业创新并不仅仅表现为技术、工艺等物质方面,还可以表现在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 总之,技术。
北经院—创意产业学院,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处 摘要:新时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必须拓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科研,开展学术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圃;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
创新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全面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积极探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对策。
笔者认为,目前许多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富有特色和创意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一、倡导学生科研,开展学术活动 大学的基本宗旨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
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学生科协或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课外科技活动或科技实践的学分。
通过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
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如举办学生科研课题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二、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时代赋予教学的全新功能和要求;要在教学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教师应将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合理性、个性化教学原则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大学生一项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可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之提高。
通过社会实际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专业、学生、社会的关系。
三、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然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经过一道道程序,被铸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丰富更为容易,这样,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
你好,如下:
你好,如下:
你好,如下: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办学优势的需要
大学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和技术、管理、文化等的创新基地。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从人才培养上,它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它能够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从课程教学上,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地方高校要树立区域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专业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上、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特色融合度上做好文章,以培养人才的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力强赢得社会声誉,发挥出独特的办学优势。
(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综合力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传统行业提供的岗位数量越来越有限,科技进步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无形中打压了就业空间。这就要求高校要主动适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广西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循环经济为着力点,优化发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谢谢,希望您能够采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