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一、激情不是全部激情是一种催化剂,它能调动创业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的潜能用于创业.但面对大学生而言,激情过多表现为创业的信誓旦旦与对创业前途持过于乐观的态度,这种创业心态主要表现为对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够或不全面、不严谨,只从事物的一方面评价创业项目.这其中有很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都仅仅只是有一个想法,而没有实现这个想法可行性高的实施方案作为保证.由于大学生基本没有工作经验,其在创业准备期决策所依的基本上都是个人通过书本与各种媒体所学的知识与信息,因为大学生在未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前,在其内心还没有建立一套个人经验判别体系,故在考察商机与项目时,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是故无法从各方面了解项目,在此情况下,我认为大学生朋友还是少喊口号为好,应该以冷静理性的心态面对创业机会与项目. 二、只见冰山一角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在企业定位、战略策划、产权关系、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学生有了好的项目或想法,只是代表“创业的长征路”刚跨出了一步,而在我们的大学生创业者中,认为凭一个好的想法与创意就代表一定能创业成功观念的人也不少,而在创业准备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不充分或根本就没有思考对策与设计好退出机制,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面因素浑然不知,而导致一开始便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使创业者还没有走出多远,即以失败告终.所以创业者不是全才,但要着眼于全才. 三、工作的核心是什么 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公司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这是公司的定义,但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现代公司是以客户为中心、是以社会价值为中心、是以产品质量为中心如此等等,这都是错误或有偏见的观念,因为一个企业如果能盈利,也就表明了它存在的价值(除了非守法的公司外).所以我们可以说,创业者的工作核心就是盈利,也就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这是创业者工作中的最高原则,是一个创业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矗但我发现在很多大学生企业里,明显存在着因在公司核心原则上认识不足或不深刻,而导致的创业工作效率不高.有的创业者很辛苦在工作,也的确是很执着,但因为他的工作与公司盈利有偏差而导致公司陷入困境.可以说在合法的经营范围内,“能否赚到钱”是衡量创业者工作的唯一标准. 四、团队组建与协作精神 团队精神----这四个字也许是最平常最易懂的管理概念了,但由于大学生这一特定创业群体,一般为年龄在25岁以下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与人生经验都不足,而且处于热血沸腾的感情阶段,个性化、自信力等都较强,所以在团队组建、团队分工、团队规则制度等诸多体现“人与人合作”的工作中,大学生创业者往往会出现“一人是龙、二人是虫”的情形.纵观当前时代发展趋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任何创业者想依靠单打独斗而胜利的可能性已降得很低.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以已为主、刚愎自用等不利于合作创业的情形. 五、犯错与改正 一次营销决策失误、一次小型财务危机抑或是一次上门推销失败,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创业路途中的绊脚石,都会在一定程序上打击没有打创业持久战的大学生创业者,让他们在心理上元气大伤.其实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麻烦,这是十分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只要在犯错后迅速改正,或多多请教别人的意见与建议,一定会吃一堑长一智,要善于在交了犯错误的“成本”后,我们要善于分析与总结,要学会从失败中找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并加以改正.很难想像没有错误的创业会成功. 六、坚持就是胜利 再充分的创业准备都是不完善的、再周密的商业计划书也难免有没有顾及的地方、再团结的创业伙伴也会发会摩擦、再厚实的资金有的周转不灵的时候----这些都说明在瞬息万变的创业环境中,能影响我们创业的不定因素太多了,谁都不法保障,在下一个路口我们能选对方向,所以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也许有时候会觉得前途一片茫然,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无助,有时候又觉得创业太过辛苦,无法再继续.但如果子夜到了黎明就不会远一样,胜利的曙光就在你最困难时刻的前面.坚持就是胜利.。
创业的大学生需要注意的细节:1.自身的素质。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不了解如何做商业事务上的策划,甚至不了解如何吸引资金,如何管理工作团队。基本的财务和管理知识都很匮乏,所以在创业之前,要有一个系统的培训。
2、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必须符合市场规律,盲目的确立项目去投资,会拉低成功的可能性。
3、要多方面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针对自身情况,了解政策之后,可以适当的获取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技术和经济支持。
4、强大的内心。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能够客观的正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培养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2、加强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根本途径。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的专业课教师,更要聘请当地优秀企业家代表,给毕业生开展讲座。
4、强化学生创业意识。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找到结合点,从而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创新创业氛围好了并不代表成功就变得容易了。
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创业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经验缺乏、人际网络有限、创业能力弱等障碍,这有待各级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继续努力,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共同为大学生创造更宽松的创业环境。总体而言,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我们既不能以“只有创业才是成功”来要求每个人,也不能用“只有成功创业才是成功”来苛求。
不管成功与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抱着强烈的创业意愿,勇于和敢于在创新创业大潮中一试身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强大活力。这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当前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而导致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以化学专业来说,对于化学物质及反应过程的观察与检测,已从最初简单的肉眼观测发展为各种高端精密仪器的准确定位,如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色谱、分光光度法、激光光谱法、拉曼光谱等,再加上与计算机的联用,使其检测与分析效果更加方便、快捷、准确。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使用高科技仪器的必要技能,如果我们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去学习和改进我们的各种仪器,那么化学的发展前景将会变得黯淡。在工作上,我们不仅要有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还要有扎实的基础及非凡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成为同龄人中出彩的一个。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为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新青年,能有效地维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符合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而高校毕业生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双创”对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从多方面为高校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如降低创业门槛、鼓励打造创业孵化器、建设众创空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等。同时,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的渗透改造,以及一些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持续兴起,也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极好机遇。
高校要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全覆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注重打造知识完整链条。整合教务、就业、产业等资源,充分依托社会培训力量,建立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尤其关注创新意识以及创业实务、试验、能力等重要环节,为在校学生打造从产生创新创业想法到掌握相关实践知识的“闭环”。
——注重提供实践引导支持。通过设立引导性学分、选修课程、专业学位等方式,实现一、二课堂有效联动。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场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推动课堂创新向创业实践延伸。
——注重探索相关扶持政策。在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在校学生“在读创业”。如,同济大学尝试改革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面向校内招收正在创业的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推进“学时、学分、学位、学历”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工作量”的“四学一量”改革,实现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融合;通过投资建设同济创业谷、弥补高校创新创业链条缺失的环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举措,构建一整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
各级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做好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开发针对该类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解决初创期“资金难”问题。
——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时,适当向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倾斜,帮助解决初创期“销售难”问题。
——完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对该类企业的政策和法律实务培训,使其学会用法律保护智力成果。
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在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企业创立前,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简化资格审查和办理流程。试行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前备案和事中事后监管,降低企业创立的时间成本。在企业孵化期,发挥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创新型创业项目发展壮大,扶持创业者顺利度过孵化期。在企业成长期,政府可采取就业人员落户加分、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并且与高校、科技园区联合搭建平台,推进扶持政策真正落地,为青年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2005年中国学生最佳雇主人气调查报告7月19日在北京发布。
调查结果就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薪酬期望、毕业后的打算以及5年后的职业规划状况等进行了分析。该报告还分析了2005年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大多数学生的期望薪金为2000元~3000元 在1000元~1万元的期望月薪的10个档位里,2000元~3000元的薪金线为更多学生所接受。 同时,学历对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有明显的影响。
专科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元~2000元(34.8%),本科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2000元~3000元(35.1%),硕士研究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21.6%),MBA和博士的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1万元以上,分别是39.3%和49.3%。这符合人力资本投资的原理,即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个人投资就越大,他们所要求的回报也就越高。
性别对期望月薪也有影响。调查结果显示,82%的女生理想月薪为1000元~5000元,男生中这个比例为70%。
可见,女生对薪金的期望求稳。 高薪段上,男生的选择比例远大于女生,尤其在月薪1万元以上档位,女生中仅有3.6%的人作此选择,而男生则近10%。
基于当前的就业形势,研究人员认为,女生相对求稳的低薪心态显得比较理性和成熟。 对不同类型公司的期望月薪差异 以低档薪金1000元~3000元、中档薪金3000元~6000元、高档薪金6000元为划分标准,对在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里工作,大学生们的期望月薪均值逐渐降低。
在私营/民营企业,期望月薪为低档的人数达到了63%,中档的为30%,高档的人数比例则远远低于其他各类单位。 对外资企业,中等薪金期望的人数占总数的42%,高薪期望的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单位。
大学生对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非营利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期望薪金则处于前两者之间,认为薪酬为低档的为52%,中档的为30%。 研究人员认为,国内企业目前在薪酬市场上已经具有了比较强的竞争力,大学生需要重新认识民营企业,改变对民营企业的传统看法。
76%的大学生毕业后首选找工作 一般来说,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着四种选择:找工作、继续学习(出国学习或在国内深造)、创业和待业(或失业)。 调查发现,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签约薪水也连年下降,但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仍然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选择,76%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找工作。
相关数据显示,近3年来,选择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2003年为65%,2004年为66%。 选择创业的比例为9.8%。
近3年来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03年的比例为15%,2004年为14%。研究人员认为,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与国内经济的转型和成熟,创业的机会相应地在减少,成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既没有资源也没有相关经验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也越来越谨慎。
选择出国学习比例为4.4%,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为8.4%。与2004年相比,无论是打算出国学习的比例,还是打算在国内深造的比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由于随着“海归”的风光不再,大学生出国学习的热情也有所下降;同时,由于高学历人士同样面临就业困难,薪水也连年下降,投入和回报更不成比例,使得不少人打消了继续深造的念头。 成为管理者是大多数学生5年后的职业目标 调查发现,67.1%的大学生打算5年后继续在职业领域发展。
而45.7%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5年后“能够成为领导或项目经理”,即成为管理者,仅有21.4%的人将“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将职业成功狭隘地理解为“做官/当头儿”,希望能够早日出人头地;另一方面,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资深专业人士),需要有比较浓厚的内在兴趣和较强的驱动力,还需要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但他们在单位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回报也相对较低。
与2004年相比,尽管将“创业或拥有自己的企业”作为5年奋斗目标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但比例依然很高,达到了25.6%;另外,与毕业时具有“创业”打算的9.8%相比,希望5年后“创业或拥有自己的企业”的人数多出了15.8个百分点。 薪酬和发展机会是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 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是“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培训发展机会”,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均达到了59%。
而对“户口、住房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因素,大学生们选择的比例均没有超过10%。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户籍管理的逐步放开以及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力推行,户口问题已经不再是阻碍优秀人才择业的主要因素;同样,随着福利分房向货币分房政策的转化以及按揭购房的普遍推广,租房以及贷款买房的观念以被年轻人普遍接受,公司是否提供住房也不再是他们择业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在对所选企业的考察上,58.1%的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公司在业界的影响力”;其次是“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选择比例为43.5%。满意请采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