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知识专题策划书(参考模板)
活动名称:华北电力大学首届文学知识竞赛
主办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校团委
承办单位:星韵文学社 未名文学社 歆海文学社
协办单位:各院系团总支,科院达米拉画社等其他组织或社团
活动时间:XX-10-20至XX-11-11(如果由于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导致比赛无法正常进展下去,比赛时间上可以相应地往后推移)
活动主题:弘扬华夏文明 放飞新世纪理想
活动目的:
(1) 促进华电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助于大一新生更加了解华电,极大地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更加热爱华电这个大集体;
(2) 扩大理工科学生的知识面,避免理工科学生的文学盲区;
(3) 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4) 使华电现在的文学和蔼文学观念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华电的沃土上成长。
活动时间:XX-10-18至XX-11-8(如果由于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导致比赛无法正常进展下去,比赛时间上可以相应地往后推移)
活动对象: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和科技学院北校区、二部全体同学。
活动地点:由于本次比赛参赛队伍来自三个相隔较远的校区,比赛过程比较复杂,初赛、复赛由各校区自主举办,初赛(笔试)时(10月28日)所有参赛队伍的统一笔试地点在华北电力大学二校区;复赛分赛区分别设在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二部、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北校区(11月4日),具体地点是各校区多媒体教室;决赛在华北电力大学赛区 (11月11日)。
活动形式:此次竞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复赛阶段采用分赛区淘汰制的比赛方式,选取优胜队参加决赛。按华北电力大学和科技学院的人数比例,科技学院两个赛区角逐一支队伍参加决赛,华北电力大学选出两支队伍参加决赛。决赛阶段采用积分制的比赛形式,三支队伍以最后的积分高低分别获得冠、亚、季军;进入复赛圈的队伍而未成功晋级决赛圈的队伍以其复赛时最后积分高低排名次(华电和科院按人数比例设置奖项)。
活动细则:
★竞赛内容
1、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如《诗经》、《论语》等;
2、中国近现代文学知识,如《家》、《四世同堂》等;
3、中国当代文学知识,如《三重门》、《幻城》等;
4、中外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的故事等;
5、国外的文学知识,如《荷马史诗》、《基督山伯爵》等等;
6、近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等;
7、文摘、报纸的内容,其他文学相关内容,竞赛内容比较广泛。
★ 参赛方式
1. 三个校区统一开展初赛,按人数比例的指标确定各校区的复赛队伍;复赛在三个赛区单独进行,最终按指定的名额选出各校区的决赛队伍参加决赛;
2. 由活动组分发参赛队伍报名表到各院系团总支,由各院系团总支自主选派参赛队伍(每个院系派出一支参赛队伍,电力系和动力系可以派出两支代表队参赛;每个队伍由三名正式队员以及六名智囊团(进入复赛圈的队伍)成员组成,三名正式队员中选出一名队长,在正式队员无法正常比赛的情况下可由智囊团成员顶替出赛,各院系的队伍代表本院系参赛,每支队伍可以拥有自己的队名)华北电力大学预计有15支代表队参赛,科技学院两个校区预计共有15支参赛队伍;
3. 确定参赛队伍后,由活动组委会,命题组对参赛队伍进行简单的培训,主要是让参赛队伍各队员和智囊团成员熟悉竞赛试题和竞赛规则。
主要内容: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北平城,中华民族一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
沦陷了的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大家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一个梦魇般的世界。 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想当然地以为战争不出三月必停。
老爷子一心守望四世之家,向来将“国将不国”放在其次,把他的大寿倒是看得更重要一些。 可是由三孙瑞全“宁在国旗下吃糠,也不在太阳旗底下吃肉!”一腔热血地率先冲出家门投身革命,到次孙瑞丰两口子在私欲驱使下,从家中分裂开来,投奔他们卖身汉奸的“新生活”,四世之家第一次出现“生离”;而后“死别”也找上门来:与事无争的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小,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受辱到极点,被逼投河自尽;全家的宝贝儿,祁老人的曾孙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
同时,贪图安逸享受的瑞丰“自做孽不可活”,也一命呜乎,四世同堂之家终于瓦解。 主要人物:祁老太爷: 代表着清朝人。
一脑子的中庸之道,主张一切事情“忍”为先。 祁天佑(太太): 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
一个正直的生意人,一个总以“和气生财”为宗旨的人,因不忍于日本人“我是奸商”的侮辱而选择跳河自杀。 老大瑞宣: 纯粹的民国人。
与祖父在年纪上只差四十岁,而在思想上却相差有一两个世纪,是四世同堂的顶梁柱;是一个想革命而不能革命的人;知识渊博,懂英语,为谋生而屈于英国府作事。 也因之被日本人带入狱一次,后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于承担大事,时时忧国,是本书真正的主角。
老二瑞丰、蓝东阳、冠晓荷(丁约翰): 瑞宣眼中的一群最无聊的人。除晓荷外,他们都曾有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如书中所说:“他们丑,脏,无耻,狠毒,他们是人中的垃圾,而是日本人的宝贝”,是由日本的“支那通”鉴定的超等顺民;他们敢于巴结日本人,他们敢于落石下井,特别是瑞丰,在老大入狱时,竟能心安理得的离去,无不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三瑞全(高弟): 活力的象征,希望的所在。敢于反抗日本人的中国人的代表。
其勇敢,机智,果断和日渐的成熟,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和欣慰,虽然他只出现在故事的一前一后,但他抗战的身影却始终伴随着我们,直到胜利。 小顺儿、妞子: 将来的中国人。
也许他们会过早的成熟,但我们希望他们永远有儿童的天真、可爱。战争告诉我们:即使是将来的人,也会死于饥荒(像妞子)。
但愿将来的世界不再有战争,但愿世界永远和平! 钱默吟: 由诗人演变成战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痛苦。 虽己年逾花甲,却仍奔忙于抗日的活动之中,其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让人自惭形秽。
如果在现实中碰到这样的一个人,我想你一定会自觉地向他敬礼。 大赤包(招弟,胖菊子): 乱世中崛起的一条母狼。
她的独挡一帜,她的雷厉风行,使人佩服;她的狠毒,她的阴险绝不亚于西大后。 如果有霸主的话,她就是北平城天字第一号的女霸主。
李四爷(白巡长,长顺): 一个“喜欢”办丧事的人,不过,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不能缺少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可悲的是,到最后他不能替自己办丧事。 经典语句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
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他那铁青的脸色,就像顿时解冻的冰河,笑靥像春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沿着鼻翼和眼角荡漾起来。
脸儿笑得像个白面开花馒头。女儿养了个白胖小子,乐得老俩口的脸变成了两个细刀镂过的蜜枣——皱成一团。
有个梳长辫的圆脸姑娘……边走边跳,边跳边唱,无忧无虑,笑脸像一朵出水芙蓉。 老王的脸皮像是活的,刚才还愁眉苦脸的,一下子就变成怒放的桃花。
他一愣神,脸腾地一下红了,就像从云缝中露出的一道红霞,瞬间又消逝了。
亲 四世同堂指祖孙四代共同生活,无一人离世。
即曾祖、祖父、父亲、儿子。 四世:四代。
同堂:同处一堂;同居一家。这部百万字的巨著描述了卢沟桥事件爆发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间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残酷压迫与统治,以及他们面对生与死的自尊与自省。
这部小说的创作始于一九四三年,当时老舍住在距重庆不远的北碚,写一些宣传抗战思想的短篇小说和剧本。在战争爆发之前老舍就打算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旧家庭因社会变化而引起的变革。
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设法离开了被占领的北京,带着孩子历尽艰辛来到重庆。
《四世同堂》的内容简介 看电视剧版的去 三五免费电影 网站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北平城,中华民族一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沦陷了的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大家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一个梦魇般的世界。
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想当然地以为战争不出三月必停。老爷子一心守望四世之家,向来将“国将不国”放在其次,把他的大寿倒是看得更重要一些。
可是由三孙瑞全“宁在国旗下吃糠,也不在太阳旗底下吃肉!”一腔热血地率先冲出家门投身革命,到次孙瑞丰两口子在私欲驱使下,从家中分裂开来,投奔他们卖身汉奸的“新生活”,四世之家第一次出现“生离”;而后“死别”也找上门来:与事无争的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小,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受辱到极点,被逼投河自尽;全家的宝贝儿,祁老人的曾孙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同时,贪图安逸享受的瑞丰“自做孽不可活”,也一命呜乎,四世同堂之家终于瓦解。
祁家老爷子永远也过不上风光的大寿了。
苟活下来的人同样痛苦: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长时间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因不能两全而徘徊,深陷在“偷生”的耻辱之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着一家老小生计。
而对政治“高度近视”的韵梅也是直到北平沦陷,生活的贫困和折磨,让这个纯粹的家庭妇女才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才开始不再只有小家,还有国家。
和平的时代过去了,就连一向闭门饮酒养花的落拓诗人钱默吟也要站在斗争场上,转变为敢于在敌人鼻子底下拼命的勇士。
小羊圈胡同的小崔、小文、李四大爷和孙七,也都是在临死才惊觉:“国破,家必亡”的铁理……
当然也有人欣喜若狂地趁机当起了汉奸,捞上了官职与油水,大赤包夫妇就是这其中活得精彩滋润的一对。听说了钱默吟小儿子钱仲石拉着日本鬼子开车赴崖的殉国之举,大赤包夫妇迈出了当汉奸的第一步,出卖钱默吟,致钱默吟被捕入狱。灾难接踵而至,钱家老大被日本人打死,绝望的钱老太太在儿子坟前触棺身亡,小羊圈第一次大发丧。
大赤包却因告发有功当上了妓女所所长,成为胡同里的西太后,汉奸里的模
范汉奸,风风火火,好不风光,惟一的憾事是巴结日本人没找对主儿,本给日本司令官准备的漂亮女儿招弟被个小小的特高科科长李空山给糟蹋了,而家中的眼中钉姨太太尤桐芳也一直未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消失。
一心想沾日本人的光谋个一官半职的冠晓荷却没有太太大赤包幸运,以致为了一个小小的官职不惜卖了姨太太尤桐芳。
而最铁杆的汉奸还要数汉奸组织“新民会”宣传干事蓝东阳,由于其对日本天皇的绝对效忠,甚至被当成标本运往日本研究其基因机理。
汉奸们曾“义结金兰”,却也脱不过狗咬狗的命运,瑞丰就成为被咬的葬品。
战争激怒了人,也改变了人,将招弟从一个纯洁的姑娘变成了日伪特务,也将矛盾的高第转变为了一个革命者,与瑞全并肩站在一起,并让尤桐芳愤而掏出了炸药扔向了日军……
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或隐忍,或苟且,或偷生,有人认贼作父,有人偷偷骂娘,更多的还是暗暗的反抗……
只有在战争面前,人性之花才绽放得如此肆意与浓烈!
本剧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文化心理,是一部沦陷区平民心灵史。胡同里形形色色的正邪生存状态,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苟且偷生、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的鲜明对照。也充分说明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到怎样的结局。
忍辱负重的八年,觉醒抵抗的八年,终使胡同里的人们彻底懂得国之尊严、民族之尊严、人之尊严。
本剧正是通过这些普通中国人在抗战中的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与觉醒抗争的精神风貌的描述,在正反两种文化人格类型的比照中寻求着复兴民族、富强国家的理想人格,借以强化民族的生命力。
人性百态,尽在《四世同堂》。
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 和无畏气概。
一种文化,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真实地呈现出它的优 劣 一个民族,只有在危亡之际才能真正显露出它的 强弱。 中国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影响中国文化的名著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以其对老京城的细腻掌 握,写尽京味百态。
斯人斯时皆已远去,成为史册里 的一页陈迹;昔时的京城沉入记忆,今日的北平背负 了更多斑驳历史,翻开《四世同堂》,老舍邀您重新 呼吸当年的空气。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 言,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 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 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 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 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 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 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 杰作。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 出版的最好小说之一,也是在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 最优秀的小说之一。--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 在许多西方读者心目中,《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比 起任何其他的西方和欧洲小说家,似乎更能承接托尔 斯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尔扎克的“辉煌的传统”。
--著名评论家 康斐尔德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 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 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 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 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中国文学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三 部曲组成的壮阔史诗犹如《红楼梦》一般有着丰富的 内涵,战争时的众生面貌、沦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 在这部作品里鲜活地重现。
--《老舍与四世同堂》 理性的批判与情感的眷恋 《四世同堂》无疑是老舍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大收获, 其所取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主要应归功于作者文化视 角的选择上。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 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 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作者理性与情感上不同的 审美选择又决定了其对小说中正反人物不同的审美态 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 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 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 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 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 省。
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 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 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 基础的。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 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 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 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 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 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 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 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 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 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 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 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 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 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 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
家族文 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 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 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 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北平市民的迟疑与胆怯,以及他们在遭受敌人入侵时的绝望与惰性;事实上,作家本人的性格与经历与作品所描写的完全不同,他自己早在抗战爆发时便投身于救亡运动直到战争结束,根本不顾疲劳与危险。如果人们能清楚地了解作家抗战时期的经历,及他是在何种环境和背景下进行这部作品的创作的话,小说所体现出的道德画面则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四世同堂》通过描写“亡城”之下的北平民众不屈服于侵略者的诱骗和镇压,由消极抵抗到积极反抗的心理演变过程,反映面临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时刻,沦陷区人民表现出的群体意识和民族气节。通过对沦陷区人民由心理抵制到英勇反抗和大后方群众积极支援抗战的爱国热情的描述,展示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地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表现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地捍卫和平的坚定态度。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觉醒国家意识、呼唤民族主义精神的代表作。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北平城,中华民族一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沦陷了的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大家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一个梦魇般的世界。
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想当然地以为战争不出三月必停。老爷子一心守望四世之家,向来将“国将不国”放在其次,把他的大寿倒是看得更重要一些。
可是由三孙瑞全“宁在国旗下吃糠,也不在太阳旗底下吃肉!”一腔热血地率先冲出家门投身革命,到次孙瑞丰两口子在私欲驱使下,从家中分裂开来,投奔他们卖身汉奸的“新生活”,四世之家第一次出现“生离”;而后“死别”也找上门来:与事无争的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小,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受辱到极点,被逼投河自尽;全家的宝贝儿,祁老人的曾孙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同时,贪图安逸享受的瑞丰“自做孽不可活”,也一命呜乎,四世同堂之家终于瓦解。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