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冬谷物归仓后,乡村里的大事就是杀年猎、吃泡汤。
在羌族的老习俗里,“杀年猪”就是每年年末,将自家喂养了一年的肥猪进行宰杀,若宰杀顺利寓意来年光景好、家畜兴旺;“吃泡汤”就是在年猪宰杀后,用热气尚存的新鲜猪肉,精心烹饪成美食,款待邀请的客人。吃泡汤主要是追求和营造过年的一种气氛,既是对一年辛苦的总结,也是对一年丰收的庆贺,更是为了增进家人亲朋的团结、和谐与热闹;吃好吃坏大家并不十分在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成了一种传统、礼节与文化。
我们侗家人,至今在喝酒上之所以还是那么的热烈与豪爽,主要是因为强调和注重“酒品如人品”的优良传统,如果喝酒不耿直,就会被人看不起,遇到酒品人品都很差的人,场面也不免被破坏。一般而言,吃一顿泡汤往往花上几个小时,相互比拼吃喝的高下,欢声笑语,场面火爆。
男人们吃喝满意了,就围着火塘饮姜茶、摆门子,而辛苦的家庭主妇,还要收拾碗筷、腌制腊肉,正式开始筹备一大堆过年的年货物品。 杀年猪吃泡汤,这个习俗不知兴于何时,至今被广泛流传下来,以前杀得起年猪的人家屈指可数,现在几乎家家都杀得起年猪,都有泡汤肉吃,人们除了自己熏腊肉,有时还把肉扛到集市上去卖,换取钞票增加收入。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两个节气,所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往往都在这两个节气之间,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杀猪过年说的就是杀年猪。
猪是中国饲养最普遍的家畜,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原始部族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已有了很发达的养猪业。 猪适应性强、长肉快、繁殖多,所以农村一 直把养猪作为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大多数人家都在院门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 供自给,多则可出卖换钱,“肥猪满圈”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而“圈里养着几头大肥猪” 也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过去在中国农村,养猪虽然很普遍,但一般的农户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猪肉。
原因是家里养的猪起码要长过一百二三十斤才能出圈杀或卖,平时家里人杀猪一时半会儿吃不完,一般 都是卖了换钱,只是在五月节(端午节)和八月节(中秋节)才舍得花钱到集市上买几斤肉解 解馋,所以过去东北人把“猪肉炖粉条管吃够”看成一种莫大的享受。只有春节的时候是个例 外。
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 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
今天早上,我刚起床,爸爸就对我说:“今天是星期六,大姨婆要请我们去吃泡汤,好不好?”我就问爸爸什么是泡汤?爸爸说:“要过年了,农民伯伯喂了一年的猪,终于养大了养肥了,可以杀了,于是请大家一起吃猪血旺,表示庆祝,这就叫吃泡汤。”我听了后说:“我知道了,那我们赶快去吧。”
爸爸开着车一下就到了大姨婆的家里,我看见大姨婆的家门口拴着一条大狼狗,又高又大,非常吓人。但是它看见我们来了很高兴,没有叫还不停的摇着尾巴,我觉得真奇怪。我又看见姨婆的果园里有许多红红的柑子,我赶紧跑过去摘了几个吃了起来,哇!真甜啊!这时,大狼狗不停的叫,我一看,来了两个叔叔,还抬着一根又长又大的奇怪的板凳。大姨婆说:“哦,杀猪的来了。”
爸爸笑着从猪圈里赶出一头大肥猪,又和那两个杀猪的叔叔一起,把这头大肥猪按在那根奇怪的板凳上,这时,大肥猪发出了一种很大很大非常吓人的叫声,它的脚不停的动,力气非常大,差一点就把杀猪的叔叔蹬倒在地上。这时,杀猪的叔叔抽出一把很快很快的尖刀,对着猪的下巴杀了进去,血一下子就喷出来了,流到一个大盆子里,还有地上,好多好多哦。大肥猪的叫声慢慢的小了下来,身体也不动了,我想它一定是死了,我害怕极了,躲在爸爸的身后,看着大人们不停的笑着说着,我觉得他们太残忍了。幺爸爸提来了一桶开水,倒在大肥猪的身上,把它的毛都刮光了。杀猪的叔叔又拿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刀来,把这只大肥猪砍成了很多很多块肉。
大姨婆拿了一大块肉去煮,不一会儿,肉煮好了,我们大家就欢欢喜喜的吃了起来,哇!真香啊!太好吃了,比奶奶在家里煮的还好吃。我说:“大姨婆,我明年还要来吃泡汤,但是我不看杀猪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苗族历法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般。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
据中国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 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笔者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
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 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 一岁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两个年节,“冬至”前一日为苗历大年。
一岁分冷季、温季、热季三季,分上半岁和下半岁,每半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一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4个月。上半岁由“冷渐热”,下半岁由“热渐冷”,岁岁循环往复。
4岁1闰,附加值为1日,闰在动月,亦即岁首,闰月31日。苗历10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寅日分别为天岁节、地岁节、人岁节。因此,有“岁首初日不出门”的苗习。
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为老人祝寿:“祝120岁高寿”。 十二生肖来源,与中国远古十二个氏族有关。
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分12个月,一日分12个时辰,岁、月、日、时固定不变,日按十二生肖相记,循环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环使用。
二十七宿与苗族九卦有关。 苗族先民还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与十二生肖辅助记时、日、月、岁,将一日分为夜、晨、昼、昏4个时段,与十二生肖相配记为“大门口、堂屋、左屋、屋后、右屋、屋顶”,观测日出日落。
阴历从月圆到下一轮月圆为1 个月,每月分27宿。阴历平岁358日,闰岁387日。
动月、偏月为月短日;1—10月为月长日。月长日30日,月短日29日,闰月29日。
苗族古历不论阳历或阴历均在岁鼠、岁辰、岁申置闰,每4岁一闰,闰动月。苗族古历体现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苗族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即前后、左右、上下、表里、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三光为纯洁之至。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五行”分别依次为光、气、水、土、石。
大尧(亦称鬼谷先生)归顺黄帝(自称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给黄帝为妻后,大尧为讨黄帝之好改九卦为八卦(汉书称伏羲制八卦,有误),改一分为三(阳、阴、不阳不阴)为一分为二(阳、阴),改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 将十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此记载)。
改27宿为28宿。将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产之物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与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创七曜历。
《七曜历日》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岁365日,4年一闰;不同的是古埃及历闰年的附加日为6天,苗族古历闰岁的附加值为1日。
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为1460岁,准确率高。
中国苗族古历对远古苗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民间亦曾应用于择吉。(详见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
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 据《永绥直隶志》记载:“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
(清•杨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鸿勋撰,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古丈坪厅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珍藏于北京博物馆《乾隆六十年苗匪档》内的原始奏折和被捕苗族首领的“供单”以及当年参予镇压起义的人士编著的史书或地方志记载:商定凤凰、乾州、永绥、松桃四厅起义日期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农历)。
据吴添半在“供单”中解释说,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历阴历年),把起义日子定为这一日,取去旧还新之意。后因泄密,提前于正月十八日(农历)起义。
这是史书记载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苗族古历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日历方案”(详见于《资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来的日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有异曲同工之妙合。
苗族古历比现行公历、阴历每月的日数单一,且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
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
你也是六年级吧。
..是写作文需要么?我写过了,帮你吧! 民居: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
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了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食物: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服饰: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节日特色: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服饰 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
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
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
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简述如下: 黔东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黄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从榕式、丹都式、丹寨式。
妇女除改装外,着传统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巾。它包括贵州省内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罗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宁安式、安贞式。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少数为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
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宁式、毕节式、赫纳式、安盘式、普枝式、织金式、安普式、江龙式、望安式、仁怀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
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对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后披领,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黔东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
此型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东部,黔东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妇女服装为大襟短衣、长裤,极大多数缠头巾。
缠头巾的青年着盛装时,多数佩戴多件精制银饰。 女装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 答案补充 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
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
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
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
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
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
苗年节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
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
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
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
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
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
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节日划分1、农事活动节庆;2、质交流节庆;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4、祭祀性节庆;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华夏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