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京城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现均不存)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中华门位于城南,原为南唐都城的南门,明朝时重建,东至通济门界,西至三山门界,长3178米,有垛口1202个。现在保存下来的"中华门城堡"共有4层墙体,共有藏兵洞27个,其中最外层上建敌楼,城门左右各3个,二层楼基中设7个,最大的一个内部面积达310平方米。这些藏兵洞平时用来储存军用物资,战时可藏兵3000余人。有专家认为,内瓮城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城门的防御力,还是设计建造者"国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为南京明城墙,在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京城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翁城内地方狭窄,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守军关闭主城门和瓮城门,居高临下四面攻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瓮城相较城墙稍低,一般低6~9块砖,即高差为不到1米的样子。两墙相连接处,建为坡道或者阶道,如东门该处处理为中间坡道,两侧阶道之形。其两侧垛墙,则处理为斜上之形。瓮城之墙厚,左右墙大致与城墙尺寸接近,外墙因上部建筑有箭楼,故宽度颇大,较城墙宽约1倍,如同一巨大的台基。瓮城外侧墙上,所建箭楼高大,与内部城墙上的城楼内外对应。箭楼下开辟门洞,与城门洞内外相对。四门之中,唯独南门箭楼下无有门洞,其入城门洞开辟于左右瓮城墙体之上。从箭楼门洞或者左右门洞进入,即达到瓮城内部,此处古时一般是守城部队屯兵练兵之场所。战争时,敌方如攻入瓮城,不但前面还有一道城墙,且四面皆为城墙,居高临下,围攻入城之兵,如同瓮中鳖。处于瓮城的敌人,四面楚歌,无力还击故这种小城具有很强的军事防护能力。
瓮城,指的其实就是城门外侧的一个加筑的小城,这个小城与城门是相连接的,而且和城墙也能够连为一体,可以说瓮城是古代的城墙的一大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瓮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这漫长的变迁中,它也有过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说像曲城、回门等等,从“瓮城”这个名字里就能够看出来它的形状——是圆形的。
当然这个圆形也只是大多数的情况之下,有的时候它也会被建造成为方形的,具体的还是要看每一座城池的具体建造,但是其最基本的用途都是为了防止城门直接暴露在外面,这样能够在一定限度之上阻碍敌军的进攻,保护城池。而瓮城之上也能够设置很多的防御设施,比如说像是箭楼或者门闸等等,所以说瓮城的建造可不是为了卖萌,而是有着真正意义上的加强城池防御的重要作用的。
瓮城一般和城墙一样高,侧向开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城门的安全。瓮城主要分成内瓮城和外瓮城,而外瓮城的形成时间是要早于内瓮城的。
而瓮城的建筑史的变换其实也就是其作用的演变史,或者可以说是中国的筑城技术的演变史,也能够说是中国战争的演变史,毕竟瓮城的出现是和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那么瓮城又有什么样的演变呢?在这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瓮城又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变化呢?
先秦时期
要说瓮城就必须先说一说城垣了,最早的时候,城市是没有外墙的,而随着战争,人类才逐渐发现城市必须要有个防御的设施,城垣就此诞生,成为了一个城市防卫体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之一。
城门能够给城内的防卫争取时间,而要想占领这座城市,攻打下城门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城门成为了每一座城最重要的地方。既然这么重要就不能够随便看待,这就样,为了保护城门安全,瓮城出现了。
可以说瓮城的诞生是中国战争史之上的一个重要部分,首先它的诞生是从战争之中而来,其次是因为它确实在防御战争之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而总结下来的话,这时候的瓮城有三大优点:
1.从正面保护城池,能够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2.能够限制住敌人的攻击方向,使得敌人在战争之中出于一个被动的局势,增加防御方的主动权
3.利于防守方的防卫
所以说,瓮城对于防守而言的作用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了。
如果真的算起来,瓮城这个名词在先秦的典籍中根本没有出现过,但是日本的学者田中淡在解读《墨子·备城门》时,直接将其中的“郭门”解读成为瓮城,说其是瓮城的雏形,这是一说,而《诗·郑风》之中也有“出其闉阇,有女如荼”的句子,而其中的“闉”在《说文解字》中就被翻译成为“曲城”,而曲城正是瓮城的别称,所以可以说早在先秦的时候,瓮城可能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所以说并无法明确,但是目前的大量考古发掘却为其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尤其是商城遗址的出现更使得“先秦就有瓮城”这一个设想成为了真命题,而非假命题,而商城遗址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可确定的最早的瓮城雏形,在当时的发掘报告中就写着“与内墙平行的第二道城墙,宽……南墙外侧一发现二道墙的西段”,这些数据无疑是确认了瓮城的雏形。但是这个时期的瓮城十分的高大,十分的原始,但是却是当时能够保护住整个城墙的最好方式。
汉唐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十分重大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战争,都不是原始社会所能够比拟的,所以对于瓮城的设计而言,最原始的那种只顾高大的建筑肯定是不行的,这时候的瓮城设计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尤其是在战争之中越来越多的攻城武器的出现的情况之下,瓮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么其功能也就必须要进行一个发展创新。
其实除了瓮城之外,中国城墙史之上还有着其他的建筑,比如说月城之类的建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更,这些建筑与瓮城开始完成了一个结合,逐渐的将其功能扩大化了。
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出现了“曲城”的记载,而考古发掘之中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其的历史遗址,其范围十分的大,而数量也十分的多,除了中原之外,当时的边疆地区也逐渐发现了瓮城的身影,而在形制和建筑材料方面,改变是最多的,建筑的用费降低了,而且也开始有了设计,而不是像之前一样随随便便建设,越高大越好。
唐代的瓮城就更多了,比起汉代而言,这个时候的瓮城墙体开始变得小,最重要的是保护城门,而不是像最开始的那样要保护整个包括城门在内的正面城墙,这样的瓮城建设更加的科学,而且所用的人力物力也得到了更大的解放,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瓮城走向了成熟期。
宋代
比起之前的朝代瓮城可建可不建,宋代将瓮城的建设直接提到了国家制度层面,既然已经归入了国家制度,这个时候的瓮城设置自然不会是随便的,这是有着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根据不同的城门的军事重要性进行不同的区分,重要的城门瓮城数量自然就多,如果是不那么重要的城门,瓮城的数量也会减少,比如说《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当时的的东都“城门皆瓮城三层”,这不是一般的城池能有的待遇。而当时的瓮城的城门也不是随便乱开的,比如说像东京的城门就是通往重要方向的官道。
而且宋朝也是第一个把内瓮城和外瓮城一起提出来,还最早提出内瓮城构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瓮城的最终形态才形成了,而中国的瓮城建造史上的设计史在此也是告一段落。
在此之后,中国的瓮城已经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多也就是在宋朝的瓮城设计之上进行一些“小修小补”,大的地方却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而到了近现代,由于工业发展,城市城垣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大多瓮城已不复存在,如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是南京明城墙。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像城墙之类的,更是和战争紧密相关的,要想彻底研究中国建筑,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研究中国的历史。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瓮城(wèngchéng),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由于受工业发展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城运动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古代城垣以各种理由遭到了毁灭性拆除,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是南京明城墙的内城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其规模仅次于被拆除的通济门瓮城。
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为南京明城墙,在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京城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参考资料:瓮城_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关于翁城是什么地方,什么是瓮城?它的最大作用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翁城是什么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84秒