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不得奖也有1.5的学分;还有别的什么物理啊化学啊竞赛都能拿创新分的;还有你大四时在外面实习后,让别人公司给你盖章以作证据,学校通过了也可以加创新学分。
创新学分主要包括:“学科竞赛学分”、“科研学分”和“实践学分”等三类。“学科竞赛学分”是指参加学校认定的大学生学科性竞赛,获校级或以上奖励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根据竞赛的层次特点,分为A、B、C三类:A类指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B类指省级以上专业协会组织的专业竞赛。
C类指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科研学分”是指参加经学校认可的各类科技活动获奖,学生在校期间主持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著、在国家正式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学术论文作品,研究成果获奖,获国家专利,参加学术讲座等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实践学分”是指考取各类专业资格证书、参加社会科技文化实践活动、文艺表演和体育竞赛等取得优秀成绩,并受到校级或以上表彰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1、A1参加经认定的各种学术性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指经学校相关单位认定的各种学术性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要求在一学期及以上,提供相关活动证明材料及总结报告或调查报告,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审核,可申请学分。 2、A2个人自主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指自主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一个学期及以上或完整参加一个科研项目,完成一篇科研报告,可以申请学分。
3、A3—A5大学生创新创业、科学探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必须在参加和完成了项目的全过程后,方可获取相应的学分。获得优秀项目的审核以学校发文为准。
同一学年参加多个项目研究,只计取一个最高分数,不得累加。 对于被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和参加者无故和没有正当理由不完成项目研究或随意放弃研究项目者,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并取消其再次申报资格。
如确有实际原因需中止项目的学生,需提出书面申请,提交学院批准同意,学院汇总名单后在中期检查及结题审核时统一报教务处实践科备案。 4、B1个人自主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指个人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有详细材料记录、主单位的证明、校内相关组织推荐证明、受助单位及个人证明、实践报告和总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每位学生实践时间应连续两周或累计四周及以上。
学生凭活动主单位证明、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申请学分。 5、B2参加创业就业培训或实践:指参加被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机构)举的创业就业培训或实践。
必须参加一个月及以上培训课程学习及至少一项实践活动。以培训证书、实践报告及主单位证明申请相应学分。
6、B3社会实践成果奖: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的社会实践成果。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准进行审核及认定。
7、C参加课外实验活动:各项目活动时间累计四周及以上,以作品、方案、实施效果证明(书)、培训合格证书等形式申请相应学分。 8、D1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主要包括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等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各种2+2、1+3、1+2+1)及交换生项目,可以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向教务处对外合作与交流科提出书面申请,可获得相应学分。
9、D2海外研修计划:主要包括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等单位进行短期学习或暑期夏令营项目。可以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向教务处对外合作与交流科提出书面申请,可获得相应学分。
10、E参加学术报告会(含海外文化讲座):是指主要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面向全校本科生参加的学术报告会。累计次数达5次及以上者,并递交至少一篇心得体会,在一个学期内,可申请0.5个学分。
同一学期只能申请一次。累计可申请2次,累计学分最多1个学分。
11、F专业性学科竞赛:主要指各级组织主和承的各类学科竞赛,竞赛项目认定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由教务处负责执行,以各级证书审核和认定学分。同一学生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所获奖项可以分别申报创新学分,但参加不同级别的同类型学科竞赛,只能申报获得最高级别奖项学分,不得累计。
12、G其他竞赛:主要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操作技能竞赛、演讲赛和辩论赛、体育竞赛和艺术类竞赛等,必须是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或其他部门主或组织参加并由教务处认可的竞赛,以各级证书审核和认定学分。非体育专业学生获得的体育竞赛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获得的艺术类竞赛按此标准执行;体育专业学生或体育特长生获得的体育竞赛和艺术类专业学生获得的艺术类竞赛降低一级计算学分(如国际获奖按国家级获奖标准计算)。
13、H获得计算机证书与外语证书,以各级证书审核和认定学分。H5、H7、H8外语证书的“优良”对应的是各类项目满分的85%及以上。
14、I国家级注册(资格)证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和国际认证考试证书,以各级证书(文件)审核与认定学分。 15、J获得科技成果奖或成果转化,以证书和转化合同审核认定学分。
16、K获得科技发明专利:专利获准以收到交证书费的通知书或正式的专利证书审核和认定学分。 17、L发表科研论文:科研论文、报纸发表以录。
无锡太湖学院前身是200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2年4月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和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加大支持无锡太湖学院创新发展的协议》;2017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改革动力,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实施“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战略。学校占地面积2000多亩,在校师生近20000人,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设商学院、会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护理学院、艺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涵盖工、经、管、艺、医、文等6个学科门类,拥有众多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学校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担任名誉校长,著名高等教育管理专家、南京财经大学原校长徐从才教授担任学校校长。学校实施“强师工程”,从海内外引进一大批优秀博士、教授、副教授,拥有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一大批名校的资深教授,众多位教师在全国艺术设计大赛、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省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学校邀请多名世界著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如诺贝尔奖得主理查•罗伯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教授等。学校开设高层次通识课,所有师资均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
学校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制造、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苏南产业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其中,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入选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学校建有经管、工科、艺术、护理、创新创业、计算机应用与外语学习等六大实验实训中心。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入选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入选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培育点。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嵌入式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近三年来,学校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19项,发表研究论文686篇,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大批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200多项。
学校强化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40余所高校合作办学。学校与美国达拉斯浸会大学合作举办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签署“本硕直通校际合作协议”;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举办ACCA项目。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单位”和“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等3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学校当选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副主席、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
“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运行
在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中,紧紧围绕“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实践与管理,重点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建设“平台+模块”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得
根据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大多需要跨学科、综合性、个性化的知能储备,学校参照总的课程体系结构,又专门为创业教育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主要设置KAB创业课程、中小企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企业法律法规等课程。模块课程是通过创业实验与实践等间接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包括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环境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并非是平台与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平台课程是为引导学生入门,模块课程则是为学生打开创业的多彩世界,两者的有效组合,使创业教育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建构“窗口”式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使学生学有所用
大学创业训练是一个模仿创业或尝试创业的学习、体验与参与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学校将过去开展的学生课外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探索性创业设计、社团活动、创业训练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进行有效开发,形成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包含创业竞赛、商场实践、专利申报、投资融资和校企合作等五大类创业实践窗口,并以项目的形式每学期滚动推出。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和时间,通过参与创业活动获得学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具体的计划类别如下:创业竞赛窗口——定期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从寻找商机开始,到制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模拟。商场实战窗口——利用学校开放性实验室和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以及创业示范基地等资源,组织大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正式涉足商场,参与市场竞争,体验创业实践。发明创造窗口——鼓励大学生开展创造发现活动,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科技成果申报专利或通过技术市场或其它场所进行成果转让等。投资融资窗口——组织学生在仿真资本市场环境下开展如何部署融资和筹资战略,如何寻找股权投资者并与其打交道,如何在资本市场中获取债务融资等。校企合作窗口——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合作洽谈小市场、举办校企合作对接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将企业的研发项目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和创业创新系列大赛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奖项有哪些暨上周五的创客沙龙结束后,小编被前辈们的创业经历深深震撼,不禁也萌发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可是创业梦哪有这么容易实现呢?
主讲老师爽朗一笑:“别担心,还有很多创新创业大赛等着你的参与。当你积攒了足够经验的时候再做打算也不迟。”
受到老师的启发,小编特意整理了近年来创新创业大赛的部分资料,大家快随小编来一睹创新创业大赛的芳容吧!

“挑战杯”——创新创业中的“奥林匹克”


简介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承办高校为国内著名大学。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小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