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文明经济建设发展的新潮流,21世界科技创新可归纳为以下十个特点:
1、科技创新将形成世界规模的强大潮流;
2、知识资源将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将逐渐退出主导地位;
3、前沿科技将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焦点,高新技术中的前沿科技将成为制高点。这些前沿科技主要是:微电子—光电子—生物电子;细胞工程—基因技术—生命科学;核能—氢能—太阳能;高磁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空间提纯—微重力成型—太空基站;海洋油气开发—海水淡化—深海采掘等。
4、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是科技成果及其转化;
5、完整的创新链的必须环节是研究—发展—生产;
6、重大科技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技术协调和有效管理;
7、科技创新的基础使命是可持续发展;
8、公司并购、强强结合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9、风险资金将成为支持创新的金融支柱;
10、创新战略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主导战略。
经理是讲究实际的,他们最终关心的是结果,以及如何取得结果,而不只是为什么要取得某个结果。
这里潜在的危险是:短期目标会混淆大的方向。愿景即“我们追求、创造的未来景象”。
愿景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愿景可以是长期的或中期的目标。
多种愿景可以共存,它们在不同的阶段满足人们不同的追求。 尽管使命是一切的根本,但它还是不够的。
以结果为导向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使命和愿景。因为使命为长途旅程注入了激情和耐心,而愿景则能鼓舞激情。
使命给予我们一盏引路灯,一个使你能权衡长、短期压力的长期目标。愿景则把使命转变为真正富有意义的预期结果,并指导我们如何分配时间、精力和资源。
只有激荡人心的愿景,才能使深层次的使命具有活力。 考虑一下这种说法,“人们是为酬劳做事的”。
在许多人的眼中,管理意味着创造出一套正确的激励和奖赏机制,使人们能做组织需要他们做的事情。正如戴明(W.EdwardsDeming)一针见血指出的,所有组织管理机制几乎完全是建立在一种外部激励的基础之上。
这纯属X理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戴明在晚年时,曾说道:“我们的管理机制已经毁掉了我们。”
这也许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但它是我们这种行动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将人类当成是为酬劳做事的蠕虫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考虑激励机制呢? 而Y理论却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寻求工作中的快乐”。
工作中的快乐来自你对目标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快乐是个体和组织成功所需的激情、耐心和毅力的源泉,是最根本的激励。
2.片面的评估会扼杀学习 企业创新的第三个要素是严格评估。 评估由两部分组成:测量和诠释。
其中,“诠释”是评估中的难点,它需要我们的理解、参与和身体力行。对某个行为进行测量的数字结果也许不令人满意,但如果你真正身体力行,你会看到人们都在努力地工作和学习。
他们也许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前夜。那些片面的、肤浅的、不完善的评估会扼杀学习。
3.放弃要优先于创新 在评估结果之后,我们必须放弃那些对组织无用的东西。放弃通常先于创新。
放弃过去是为创新做准备。但是,我们深知放弃那些无用的东西对一个组织而言有多难。
不再做那些已经做了多年的事情吗?免去一个毫无威信的人的职务吗?“放弃”对组织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要做到放弃,第一步要做到坦诚。
衡量开明程度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坏消息传递到上级的速度有多快?在大多数组织内,好消息传递得比光速还快;而失败的消息在还没说出来之前就被否定了:“谁的失败?什么失败?那不是失败,我们只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而已。”别弄错,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失败的过程。
从本质而言,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你必须去试验,去评估,去反省使命,去界定愿景,去尝试更多的事情。
而失败才是真正的学习。 4.决策层要善于询问 组织里的大多数人是很聪明的,但为了成功,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用那些好像正确的答案来掩盖错误。
这实际上削弱了真正的学习和领导能力所需要的基本技巧,因为这些技巧都需要去揭示那些不实用的事物,而不是采取防守的态度。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某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正在讨论该公司所面对的一些关键事务。
在3个小时里,没人提出任何真正实质性的问题。他们说的全是一些琐碎的问题,诸如,“我们不是两年前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吗?”或“我们那些资深销售人员会不会反对那个观点?”或“什么时候吃午饭?”讨论这些问题要么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要么是早已经有了答案。
真正有价值的提问是问那些他们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决策层的最重要的职责是问一些别人从未提过的问题,具备一种询问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发布各种指令或主张的能力。
遗憾的是,大多数处于决策层的人都极擅长于倡导,而对询问一窍不通。 5.放弃是如此艰难 有效评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包含了一些复杂的理性问题(如:我们怎么能知道“萝卜要多长时间才能长成?”)包含了一些复杂的感性问题(如:谁不热爱他们所信奉的思想呢———即使大多数思想都是错误的?)包含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我并不想告诉他我真实的想法,因为这样会伤害他的感情。)
包含一些复杂的政治问题(如:这是老板最钟爱的方案,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但公司已为此投资了几百万。)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放弃那些行不通的业务”,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6.评估的目的是学习 评估是创新研究的核心。“为学习而评估”和“为评估而评估”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我们生活中做过的大部分评估属于后一种,评估一词容易引起人们的防卫。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的评估,也就没有学习。
关键是,学习者来做评估,其目的在于学习,也就是说,目的在于提高达成结果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人评头论足。在商业中,真正的创新常常比它表面看上去更加需要合作。
(作者为广东侨鑫工商管理专修学院院长) (栩/编制)。
在中国高科技领域,北大方正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
10多年的创业发展,方正在中国高新技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今的方正已经拥有4个控股的上市公司:方正控股有限公司、方正数码有限公司、上海方正延中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马来西亚方正有限公司,17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约5000人,总资产60亿元。
仅有十几年的发展,方正就能获得今天的成就,方正有什么秘诀吗?方正的优势在哪里? “第一桶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日本流行的是光机式第二代照排机,欧美流行的是阴极射线管第三代照排机。王选教授早在1976年就做出了一个卓有远见的决策:跳过第二代和第三代,直接发展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教授引领的“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由此不仅揭开了中国知识经济的序幕,更赋予科技创造文明、知识造福人类以深远而实在的意义。 “方正排版系统”是方正起家的法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产品已强劲的势头横扫国内外出版软件市场,不仅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在国内外也夺取了不少领地。“方正排版系统”取得的卓越成就不仅是方正的骄傲,也是中国软件业的骄傲。
创业初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各种各样的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被催生出来。
1985年初,北大物理系讲师张玉峰和其他4位教师筹备了北大科技开发部,在未名湖畔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靠着北大提供的3万元资金,开始了走向今日方正之辉煌的艰难创业之路。 1986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了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当时北大注入资金40万元。
1988年初,北大新技术公司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成为中关村颇具影响的民营科技企业。此时,在王选教授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得到当时国家经委的许可,决定将王选教授主持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专利与技术转让给公司。
从此,以张玉峰为核心的公司领导审时度势,开始与王选教授领导的北大计算所合作,直接从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从而使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8年底向社会推出了“华光”Ⅳ型系统。
很快,“华光”Ⅳ型系统便旋风般地打进了全国几千家报社,并远销海外市场,从而将“中国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推向高潮。 1991年,方正公司又进一步将华光系统发展成为北大方正91电子出版系统,并实现整版传输、区域网络化、光盘存档等功能。
之后又迅速推出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自行研制的彩色桌面系统走进了国内及海外市场,掀起了印刷出版业的“彩色革命”。 1993年初,北大方正集团正式成立,这是北大方正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此,公司在完成集团化的同时,加快了向多元化、国际化、股份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迈进的步伐。 持续发展阶段 方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向海外拓展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整合,依托北大, 发挥自主创新优势,使方正集团在市场经济的国际大舞台上稳步发展。
1994年初,方正高档彩色电子出版系统宣告推出。 1995年是方正集团处在关键转折时期并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
这时方正集团的发展已届九载,业务经营已初具规模,如何再次全面拓展经营领域,实现高效益、快增长的二次创业,已成为全体方正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在北京大学的领导下,方正集团顺利、圆满地实现了新旧领导体制的过渡。
与此同时,经国务院证券委批准,方正集团成功地实施了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1995年12月21日,方正(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上市。
股份制改造的完成,是方正集团发展史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方正集团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方正集团的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坚实的基础。 1997年,方正集团获选进入国家120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国家首批6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5家PC生产厂家之一。
1998年,以方正集团为代表的北大入主延中,成功实现了由“延中实业”向“方正科技”的转变。 人事“地震” 北大方正也许是国内企业人事变动最频繁的地方,人们就会很奇怪,为什么这个业绩良好的具有“北大精神”的著名校办企业总是处于“地震带”。
方正作为一个企业,起源于激光照排系统,原先是王选教授领导的一个863项目。这个项目的产业化催生了北大方正,由于项目所拥有的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方正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一度“爆炸性”增长。
高速增长掩盖了管理粗放。1997年,激光照排市场的发展开始稳定下来,方正的增长够到了天花板。
管理的疏松和错误的多元化战略把方正拖进了亏损的泥潭。 方正的第一次危机,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危机出现在1998年、1999年前后,令人记忆深刻的有1998年方正业绩大幅下跌导致的广泛批评、逼宫事件、方正人事地震以及后来的方正科技股权风波。
1998年方正香港上市公司方正控股的年报显示亏损为1.68亿港元。北大被惊动了。
1999年北大方正出人意料地走了下坡路,利。
利大,理所当然辩题:科学发展的利大对方辩友,你们总是列举科技的种种坏处,似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人类还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你对于辩题的理解,这个理解的精髓在于:我们为什么要找出科技给人带来的坏处。
这才是你方观点的关键,为什么呢?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
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
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让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
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我们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他们给我们换来的吗?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平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
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环保家园的科技发展理念,无关痛痒,只要有弊端,科学家们同样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科技发展,无可厚非,就是利大,这个辨题唯一的答案!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狡猾的诡辩,笼统的只言片语,无理的胡搅蛮缠都改变不了这个真理。
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反驳弊大 对方辩友,你们总是列举科技的种种坏处,似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人类还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呢? 如果没有科技,说不定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那环境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人们在研究科技的时候,不也在保护环境吗,那有怎么能说研究科技就一定破环了环境呢? 这并不能说明弊大于利,这只是个别现象,是他们没有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这并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
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观念、行事方式,无论老的经验,还是新的思路,各有利弊,经得起实践考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是正确合理的!”看看历史,从印刷术到造纸术,从文字处理器到网络咨讯的共享,使人的智力得以深化,此乃人文动力;从人的精神价值上而言,科技让人摆脱了贫穷的笼罩,网络科技资讯带来了第四波民主与人权的思考,在生理上从抗生素到器官移植,从水利灌溉到生物品种的改良,都为人类舒缓了一次次的危机,当科技发展带来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价值的深化、广化和优化的时候,还能说科技发展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吗?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