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等)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体制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其核心部分是企业;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知识应用系统主体是社会和企业,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其他机构和组织等,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各有侧重,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的创新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
区域创新体系
2005-06-23 16:08:30
区域创新体系(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崛起,硅谷的神奇让人们认识到区域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经常地、密切地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撑安排。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的研究成果。创新系统文献将创新概念化为一个进化的和社会的过程,认为技术创新是许多行为主体的相互激励和影响的产物,并受到来自公司内外部的许多因素的作用,这反映了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已从单个企业及内部向多个行为主体及网络化过程的转变。
系统类型 由于现实经济中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基于社会学和制度学的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研究。本文依据治理结构??社会根植性??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主体互动程度等将区域创新系统区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地域根植性区域创新网络??区域网络化创新系统和区域化国家创新系统。 1、地域根植性的区域创新系统。
该类区域创新系统是一种专业化产业区的中小企业网络,以"第三意大利"的伊米莉亚·罗马涅(Emilia-Romagna)地区为典型。公司把他们的创新活动主要建立在本地的及企业间联系的学习过程中,技术转移活动基本在当地进行。
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将其描述为地域性的根植于特定地区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各类公共服务部门之间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创新,并支持和促进区域范围内适合的技术和组织学习。
2、区域性的创新系统网络。 区域网络化创新系统被认为是理想的区域创新系统,出现在德国??澳大利亚和北欧国家,大多为国家政策促进创新能力和合作所导致的结果。
在这种类型中,公司和组织不仅同样是根植于特定的一个区域地点,以本地的??互动的学习为特征,而且通过有意加强该地区公共机构的基础设施来提供知识和增强本地企业的竞争优势。 例如,通过建立一个更强大??更发达角色的区域性研发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民间团体参与企业的创新过程,系统在涉及公私合作方面因此更加具有计划性。
这不仅增加了区域的集体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抵消区域企业集群中的技术锁定现象。 3、区域化的国家创新系统。
这种类型与前面两种并不相同,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产业和组织基础的部分是更多地结合国家或国际创新系统的,比如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和区域外部主体之间的合作。
因此,外部主体和关系在系统中发挥更大地作用。 第二,以正式的科学知识交流为基础,组织间的合作与线性模型更为一致。
在这种系统中,合作更可能产生在那些有着相同职业或教育背景的人群中,这种相似性的背景通过"知识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循环和分享。因此,合作交流可能是跨区域的甚至是跨国界的。
《规划》提出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性指标。
要求在全国范围内,2015年比2010年化学需氧量减少排放8%,氨氮减少排放10%,二氧化硫减少排放8%,氮氧化物减少排放10%。同时,《规划》提出了一些区域性、行业性、流域性的污染物减排要求。
一是将《规划》约束性指标任务在重点行业进行细化。在关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将“十二五”时期主要减排分为工业、农业和城市三类,尤其对火电、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了要求。
二是增加了农业源排放总量的要求。 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对农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提出了比2010年削减8%、农业氨氮削减10%的要求,对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提出了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要求。
三是对一些环境问题严峻的流域实行总量控制。在己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和东海、渤海等易发生赤潮的沿海地区实施总氮或总磷排放总量控制。
根据水质评价结果,将巢湖、滇池等流域及区域的总氮、总磷作为特征控制指标。四是在重金属污染严重、产业集中重点区域实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于《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划定的13S个重点区域,铅、汞、砷、镉、铬5种重金属排放总量相比2007年要削减15%,其他区域不得新增。
分析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 日期: 2009年07月07日 点击数: 18 摘 要 从科技创新文化的界定出发,对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环境进行量化。
根据科技创新文化的以人为本特征和统计指标的设计原则,分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本基础、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四个子系统共51个指标,用成分分析法对科技创新文化进行评价。 科技创新文化 指标设计 评价1 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自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经济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理论探究大致经历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代创新理论认为摘要: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创新两个方面。
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
管理心理学把“文化”定义为“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拥有的一组管理理念和愿景、价值观取向和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指和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总和。
创新和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的关系,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新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新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先行,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一个重大的人文创新引导,需要文化的繁荣。
科技史的发展也能证实这一点,比如闻名的李约瑟之迷和韦伯疑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元明以前,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后来的落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思想如忽视理性、注重伦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耻于竞争等不无关系。 2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2。
1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技创新文化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等社会环境,从基础探究到应用探究、开发探究再到成果转移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尽可能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内,以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全貌和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面面俱到,而应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处理上摘要:一是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综合指标取代过多的单项指标,二是选择最能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状况的指标,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关联的指标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2)科学性原则。即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探究方法,选取的指标应能准确的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
以文化竞争力、公共选择理论、投入产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规范探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利用静态指标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基础、目前状况和实力,又要利用动态指标体现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潜力、趋向和前景。 并充分考虑指标数量大、各类中具体指标相关性强的特征,兼顾评价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前瞻性。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今后发展变化的可能。
为某一区域的制度绩效和文化氛围提供定量考察,适应当前国际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形势和趋向,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引导各科技创新实体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引导各科研单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 (4)可比性原则。
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的性质具有可比性,当需要熟悉两种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联系时,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度量的现象在性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两个指标的度量性质相同时,要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使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还要求对末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或无量化处理。 (5)可行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指每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要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决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难以直接量化,或有某些对象具有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
一般探究经常为了便于计算,略去了这些重要的方面,同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2。
2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2。2。
1 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 (1)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单位摘要:%)摘要:即政府文化经费支出和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单位摘要:%);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单位摘要:册);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单位摘要:元);。
随着区域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新驱动,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服务于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增强,正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借助体制机制创新,各地国家级新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助推改革开放能级和水平持续提高,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比如,广州南沙新区率先试行出口退税无纸化,着力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启动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湖南湘江新区设立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24小时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贵州贵安新区稳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发展;大连金普新区成立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暨中韩贸易合作区,打造对韩服务业合作先行区。
据统计,上半年,绝大部分国家级新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领先其所在省市。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新一轮扩大开放重要内容的必然要求。
得益于制度创新的不断深化,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定位更加明晰、功能不断强化。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自由贸易区吸引外资增速继续保持领先。
6月30日,随着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正式发布,我国对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加。
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区域创新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而形成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创造新东西的新手段、新能力,包括区域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6.6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