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关于创新的故事 2011-10-31 12:41 提问者: lch979894234 | 浏览次数:1943次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2011-10-31 12:44 满意回答 创新和发明永远都是一家,每一个发明家身上都带着创新的精神。
而仅仅是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而不能将其的价值发挥出来,并不算真正的创新。(注:列文胡克=列文虎克)从显微镜的发明人列文胡克的故事里,来看看创新背后的很多元素吧。
列文胡克是是一位没有受到正式高等教育的英国皇家学会成员。早年年轻的列文胡克,是一位看门人。
看门的工作相对轻松,时间充裕,并且能够经常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天,列文胡克从一个朋友口中听说,在欧洲重镇阿姆斯特丹的眼镜店里,会出售一种名为放大镜的东西,可以让原本看不清楚的小东西变大,变得可以看清楚。
列文胡克觉得非常有意思,充满好奇心的他也想体验一下这种神秘的装置。于是他跑到眼镜店想去购买一个放大镜,可是,这种新装置的价格实在太贵了,列文胡克根本就承担不起。
他很遗憾的要离开眼镜店,却看到店里的师傅正在磨制镜片。列文胡克仔细观察了一番,他发现镜片的磨制的最基本方法实际并不复杂和神秘,关键点在于磨制的手工熟练度和耐心。
列文胡克于是决定,自己也尝试磨制自己的放大镜。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好奇心,观看放大的物体,也不会有多大的经济负担。
列文胡克因此成为了一名“磨镜片爱好者”。经过不屑的努力,终于磨制出了自己的放大镜。
随后,为了方便使用,他还将镜片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并在镜片的下端放置了一个金属片,并在金属片上打孔。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显微镜。
列文胡克经常把自己关在一间密室里,用各种材料磨制镜片,组装各式各样的显微镜,并日以继夜的用显微镜观察各种事物。他在这个微世界里,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人血红细胞,甚至隐约看到了200年后人类在真正开始了解的细菌。
列文胡克一生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组装了大小各异的400款显微镜。并通过广泛的细致观察,成为很多微生物和细胞的第一个发现者。
列文胡克在朋友的劝导下,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并邮寄给英国皇家学会。通过英国皇家学会刊登出来,和全世界科学家分享他的发现。
列文胡克也因此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虽然他从未受到高等教育,并且根本不会阅读拉丁语(此前的很多科学资料,都是以拉丁文书写的。)
这就是列文胡克和显微镜的故事。但是关于显微镜的故事,实际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在列文胡克发明显微镜前,其实早有别人发明了显微镜。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早在列文胡克制作出显微镜前90多年,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匠就用凹透镜和凸透镜制作出了显微镜。但是他的工艺比较粗糙,观察的倍数不大,也没有继续将这一设备用于科学研究,发挥价值。
因此,显微镜的发明人最终被历史公认为列文胡克,而且列文胡克还因此成为了“微生物之父”。
其实,是否让一种生物复活,关键要看能不能获得这种生物的完整的DNA 信息。
然而,至今为止,人们尚没有发现过恐龙的DNA,即使被发现也有可能 被人为污染。 有科学家称,由于脱氧核糖核酸会在生物死亡后开始分解,并被阳光和细 菌摧毁,唯一可能利用克隆技术复活的是在较近期内才灭绝的动物。
而对于 6500万年之前的恐龙,人们很难获得它们完整的遗传基因。即使找到了大量 DNA,也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垃圾(在尚等动物中大约90%的基因组是非编码DNA)。
所以,将恐龙带回到现代生活中来的机会是渺茫的。 当然,也有研究者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活生生的恐龙基因就在人类周 围。例如,他们觉得飞禽身上就带着恐龙的基因组,只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基 因起了变化或陷入沉睡,以至让它们看起来不再像恐龙。
因此,如果人类能开 启这些基因,那么使恐龙再生也就能成为现实了。
恐龙化石和它周围的岩石对研究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对恐龙 化石的研究,能让我们知道恐龙曾经生活的自然环境等情况。在经过了地壳的不断演变,地面的岩层风化了,形成的化石才露 出地层表面。
而正巧的是,古生物学家也到这个地区进行考古挖掘, 经过一番周折后,把它们挖掘出来,保存起来成为研究的宝贵资料。 如果在那个时候,古生物学家没有发现它们,再经过一段时期的 风吹日晒,这些化石就会随同它旁边的那些埋葬它的岩石,渐渐地消 失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要发现一件化石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想 要发现和挖掘一个水杯、一件瓷器打碎了,可以再买一件,但是,一旦一件化石 标本被损坏了,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科学家们把他们所研究 的对象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
因为它的价值的确是无法估量的。比r恐龙脚印化石,通过恐龙脚印化石出土的地区,直观上就可 以判断出恐龙类群曾经的地理分布,即它们生活的具体地区,通过对 这个地区的研究,就可以知道恐龙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状况。
例如蜥脚类恐龙的脚印的发现地区,是季节性或半干旱性气候带, 这就说明这种生活环境和气候地区是比较适宜蜥脚类恐龙生活的地区。恐龙死亡的第一现场,不一定就是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有可能 是在恐龙死亡后被推移过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出恐龙死亡的第 —现场呢?科学工作者只要根据恐龙化石保存的是否完整,磨损的多少情况, 就可以判断出这里到底是不是恐龙死亡的第一现场。 就拿在四川省自贡县的大山铺发现的恐龙动物群来说,这一恐龙 群的化石骨架有很多都保存的特别完好,有一些恐龙化石的头骨、脊 椎、肋骨、肩带和前后肢骨大部分还连接在一起。
经科学研究测定,这一恐龙群为中侏罗世的恐龙动物群。根据它们 的完好情况测定出,这一地区即为这群恐龙死亡的第一现场,它们死后 立即被埋葬了这里,在经过了地壳运动后依然没有改变其地理位置。
科学工作者发现,埋葬这群恐龙化石周围的岩石,呈现浅灰绿色, 而且粒状的砂岩并不大,都是小细粒。根据这些,科学工作者们推测 出,这群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中,有一片很安静的湖泊,而恐龙们就在这片湖泊边缘过着悠闲安宁的日子。
科学工作者还对这一地区的环境进行了描画,觉得它们应该是这 样的:在一片观摩无边的碧绿的草场上,有一片清澈的湖泊,终日宁 静而安详地流淌着,恐龙家族们就生活在这片草场上,它们子子孙孙 繁衍生息,丰厚的水草填满了它们硕大的胃,清凉的湖水是它们天然 的饮品。 吃饱喝足了,它们还栖息在草场的树下,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这是大自然打造出的一幅绝与伦比的天成美景!科学家们还在自贡出土的恐龙骨骼化石中发现了砷的存在,而且 砷在化石中的含量还比较高,根据这个推测,这个地区这群恐龙可能 是由于摄入了过多的砷而中毒发生了中毒事件。
人们把恐龙描绘成像蜥蜴那样的动物,这种观念为恐龙的灭亡提供了口实:在物种演变的竞争 中,恐龙因其懒惰、迟钝,总之因为它是低级动物而输给了哺乳动物,于6500万年前灭绝了。
这种观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在人们的看法和科学家的见解中占支配地位。 美国耶鲁大 学教授奥斯特罗姆在研究了一块1964年出土的恐龙化石后向传统学说发出了挑战,他认为,恐龙非 常善于捕杀猎物,因此,它必定是一种动作非常敏捷、非常活跃的食肉动物。
1969年他大胆地提出了看法,反对把恐尨看成是冷血和呆头呆脑的爬行动物。 作为学生的罗伯特•巴克,认为老师奥斯持罗姆言之有理,并决定对恐龙的生活方式亲自进行 调研。
巴克以分析耶鲁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恐龙标本作为对这方面研究的开始。恐龙的标本最 初都做成像蜥蜴一样:前脚都向外张开,长着一个拖地的大尾巴。
当他完成为期两年的对恐龙解剖 学研究时,他深信标本的这种姿态是完全不对的。 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恐龙跟大象等其他大哺乳 动物一样是哺乳动物,恐龙也跟其他哺乳动物一样能够调整体温,动作迅速。
这一个还在引起争论的观点马上就赢得了支持者,他们认为这也是一个最有希望和前途的想法。与此同时,这个想法还为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的新问题,并展示了一些新的启示,像 异军突起般给人们揭示了恐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形象。
与此同时,巴黎大学的里克莱通过另一种途径,几乎与奥斯特罗姆同时独立地做出了相同的结 论。里克莱在研究了多种典型的化石和现代动物骨骼的内部构造后,于1969年提出,从生理学上来 看恐龙更近于哺乳类动物而非爬行类。
他强调指出,恐龙骨骼很像哺乳动物的骨骼,而非常不同于 冷血的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这一点可能就说明它们是热血的。 1968年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的罗伯特•巴克对这种新的思想作了全面的探索,他在《发现》 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如果恐龙真是行动缓慢的一堆冷血的肉,那么它怎能在数百万 年中征服那些行动迅速的温血动物呢?”由此,他挑起了一场关于恐龙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的大辩论。
恐龙是什么? 恐龙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地球上,样子像现在的爬行动物。
它们的皮乾燥有鳞。它们生蛋,多半像蜥蝪和蛇一样是冷血的。
它们的腿长在身体底面,不像现在有些蜥蝪那样腿在身体两侧伸张出去。 ● 它们有什麽相似的地方? 恐龙像蛇和其他的爬行动物一样,生下硬壳的蛋。
它们和现在的蛇、蜥蝪一样,皮是乾的,而且有鳞。 它们的体温大都和周围的温度一样冷或热。
恐龙、蛇和鳄鱼都是爬行动物。 ●它们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恐龙走路的方式和现代爬行动物不同。
大多数爬行动物因为腿长在身体两侧,向外伸出,所以须爬行或摇摆着身体前进。 恐龙的腿长在身体底面,向下直伸,因此可以用四脚行走,和像哺乳动物一样站立。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一万五千年之久,最后确神奇地灭绝了。
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的历史 恐龙是诞生于距距约2亿3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 中生代又可分为三个时代三叠纪从2亿3000万年前到1亿9500万年前、侏罗纪从1亿9500万年前到1亿4000万年前、白垩纪从1亿4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中生代大约维持了1亿6000万年长时间,又称为"爬虫类的时代",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长颈龙、空中有翼龙,地球上到处都是爬虫类繁行的天下 早期的发现 虽然恐龙的化石已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 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
曼特尔医师平时就有收集岩石和化石的嗜好。公元1820年,他和夫人玛丽安发现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齿。
曼特尔医师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牙齿。当他在附近又发现了许多的骨骼后,他开始对这些不寻常的发现物展开认真的研究。
经过一番工夫,曼特尔医师获得一个结论:这些牙齿和骨骼应该是属于某种庞大爬行动物所有,他将这种不知名的动物命名为禽龙,学名的原意就是指鬣蜥的牙齿。不久,英国又发现两种巨大爬行动物的骨骼,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斑龙和森林龙。
一直到公元1841年,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当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理查·欧文爵士,将它们命名为恐龙,学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从此揭开研究恐龙的热潮,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挖掘恐龙的行列 恐龙时代的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 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
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 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
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大怪兽和小个头 很多人以为恐龙全是高如巨树搬的庞然大物,其实也有不少恐龙体型娇小、不及人类膝盖高呢。 地球上曾出现的陆生生物中,以草食性蜥脚亚目恐龙的体型最庞大,腕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腕龙重约70吨,身长22米,站起来足足有12米,相当于四层楼那么高!最近人们又挖掘出体型比腕龙更大的恐龙化石—巨龙和超龙。根据推算,超龙比腕龙大三分之一,生前可能有二十头大象那么重!和这些性情温和的巨兽比起来,美颌龙就显得敏捷轻盈多了。
美颌龙为小型肉食性恐龙,体重可能还不及一只猫重。 长脖子怪兽 从这页开始,你会看到一只身长绵延八页的巨型恐龙,它就是曾生存于地球上最大型的恐龙之一—梁龙。
梁龙和右页的马门溪龙都属于蜥脚亚目恐龙。梁龙的颈部和尾巴特别长,相比之下,头部显得非常小。
虽然这模样看起来十分奇怪,但正好适合它们的生活方式。长长的脖子使梁龙能吃到大树顶端的叶片,例如当时常见的针叶树叶片。
小巧的头部则让梁龙能方便地探进树丛,吃到其他恐龙较少吃到的植物。这种觅食本领完全靠梁龙强壮、轻巧、柔软又可弯曲的颈部,才可能办得到。
当梁龙把一个地区的食物全吃光后,它们会结伴四处寻觅新食物。梁龙遭到肉食恐龙攻击时,壮硕的身体躯干及鞭子般的长尾巴,就是它们最好的防卫武器 古老的脚印 除了留下化石作为生存过的证据外,恐龙也在地表留下了足迹。
这些足迹是当初恐龙寻找食物和水源,走过柔软、泥泞的河岸时留下的。 后来,这些足印被太阳晒干、变硬,雨水和洪水又夹带大量的泥沙把足印掩埋起来。
慢慢地,它们就变成了化石。这种化石称为遗迹化石,因为它们并属于动物身体的部分。
遗迹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恐龙行动方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