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条,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岗工人卖买煎饼成千万富翁 下岗后,许多人都会想到摆个煎饼摊、包子铺或面条馆去谋生;甚至有许多人,也能把这种小门面经营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每月纯收个二三千元钱,全家吃喝不愁。
可是,有谁想过,如何靠卖煎饼、包子或面条成为百万富翁的招吗? 看到这样的问题,可能许多人都会当笑话。但我们已经给您找了个活生生的榜样——辽宁下岗工人张兴冬。
他就靠卖煎饼成了百万富翁,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从温饱型的小贩到百万富翁之间,有时真的就只隔了一层纸,只要你找对了方法,并付诸于行动,拥有遭遇挫折时的那份坚韧,从小贩到百万富翁便不是梦! 千里拜师:下岗汉成了煎饼专家 张兴冬是辽宁省抚顺市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抚顺市的一家国有企业上班。
年仅26岁的张兴冬不幸下岗了。下岗后,张兴冬在无助和失望中徘徊了很长时间,两年后他才在妻子李芳的帮助下在石化小区的早市上摆了一个小摊,卖各种小百货。
经过一年的拼搏,张兴冬赚了2万元钱。这时,不满足现状的他开始寻找更赚钱的买卖。
张兴冬摆的小摊旁边,有一家冯氏煎饼铺,该铺卖的煎饼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有时甚至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望着冯氏煎饼铺生意火爆的情景,张兴冬心里想:自己做小百货生意虽然也能赚钱,但仅能维持生活,根本就赚不了大钱。
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如果学到一门手艺,不管将来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凭此养家糊口。想到这里,张兴冬做出了卖煎饼赚钱的决定。
为了学会制作煎饼的方法,每天出摊时,张兴冬都要去冯氏煎饼铺帮忙,借机偷偷地学艺。 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
过了一段时间后,张兴冬买来电磨、鏊子、平底锅和粮油进行实验。可是,他烙出的煎饼怎么都不成型,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口感也不好,没有一点韧性。
但张兴冬并没有灰心,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烙煎饼,常常练到后半夜。 2个月过后,张兴冬烙煎饼的技术仍然没有半点长进。
李芳看到张兴冬的眼睛都熬红了,非常心疼,便劝他放弃烙煎饼。但张兴冬不服气,他不相信自己真的就这么笨,只配做一些不动脑筋的活。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张兴冬觉得这种偷艺的方法行不通,必须名正言顺地拜师学习,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真正的本领。 于是第二天,张兴冬提着礼物来找“冯氏煎饼”的师傅,想拜师学艺。
然而,“冯氏煎饼”的师傅却怎么也不肯收他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张兴冬虽然碰了钉子,但仍然没有死心。
他知道山东省是煎饼的发源地,觉得那里会做煎饼的人一定很多,于是,他决定转让摊位,远赴山东拜师学艺。 张兴冬来到了济南。
他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后,便不知疲倦地在大街小巷里奔走。山东真不愧为煎饼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小吃的地方,准有煎饼。
张兴冬高兴极了。他一路走,一路品尝和比较各家的煎饼。
他发现每一家煎饼的口感和味道都不尽相同,真是酸甜苦辣俱全,他这个“门外汉”根本品评不出优劣。而这时,张兴冬通过和煎饼老板聊天,得知煎饼的真正发源地不是济南,而是菏泽。
于是,张兴冬又当即赶到了菏泽。在一位70多岁的老人那里,张兴冬了解到中国煎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最有名的便是“刘记”煎饼,始于宋朝,可现在已经失传。
经过几番考察,张兴冬交了200元培训费,插班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六姐妹煎饼”培训班。经过1个月的培训后,张兴冬终于掌握了制作煎饼的全部技术……从菏泽回来后,张兴冬以每月360元钱的价格租了2间民房。
随后,他拿出家里仅有的8000元钱,开始了新的创业。张兴冬把自己制作的煎饼定名为“刘记”煎饼,目的是想承接历史,把具有1000多年的“刘记”煎饼延续下去。
“刘记”煎饼铺正式开张了。开张后,生意一直很红火,每天都能赚100多元钱。
但张兴冬并没有满足“温饱”的现状,不安分的他又把眼光盯在了各大商场和超市上。他想,水饺、面条、馒头和包子都能进商场和超市,煎饼也一定能进去。
很快,张兴冬就开始实施向超市进攻的行动。首先,他投入4000元制作了一批煎饼,分别投放到几个超市进行代销。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让他去结算的消息,竟是叫他把已变质的煎饼取走。原来,放在超市里的煎饼不过3天就发霉长毛了。
他的心顿时凉了,心疼至极:那可是4000多元钱呀! 张兴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店里,看着一堆堆发霉长毛的煎饼发呆。
可虽然心里很难过,他还是不想就此罢手,而是想换种方式,再闯一闯! 此后,张兴冬停止了生产煎饼,开始四处取经。不久,通过朋友介绍,他结识了济南市很有名望的食品专家祁元初。
祁老告诉他:“如果在煎饼里放添加剂(防腐剂),就可以延长保质期,最长可达到一年,但口感会大打折扣,且不属绿色食品;如果不放添加剂,就要研究原料的合理配比,因为每一种原料的酸碱度不同。找到了合理的配比,就能延长煎饼的保质期。”
听了这番话,张兴冬茅塞顿开。他立即去上海和北京查资料。
但是,在科技情报所和图书馆查阅。
马云,阿里巴巴的老大,把中国的网络市场开发的很好,赚得大大的多,我们现在的网购跟他有很大关系。
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创始人,把英语培训在中国大江南北搞得风声水起,说话很犀利,很带劲,很鼓舞人,经常云各大高校和地方搞演讲,有时间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有关他的视频。
牛根生,可能喝过蒙牛奶,伊利被他打败过,不要说蒙牛有毒啊,但是别人钱赚够了。
朱新礼,汇源果汁老总。
张瑞敏,生产的海尔系列在中国大地上曾经风靡一时。
由于每个人理解的不同,如果不事先对这几个名词进行范围和层次的界定,可能会有很多人得出不同的结论。
所以下面我尝试先对这几个名词进行定义,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1、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而采用的经营管理策略和方法。
也就是为了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提出的企业指导方针。 2、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形成,为创业团队和管理者所认同和倡导,对企业员工产生引导和规范作用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包括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团队精神等。很多人把企业文化活动等同于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搞晚会、过过生日、出出报刊等,其实是混淆了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本质。
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由专业的职能部门领导的专业化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由思想来指导的。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是先于经营战略存在,来指导企业经营的。也许在企业家最开始做小生意时还称不上是企业文化,但至少会有文化的萌芽存在于创业者的头脑中。
比如企业家一定是先有一个目标,要做点什么事实现什么梦想,然后才去找项目创业。这个梦想,就是企业文化当中的愿景。
在创业的过程中,企业家会逐渐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市场,了解到要满足他们的什么需求才能把生意(这时候还说不上叫事业)做起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这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使命。
在经营生意时,必须要判断什么对企业发展是有价值的事,可做,什么是对发展没有价值甚至有害的,不可做。判断的标准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
企业怎么样经营才更好生存,它背后的指导思想就是经营理念。所以,企业无论大小,文化都先于经营战略而存在,并左右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范围。
其次,经营战略能够催生、培育、优化或损害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家和管理层如果意识到需要用一种思想文化来引导员工和团队,就可能主动去提炼、升化原来只在头脑中达成共识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企业文化手册,从而优化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提高它的外在影响力。
企业家和管理层也会发现一些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从而主动去宣导、推行,会催生新的企业文化因素,并培育、优化它们成为公司的主流文化。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对新文化的选择和培育缺乏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管理传播技巧,也会损害良好的传统文化,导致人心离散,利益冲突,秩序混乱,甚至企业倒闭。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相对简单些。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一项基础的管理支持工作之一。
在人、财、物、信息这四大现代企业资源要素当中,人是最具能动性和影响力的要素,他掌握和左右着另外三大要素的作用发挥情况,因而是基础的基础。常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做得好与不好,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结论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者,是业务部门的重要合作伙伴。
制订经营战略,必须制订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并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为企业管理的战略参与部门,而不是只当作做做考勤、招聘和管理档案的后勤服务部门。 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关系,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
其一,在战略层面,企业文化指导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和方法,企业文化的原则和理念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得到落实和体现。其二,在执行层面,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都是做人的工作这样一个共性,很多企业往往把企业文化管理列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包括企业文化的提炼、文化手册的编撰、文化理念的宣导、文化活动的组织等。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得不把企业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进行,甚至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组织安排下,如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者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和对企业文化的深刻理解,很容易就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一些晚会、旅游、生日之类的活动了。
第五,为避免出现第四点最后的情况导致企业文化流于形式,企业首先应当考虑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在组织上,可以考虑建立文化管理委员会,确保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和各部门负责人能参与进来,并对企业文化有关的决策起到推动和支持作用。
在管理上,应当制订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把重要的事项以企业内部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标准清晰,责任明确,有据可依。在执行上,可以单独成立企业文化部门,初期也可以交由人力资源部门指定专职岗位,具体跟进每一项文化建设项目的进展,督促并协调相关工作,反馈文化建设成果。
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紧密支持经营战略,企业文化既要独立于人力资源管理以获得战略支配地位,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文化部门得以实现在企业当中的落地执行。 --原创 赵剑之 2012年2月14日。
王传福, 在完成硕士学位之后,王传福在他的研究所工作了3年,之后到了一家深圳电池公司做总经理。
1995年,和他的表哥——吕向阳(第48位)一起创立了比亚迪,目前正在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亚迪的出口极度萎缩。
但在今年夏天成功地在香港主板上市。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55亿美元(2000年1.05亿美元),纳税0.24亿美元,有15000名员工。
1990年,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301室工作,按部就班地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还曾带出过一批研究生。 在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王传福,某一天忽然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当时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王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
而在他这个教授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下海经商,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
王传福上项目还有他的独到之处。与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王传福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
不仅如此,王传福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此外,王传福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
如镍镉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钴,如果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确了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之后,制定了提高国产钴品质的详细办法,终于使国产钴达到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低40%.由于负极材料应用极广,比亚迪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
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给了王传福。 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
3年来,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
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
当时锂离子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搞成,据说王传福当时在业内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这是机会。 随后,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
根据《日经电子新闻》的统计,目前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三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 目前,比亚迪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60%的产品外销,手机领域的客户既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波导、TCL、康佳等国内手机新军,而无绳电话用户包括伟易达、松下、新利等行业领导者。
比亚迪一跃而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近15%的全球市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3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